王家云
(淮陰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淮安223300)
【周恩來研究】
周恩來的人學思想初探
王家云
(淮陰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江蘇淮安223300)
周恩來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過程中,將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運用于中國的具體實際,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人學思想。周恩來人學思想突出地體現(xiàn)在:在人的本質屬性上,堅持人的社會實踐性;在人的價值地位上,堅持人的歷史主體性;在人的價值目標上,堅持人的發(fā)展全面性;在人的價值完善上,堅持人的自覺能動性。研究周恩來的人學思想,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社會實踐性;歷史主體性;發(fā)展全面性;自覺能動性
周恩來精神風范的思想根源之一,是他的堅實的人學思想。今天,學習研究周恩來的人學思想,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踐意義。
關于人的本質屬性,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曾有過精辟的論斷:“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保?]56
周恩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人生實踐相結合,更加具體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質屬性,堅持人的社會實踐性,強調人的發(fā)展的道德規(guī)范,崇尚集體主義。
首先,人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周恩來早在南開學校讀書時,即對人與社會的關系有了較為理性的認識。他在《愛國必先合群論》中寫道:“合人群而成良社會,聚良社會斯能強國。”“愛國者,必先及其社會,首必愛其群,斯為愛國之士焉?!保?]17在《論名譽》一文中則進一步指出:“人之立于世,既不克效禽獸草木之自為生活,要必有賴于公眾之扶持,而服役之事,乃為人類所不可免。”[2]47顯然,周恩來不僅明晰了人與公眾、社會相互依存的理念,而且由此萌發(fā)了愛國、服役于社會的精神追求,初步確立集體主義與愛國主義的價值理念。
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后的周恩來,對人的發(fā)展與集體、社會的依存關系有了更加堅定的認識。1963年7月22日,他在北京市高等學校應屆畢業(yè)生大會上的報告中深刻而又明確地指出:“不管黨員、團員或非黨團員,要有一個共同的認識: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離開集體;任何一個人,不管他的地位多高,責任多大,都要在集體中受到監(jiān)督,都要有人管。這是集體生活中的一條原則?!保?]456
人之所以離不開集體,正是人的本質屬性,即人的社會性決定的?!爸挥性诩w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保?]84周恩來不僅確認人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而且由此闡釋了集體主義產(chǎn)生的根據(jù)。他認為集體主義“是從無產(chǎn)階級的勞動和階級斗爭中產(chǎn)生出來的。因為現(xiàn)代工業(yè)使用機器生產(chǎn),把工人集中在工廠中,只有集體行動,才能進行生產(chǎn);也只有依靠集體,才能同剝削和壓迫他們的資產(chǎn)階級進行斗爭”[3]454。
既然人是社會中的人,集體中的人,就有一個要處理好人際關系特別是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問題。1950年7月1日,他在北京市高等學校畢業(yè)生分配工作動員大會的講話中指出:“比如要開好今天這個動員大會,會場上就需要有不同的分工,這樣才能保證會議的圓滿進行。再如音樂隊和各種集體活動,每個人都需要密切配合,這樣才能和諧?!保?]394因此,“大家都要為整個國家利益著想,不能只考慮自己那一部分。在一個局部看來是很好的事,但整體看就可能有問題”[5]631。這種“問題”有大有小,小處說可能影響一個活動的開展,大處說可能影響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的和諧。所以,“一切必須從集體出發(fā),倘若從個體出發(fā),就一定很危險”[6]91。只有牢固地確立整體觀念、集體主義觀念,自覺地把個人完全溶化在集體當中,才能有所作為。
那么,提倡集體主義會不會影響個人的作用、個人利益呢?周恩來明確表示:“不會的。因為整個社會是積個人而成的,集體主義正是要充分發(fā)揮個人作用的?!保?]455在提倡集體主義時,也不是不顧及個人利益。“一個人一點不想個人的問題是不大可能的;要求一點不想,也是不現(xiàn)實的?!保?]455作為集體、社會,應該切實關心每一個人的具體利益,努力發(fā)揮每一個人的具體作用,進而實現(xiàn)個人與集體的和諧發(fā)展??傊覀兲岢w主義,就是要將“個人與集體結合起來,在集體中發(fā)揮個人作用”[6]196。
