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乏力與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有關(guān) 乏力作為一種癥狀出現(xiàn)在多種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尤其在肝系、脾系、腎系疾病中常見,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功能性消化不良,腸易激綜合癥、慢性腎炎等。臟腑氣血津液是維持充沛體力的物質(zhì)基礎(chǔ),而氣血精微物質(zhì)的化生和輸布與五臟功能特別是肝、脾、腎三臟密切相關(guān)?!端貑枴そ?jīng)脈別論》:“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素問·太陽陽明論》:“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輕,必因于脾乃得稟也”;《素問·靈蘭秘典論》:“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肝主疏泄,在體合筋,將脾輸布的精微之氣浸淫濡潤于筋膜,令關(guān)節(jié)滑利、屈伸有力自如;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升清、主肌肉,脾氣的升清和散精作用將運化的水谷精微輸送至人體的四肢,以維持四肢的正常生理活動;腎為先天之本,腎氣充足則五臟六腑陽氣旺盛而生機勃勃,腎氣虛衰,則髓??仗摗⒅浞α?。由此可見,肝脾腎三臟的功能正常運轉(zhuǎn)使得氣血津液化生充足、分配均衡,是維持充沛體力的重要物質(zhì)基礎(chǔ)。
2 濕邪常是乏力的先導(dǎo)因素 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腎主水液,肝脾腎三臟功能失調(diào),氣化功能失司,水液代謝失常,停聚為濕。《素問·太陰陽明論》“傷于濕者,下先受之”,葉天士《外感溫熱篇》:“濕盛則陽微”。濕邪內(nèi)聚臟腑、阻滯氣機、損傷陽氣、易襲陰位。故濕邪致病往往會出現(xiàn)少氣懶言,疲勞乏力,周身困重,四肢倦怠,下肢乏力,頭重如裹等癥狀。另一方面,濕邪重濁粘滯,極易損傷脾陽,而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脾陽被遏,則氣血生化乏源,導(dǎo)致清陽不布。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guān)也,脾胃受損,則出現(xiàn)神疲乏力、肢體倦怠、食少腹脹、口淡無味、便溏、舌淡、舌邊有齒印、脈虛無力等癥狀?!端貑枴ぬ栮柮髡摗罚骸捌⒉〔荒転槲感衅浣蛞?,四肢不得稟水谷之氣,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端貑枴ゐ粽摗贰爸勿舄毴£柮鳌?,通過健脾胃、清胃火、祛濕熱,恢復(fù)其正常轉(zhuǎn)疏運化功能。脾胃功能健旺,飲食得增,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功能旺盛,筋脈得以濡養(yǎng),有利于痿證恢復(fù)[1]。濕邪重濁粘滯、易阻氣機、喜襲脾陽等致病特點決定其往往是出現(xiàn)乏力癥狀的先導(dǎo)因素。
3 常用的化濕法治療舉例 臨床上治療濕邪,應(yīng)重視肺、脾、腎三臟的調(diào)節(jié)。肺主通調(diào)水道、脾主運化水濕,腎主調(diào)節(jié)水液,肺、脾、腎是濕病的三個重要病理環(huán)節(jié),正如《景岳全書·腫脹》:“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三臟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3.1 宣肺化濕法 《素問·湯液醪醴論》“開鬼門,潔凈府”,通過調(diào)理上焦氣機,宣通肺氣,開通宣肺化濕法《素問·湯液醪醴論》:“開鬼門,潔凈府”,通過調(diào)理上焦氣機,宣通肺氣,開通津液運化源頭,使全身氣機和水液運行通暢。適用于濕氣彌漫三焦。癥見四肢乏力,肢體困倦,周身不適,胸悶氣喘等證。方用藿樸夏苓湯、三仁湯等,藥物如杏仁、茯苓、紫菀等。
3.2 芳香化濕法 芳香化濕法具有祛除穢惡濕邪、宣通氣機、醒脾化濁的功能。用于外感風寒,內(nèi)傷濕滯,脾為濕困,癥見頭痛、乏力、怕冷,苔白脈浮。方用藿香正氣散等,藥物如藿香、佩蘭、砂仁等。