其次,人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實踐。如前所述,周恩來在青少年即立志要“愛國”、“服役”于社會。而“愛國”、“服役”于社會不是僅僅停留在理念上,而是要付之于實際,投身于偉大的社會實踐活動。
他在談到人的思想改造時曾明確指出:“單靠多讀幾本馬列主義的書是不行的,問題在于實踐。理論要同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否則就是空話,于事無補?!保?]157之后,他還從如何避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的角度論證人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實踐。他說:“一個人之所以犯錯誤,一方面是由于對理論、原則認識得不清楚,所以需要向進步的理論求教;另一方面是由于自己相信的那一點道理跟實際相矛盾,行不通,所以必須向廣大群眾求教,從實踐中求得新的認識,發(fā)現(xiàn)新的道理。這樣兩方面結合起來,就有了力量,就行得通了,也就可以不犯或者少犯錯誤了?!保?]209-210這實際上是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來闡明人的發(fā)展、完善的途徑,強調實踐的意義。
后來,周恩來還從知識分子改造的道路來闡釋人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實踐。他說:“知識分子的改造通常經(jīng)過三條道路:一條是經(jīng)過社會生活的觀察和實踐;一條是經(jīng)過他們自己的業(yè)務的實踐;一條是經(jīng)過一般的理論的學習。這三個方面是互相聯(lián)系的,一個人的思想轉變常常在三方面都受了影響。但是一般地說來,社會生活的教育作用最為廣泛和直接?!保?]825所以,凡是有志于求得自身的發(fā)展,進而“服役”于社會的人,既要學習理論,更要投身社會實踐。這實際上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首要觀點即實踐的觀點的運用與發(fā)展。
馬克思曾就人與自然的關系闡述過人的價值地位,他說:“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8]他還從歷史創(chuàng)造的角度肯定人的價值地位,認為“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1]585。
周恩來結合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及經(jīng)驗總結,發(fā)揮了馬克思的這一思想,堅持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密切聯(lián)系人民群眾,直接指導了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偉大的實踐。
一是一切依靠人民群眾。周恩來早在青少年時代即確信:“人民,國家之主人也?!保?]282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后,他便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這一唯物史觀運用于指導中國革命的實踐。在他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史稱“九月來信”)中率先強調“要經(jīng)過群眾路線”。之所以強調“要經(jīng)過群眾路線”,就是堅信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動力所在。1943年他在一次報告中把“要相信群眾力量”視為“領導者的立場”。這是因為“力量的源泉是人民,歸根到底,一切勝利的取得是依靠人民的力量”[6]274。他后來總結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根本經(jīng)驗就是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他說:“共產(chǎn)黨人并沒有三頭六臂,就是因為堅定地依靠群眾,才把蔣介石的反動統(tǒng)治推翻了?!保?]399這是過去,而現(xiàn)在呢?同樣如此?!鞍讶罕姲l(fā)動起來,力量是無敵的。依靠群眾,依靠六億五千萬人民,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不足怕。我們搞經(jīng)濟建設,搞科學文化建設也要依靠六億五千萬人民。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戰(zhàn)勝的。”[7]399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困難時期,他滿懷信心地說,只要我們“善于依靠群眾,同群眾商量辦事,發(fā)揮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一定能夠一步一步地戰(zhàn)勝我們面前的困難,勝利地完成國民經(jīng)濟的調整任務”[6]386-387。至于將來,我們?nèi)砸揽咳罕姟?963年6月30日,他在全國經(jīng)濟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之所以有信心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就因為我們相信群眾,沒有什么別的秘訣,也沒有什么奧秘[9]562。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我們將無往而不勝。
二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后的周恩來,把青少年時代確立的“服役”于社會的理念上升到黨的宗旨上來認識,進一步確立起全心全意為人民的思想。
這一思想認識依然來自于對實踐的升華。1947年9月28日,他在分析中國革命取得如此大的勝利的原因時說:“第一,人民擁護我們作戰(zhàn),相信我們是為他們做事的?!薄暗诙?,我們的軍隊,是為人民的,是人民的子弟兵。他從誕生的時候起,就是為人民謀利的?!保?0]276-277因為我們是為人民謀利的,所以得到人民的支持、擁護;因為得到人民的支持、擁護,就更加堅定我們?yōu)槿嗣裰\利的信念。
當我們依靠人民取得新的政權之后,更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表示:“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人民的。我們的經(jīng)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直接地或者間接地都是為著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改善?!保?]142不僅是共產(chǎn)黨員、黨員干部要牢固地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念,就是一般的知識分子也應如此。他在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上談到國家建設時說:“我相信絕大多數(shù)科學家,從他們本身學習和工作的目的來說,都是為著造福于人類的?!薄八麄冊谑聵I(yè)上下功夫、費精神,目的是為人類掃除生存中的障礙,改善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發(fā)展精神生活?!保?]41簡而言之,“從根本上說,我們國家所進行的一切建設,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福利”[5]319。唯此為大。
為了這一根本目的,他認為我們的干部,不論其職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他自己始終自視為“人民的兒子”、“人民的勤務員”、“人民的總服務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還號召我們的干部學習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钡木瘢皩θ嗣?,我們要如對孺子一樣地為他們做牛的。要誠誠懇懇、老老實實為人民服務”?!叭嗣竦氖兰o到了,所以應該像條牛一樣努力奮斗,團結一致,為人民服務而死?!保?0]241他身體力行,率先垂范,“為人民服務而死”,成為全黨楷模。
三是密切聯(lián)系群眾。周恩來認為“共產(chǎn)黨是為人民謀利益的,是一刻也不能脫離人民群眾的”[3]408。也就是說,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必須密切聯(lián)系群眾。只有置身于群眾,才能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特別是在全國執(zhí)政以后,這一點尤為重要。他說:“在戰(zhàn)爭年代,我們與老百姓住在一起,天天見面,不分彼此,和群眾的關系很密切?,F(xiàn)在就不一樣了?!保?]350-351之所以不一樣,環(huán)境變了,國家大了,“官”做大了,容易滋生官僚主義、脫離群眾。他不僅在新中國建立之初就告誡我們的干部,不要下了山忘了山,進了城忘了鄉(xiāng)。他還現(xiàn)身說法,提醒我們的干部務必不要脫離群眾。他說,你要有一兩年不到下面去,就會和群眾有隔閡,許多群眾的事情就會不曉得了。既然群眾的事情不曉得,即不知道群眾想什么,需要什么,怎么談得上為人民謀利益呢!所以,他強調要密切聯(lián)系群眾。他多次對來訪的第三世界的領導人交流中國革命的成功經(jīng)驗,就是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密切聯(lián)系群眾?!叭嗣竦脑竿蔀辄h的綱領,這是中國革命的一個特點,也是一切民族民主革命的特點?!薄耙垢锩〉脛倮?,主要依靠廣大群眾,離開人民群眾什么事情也做不成。領導人,特別是無產(chǎn)階級領導人,一天都不能脫離群眾,這是一個真理?!保?1]1964年10月23日,他在大型歌舞《東方紅》演出人員擴大會上談到黨的三大作風時說:一個黨,如果不是聯(lián)系群眾的黨,那這個黨是沒有生命力的、沒有革命力量源泉的,光有個人的英勇,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聯(lián)系廣大的群眾[9]678-679。他多次告誡全黨,如果脫離群眾,我們就會枯死、涸死!