3.3 理氣化濕法 適用于水濕內(nèi)盛、痰濁內(nèi)停、阻滯氣機,或肝氣郁滯,失于宣化者。癥見胸脘痞悶,腹部脹滿,不思飲食,四肢困重乏力,苔滑膩。方用五苓散合逍遙丸,藥物如柴胡、蘇梗、澤瀉等。
3.4 清熱化濕法 《素問·生氣通天論》:“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濕熱壅盛,經(jīng)氣不暢,筋脈失舒。癥見頭痛發(fā)熱,胸脘痞悶,口渴欲飲,心中煩悶,便溏色黃,小便短赤,肢體軟弱無力。方用四妙丸、龍膽瀉肝湯等,藥物如茵陳、梔子、黃柏、蒼術(shù)等。
3.5 溫腎化濕法 腎主骨生髓。年老體衰,腎陽虛弱,腎精不足,則骨失所養(yǎng)。癥見肢體微軟無力,腰膝酸軟,不能久立,伴有眩暈耳鳴等癥狀。方用濟生腎氣丸、真武湯等,藥物如肉桂、附子、細辛、補骨脂、澤瀉、茯苓等[2]。
4 化濕法應(yīng)用舉例 張某,男,23歲,疲乏無力2周余?;颊呓朐聛頋u感胸悶乏力,四肢困重,對事物索然無趣,終日暈沉。飲食尚可,大便質(zhì)稀,舌淡苔白微膩,脈弦細。血常規(guī)、心電圖均正常。細問原因,得知半月前因參加籃球比賽,渾身汗出,未及時換衣。分析汗出后皮膚毛孔增大,機體衛(wèi)外功能減弱,邪氣極易侵襲,加之不及時清理衣物,導(dǎo)致濕衣裹身,濕邪損傷衛(wèi)陽,困遏四肢,阻滯氣機,導(dǎo)致胸悶乏力,四肢困重,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見頭目暈沉,遇事無趣。治擬解表祛濕,舒展清陽,方選藿香正氣散加減。方藥:紫蘇葉、厚樸花、仙鶴草各15g,蒼白術(shù)各12g,焦楂曲、大腹皮各10g,藿香、法半夏各9g,陳皮、甘草、炮姜各6g,肉桂5g(后下),7劑,水煎服,每日2次。1周后復(fù)診,訴胸悶乏力,四肢困重好轉(zhuǎn),頭目清爽,只是大便略干,舌偏紅,苔薄白,此為濕邪有入里化熱之勢,故去上方之炮姜、肉桂、白術(shù),加浙貝母、枳殼各12g,瓜蔞皮10g。5劑后癥狀自除。
5 化濕藥治療乏力癥狀的現(xiàn)代學研究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證明,引起乏力癥狀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心臟血供降低,血紅蛋白攜氧量下降、血清睪酮/皮質(zhì)醇比值降低、cAMP含量顯著降低、血電解質(zhì)紊亂均會導(dǎo)致乏力的產(chǎn)生。
5.1 澤瀉 澤瀉醇A乙酸酯、澤瀉醇B乙酸酯和澤瀉醇C乙酸酯可保護因四氯化碳中毒的小鼠肝臟。澤瀉摩醇用離體心臟灌流技術(shù)可見減少心輸出量和心率以及左心室壓力,但可增加冠脈流量。
5.2 蠶沙 降低穩(wěn)態(tài)運動試驗時的心率,并提高氧脈搏和無氧運動試驗的平均功率,防止血清睪酮/皮質(zhì)醇比值降低,并提高血清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力,對人體具有較好的抗疲勞作用[3]。
5.3 槲寄生 具有明顯降低耗氧作用。試驗證明槲寄生可使缺血心肌中cAMP含量顯著降低,A/G比值亦降低,可抑制cAMP增高過多造成的代謝和電生理紊亂。
6 小 結(jié) 綜上,乏力癥狀的出現(xiàn)與肝脾腎三臟的功能失常相關(guān),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腎失收納則往往會導(dǎo)致水濕停聚,阻滯氣機、困遏陽氣、泛溢肌膚,從而出現(xiàn)周身困倦、四肢乏力等癥狀。筆者認為臨床上針對乏力癥狀時,應(yīng)重視濕邪因素的存在,采用健脾化濕,解表祛濕,疏肝理氣等方法,先驅(qū)濕邪于外,再圖補益于內(nèi),邪氣祛除,則正氣自生;而不宜盲目地見虛扶正,大擺參茸之品,滋膩脾腎、壅塞氣血,犯虛虛實實之戒,往往會閉門留寇,而致濕邪留滯,癥狀萬千。
[1]周仲英.中醫(yī)內(nèi)科學·痿證[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3:500-508.
[2]王 鍵,李姿慧.中醫(yī)化濕法有關(guān)問題的初步研究[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08,4:684-687.
[3]王 樂.中藥如何消除運動性疲勞[J].體育世界·學術(shù),2010,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