為了切實密切聯(lián)系群眾,周恩來還設想從制度上加以規(guī)范。1956年,他在看了昆曲《十五貫》以后深受啟發(fā)。他講:“目前我們所謂保衛(wèi)首長的某些辦法是有缺點的,老百姓想見做官的是多難啊!我們也需要一套制約的辦法?!保?]199這旨在從制度上保證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落實。之后,他在全國人大二屆第四次會議的報告中又要求我們的干部除了定期深入群眾調查研究,還應該定期地下去蹲點,以便接近群眾,了解實際,學會以平等態(tài)度,以勤務員的身份對待人民。一般干部應該定期參加生產(chǎn)勞動,和群眾打成一片[9]598。實踐證明,只有從制度上將一切為了群眾、依靠群眾、密切聯(lián)系群眾加以落實,才能確保權為人民所用、情為人民所系,實現(xiàn)利為人民所謀的根本目的。
馬克思主義人學的宗旨就是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共產(chǎn)主義將是“自由人的聯(lián)合體”,那時將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馬克思曾將人的發(fā)展目標解釋為:“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保?2]
周恩來在人的價值目標上的貢獻,是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類發(fā)展的愿景逐步地付諸實踐,通過提高人的素質,積極地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更加鮮明地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第一,按照人的成長規(guī)律來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的全面性。怎么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呢?周恩來首先從人的成長過程中不同的生理、心理特點出發(fā),對提高人的素質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青少年時期的周恩來即對人的發(fā)展有過思考。他在1917年5月撰寫的《本社之責任感》一文中寫道:“譬之以人,生而哺乳,幼稚成行,其父母家庭重視之者,莫不以發(fā)達身體,陶養(yǎng)性情為第一要務,智識之啟發(fā)尚次之?!薄按笆帻g,則入學求識是大問題,而身體性情則隨前者以進?!保?]285廖廖數(shù)語,言簡意賅,非常深刻。
首先,在幼年時期的發(fā)展是有重點又是全面的。有重點,即指“發(fā)達身體”、“陶養(yǎng)性情”為“第一要務”,而“智識之啟發(fā)尚次之”。作為人生身體發(fā)育的初始階段,視“發(fā)達身體”為“第一要務”自不待言。而“陶養(yǎng)性情”,則往往被人們所忽視。現(xiàn)實生活中不少家長更是將“陶養(yǎng)性情”與“智識之啟發(fā)”嚴重倒置,這類例子屢見不鮮。俗話說,“三歲看老”,其角度更多的是“性情”的陶養(yǎng)。周恩來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把“陶養(yǎng)性情”與“發(fā)達身體”同樣視為“第一要務”,這應該是人生發(fā)展的最好的經(jīng)驗總結。盡管“發(fā)達身體”、“陶養(yǎng)性情”與“智識之啟發(fā)”有所側重,但并非可有可無,三者缺一不可,其發(fā)展觀是全面的。
其次,到了少年“則入學求識是大問題,身體性情則隨前者以進”。這同樣是有重點,又是全面的。視“入學求識為大問題”,意在以學為主,“接受完全教育”。從受教育的規(guī)律來看,“基礎于小學校三四年中”,當然不可忽視。從受教育者肩負的歷史使命來看,即負“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2]2,豈能無識?但是,身體性情應隨學業(yè)的進步而進步,這依然是全面的。
再次,到了青年時期應該“學習得充實起來,鍛煉得強健起來”[10]89。青年是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碰到的問題與矛盾比較多,諸如理論與實際、理論與現(xiàn)實、個人與家庭、個人與社會,等等。因此,應該學得充實起來,鍛煉得強健起來。就學習的內(nèi)容而言,不僅要學政治理論、專業(yè)知識,還要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就學習的途徑而言,不僅要向課本學習,還要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目的是使自己更加充實起來。再就鍛煉而言,不僅僅是身體鍛煉,還包括生活鍛煉,意志鍛煉,政治斗爭鍛煉等,所以就健全的體質而言,“更正確地說是一個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結合在一體的體質”[3]295??傊粲辛素S富的知識,又有健全的體質,“情操、作風就會高尚起來”[3]295。這同樣追求的是全面發(fā)展。
第二,從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來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1957年6月26日,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一屆四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今后的教育方針,應是培養(yǎng)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身體健康的勞動者?!保?]443“教育部門應該根據(jù)上述教育方針,在過去幾年教育改革的基礎上,對現(xiàn)行的教育制度、教育內(nèi)容和教學法,徹底地穩(wěn)步地加以改進。”[3]4441963年7月22日,他在北京市高等學校應屆畢業(yè)生大會上的報告中進一步指出,“德育、智育和體育這三個方面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結合的”,各有其“基本觀點、基本訓練和基本功夫”。諸如德育應解決“階級觀點”、“勞動觀點”、“革命觀點”和“集體觀點”等問題;智育要解決學習途徑問題,包括要向群眾學習,向書本學習,向實際斗爭學習;體育最重要的是鍛煉,不僅是體能的鍛煉,還要艱苦奮斗,艱苦工作,在艱苦中鍛煉體質。[3]450-460之前,他還講:“我們向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社會前進,每個人要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均衡地發(fā)展。不均衡發(fā)展,一定會有缺陷,不僅影響個人能力的發(fā)揮,對國家也不利。均衡發(fā)展是要思想和身體都健康?!保?]129“實現(xiàn)上面這個方針,關鍵在于領導,不僅是體委,兩個教育部、各個行政部門也有責任?!保?]131“均衡發(fā)展”,不僅揭示了全面發(fā)展的真諦,而且是作為教育方針、政府的責任來加以落實,目的是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第三,以社會的全面發(fā)展來保障人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書中指出:“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環(huán)境造成的,那就必須使環(huán)境成為合乎人性的環(huán)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會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發(fā)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而對于他的天性的力量的判斷,也不應當以單個個人的力量為準繩,而應當以整個社會的力量為準繩。”[13]顯然,作為社會關系中的人要獲得全面自由的發(fā)展,必須以社會的全面發(fā)展進步作為基本保證。
周恩來等中國共產(chǎn)黨人正是依據(jù)馬克思主義這一最基本的人學思想,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使我們的民族獲得獨立、人民獲得解放與自由,創(chuàng)造了人全面自由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但是,這與馬克思所描繪的共產(chǎn)主義愿景相差甚遠。正如毛澤東當年所說的那樣,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我們?nèi)沃囟肋h?;谶@一認識,1952年10月24日,周恩來在政務院政務會議上指出:“我們不應該把文化建設看作是將來的事,不能等待,現(xiàn)在就應著手。經(jīng)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好像一輛車子的兩個輪子,相輔而行?!保?]56之后,他進一步指出:“一個人,一個社會,都要不斷革命。我們的國家不僅要有經(jīng)濟建設,還要有政治建設和精神建設?!保?]398所以,作為國家總理,他這個“大管家”在任期間,不僅全身心地致力于社會主義經(jīng)濟建設,而且非常關注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精神建設,努力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文化生活,全心全意為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多的條件。
第四,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是個逐步實現(xiàn)的過程。首先,“人民的國家給大家找到一個共同的目標,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直到共產(chǎn)主義,逐步消滅一切束縛人類發(fā)展的階級和反動勢力,實現(xiàn)真正的進步和自由。以全人類的力量來和自然界作斗爭,這是多大的自由,多大的個性發(fā)展”[6]30。如前所述,這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也是極為重要的條件。其次,要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這還要有個過程。這不僅因為消滅束縛人類發(fā)展的階級和反動勢力是個逐步實現(xiàn)的過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生產(chǎn)力的解放與發(fā)展、人的觀念更新與素質提高也是人類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實現(xiàn)過程更是一個漫長的逐步實現(xiàn)的過程。再次,“把集體需要和個人自由辯證地結合起來,也需要有一個實踐和認識的過程”[5]505??傊?,既要積極創(chuàng)造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的條件,又要遵循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
人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改造客觀世界、“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要實現(xiàn)這個價值前提是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即提高自身素質、完善人生。
在對人的自我完善上,毛澤東曾經(jīng)講過:“‘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qū)別于物的特點?!保?4]而周恩來早在1919年12月即講:“人在世界上同一切生物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人能夠‘覺悟’,一切生物不能夠‘覺悟’?!薄耙蛑杂X,遂能解決人生的人格、地位、趨向,向進化方面求種種適應于‘人’的生活。這種活動全可稱他為‘覺悟’?!保?]473從這一認識出發(fā),周恩來提出了完善人生的根本途徑是人的自我改造的重要命題。
首先是為何要改造,誰要改造,自我改造的目的與對象是什么。就改造的目的而言,周恩來認為,就是“在實踐中反復教育自己,總結經(jīng)驗,吸取教訓,堅持真理,糾正錯誤,不斷革命,不斷前進”[3]454。也就是說,為了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關于改造的對象,周恩來明確指出:“所有的人包括共產(chǎn)黨員在內(nèi)都要自我改造?!保?]367如果說有區(qū)別,那只是“性質上和程度上的不同”[6]367-368。這里講的自我改造是就人民內(nèi)部而言的,不分年齡、職業(yè)、職務、文化層次,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民,無一例外都應自我改造。周恩來特別強調:“沒有人是專門改造別人的。自居于領導,自居于改造別人的人,其實自己首先需要改造。要對這種人大聲疾呼:‘請你自己先改造!’?!保?]368道理很簡單,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共產(chǎn)黨員也不例外。
其次是如何改造。周恩來指出:“自我改造的程度如何主要決定于自覺性”。[6]3681963年初,他在上海召開的科學技術工作會議上對此作了闡釋。他說:“只有認識到自己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改造,才會愉快。不自滿,有了缺點就改,就會進步;如果自滿了,那就要退步。人總是要不斷地前進?!保?]414因此,他特別強調要“自愿地堅持自我改造”[6]414。只有自覺自愿地堅持自我改造,才會有收效。這是自我改造成功的關鍵。有了這個前提,還要注意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以共同進步。還要通過社會生活的觀察和實踐、自己的業(yè)務實踐、理論學習等多種渠道進行自我改造。尤其是注重實際,躬身實踐。這既是改造主觀世界、完善自我的必由之路,也是改造客觀世界、推動歷史前進的必由之路。
再次是改造的期限有多長。簡言之,是無限期的無止境的。之所以說是長期的沒有止境的,周恩來認為其依據(jù)是:“事物的發(fā)展是無止境的,因此我們的思想改造也就沒有止境。一萬年后,在人們的頭腦里,還會有先進和落后的矛盾,新和舊的矛盾,個人和集體的矛盾,還會有思想改造的問題。所以我們現(xiàn)在怎么能說到哪一年哪一月思想改造就完成了?沒有這樣的事。即使參加革命多年的同志,如果忽視了改造,革命意志衰退了,還是要落伍的。所以,我們要把思想改造看成是長期的無止境的工作”?!斑@是一輩子的事”[6]423??傊说淖晕腋脑熘允情L期的無止境的,歸根到底是因為客觀世界是無止境的,自我完善也是永無止境的。為了積極宣傳人的自我改造是長期的無止境的思想,周恩來在多種場合反復結合自身經(jīng)歷說明其必要性。譬如1951年9月29日,他在北京、天津高等學校教師學習會上的講話中講:“拿我個人來說,參加五四運動以來,已經(jīng)三十多年了,也是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改造。也許有的同志會說:你現(xiàn)在擔任了政府的領導,還要學習和改造嗎?是的,我還要學習和改造。因為我不知道的事情還很多,沒有明白的道理也很多,所以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認識,這樣才能夠進步?!保?]777再譬如1964年10月23日,他在大型歌舞《東方紅》演出人員擴大會上講:“我自己革命了四十多年,還時常要想是不是今天說錯了、想錯了,要改嘛。我說要學到老、做到老、改到老,孜孜不倦,到死為止。應該有這樣的精神”[3]866-867。因為了這樣的精神,他將“要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改造到老”視為自己完善人生的座右銘。他幾十年如一日,在領導人民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帶頭自覺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中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典范。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周恩來早期文集: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
[3] 周恩來文化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 周恩來經(jīng)濟文選[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6] 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7] 周恩來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9] 力平,馬芷孫.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10] 周恩來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 周恩來大辭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515-516.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1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7.
[14] 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Preliminary Study on Zhou Enlai's Thoughts of Humanism
WANG Jia-yu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Huai'an,Jiangsu 223300,China)
In the process of lead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Zhou Enlai applied Marxist humanism in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China,and formed his unique thoughts of humanism.Zhou Enlai's thoughts of humanism prominently manifes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On the essential nature of human,upholding human social practice;On the status of human values,the historical subjectivity of human;On the target of human value,human'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On the perfect of human value,human's initiative.To research on Zhou Enlai's thoughts of humanism ha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 practice;historical subjectivity;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initiative
A849
A
1007-8444(2012)03-0293-06
2012-02-06
王家云(1949-),教授,主要從事中共黨史研究。
責任編輯:張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