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杜金山 山東省兗州市人大專職常委,原兗州一中校長
高效課堂要求轉變學生的身份,真正落實他們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必須成為平等的對話者。顯然,傳統(tǒng)課堂載體無法擔此重任。
高效課堂要求轉變學生的身份,真正落實他們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學生和教師、學生和學生必須成為平等的對話者。顯然,傳統(tǒng)課堂載體無法擔此重任。所以,實施課改的學校,幾乎無一例外地進行了課堂載體的改革,導學案應運而生,責無旁貸地擔起這一重任。
導學案的確重要,但切不可把它神秘化、僵化,更不能把課改成功與否的責任,全部推到導學案編寫的水平上。不可否認,導學案編寫水平的高低,對課堂效益會有影響,但它絕不是高效課堂成功與否的根本。
按照高效課堂的流程,導學案要經歷形成、使用、評價、存檔幾個階段。目前,破解“導學案困局”的關鍵還是對導學案本質的理解和對預習這種學習方式的要求的理解。
導學案是什么?如果把教材當“原著”,導學案就是話劇的“劇本”。目前,多數(shù)學校,教師是編劇,師生則是話劇中的“名角”,每次登臺,他們既要尊重劇本,更要有臨場發(fā)揮,即現(xiàn)場生成。編劇在創(chuàng)作“劇本”前,首先要搞明白“制片”的目的,即,為何演?其次,演給誰看?是定位為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第三,不能照搬原著,只能從原著中尋找出可以利用的“價值點”,要想方設法把這些“點”的內涵和外延搞清楚,并轉化為情境,最好能夠形成沖突!演員有好戲,觀眾才有興趣。
與此類似,教師在編寫導學案前,首先必須搞清楚學習目標,這目標基于兩個方面,一是課標,二是學情。目標確定后,再進行內容的選擇,不必要也絕不可能把教材上的所有內容都搬進課堂,要知道,大容量并不簡單地等于大信息量,根據目標和學情,從本節(jié)教材中選擇幾個恰當又關鍵的“價值點”,然后圍繞這些點的內涵和外延,創(chuàng)設問題,再想方設法把問題轉化為“生活”,把你所知道的認知沖突盡可能地設計進去。
設想一下,學生使用導學案的時候,首先走進的是“生活”,沖突自然而然地發(fā)生;沖突后,提煉出問題;問題歸納后,建構了知識。教師暗助學生“重走了”知識的“發(fā)現(xiàn)之路”,讓學生體驗了知識的建立過程,并感覺這些知識是他們自己獲取的,他們會享受這樣的成功,增強學習的興趣。
在目標表述上,我建議只表述知識目標,這樣師生更容易記住,目標更集中。至于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xiàn),大家完全不用擔心,在實現(xiàn)知識目標的過程中,只要是高效課堂這種體驗式學習方式,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自然蘊含其中,潤物于無聲了。
如果說導學案復雜,準確地講,新授課的導學案相對復雜,至于復習課、習題課、實驗課、試卷講評課這幾種常態(tài)課型,導學案相對于教案來講,一點也不復雜。
導學案使用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預習,在對待使用導學案預習這個問題上,有兩個主要傾向,一是認為預習可有可無,無關緊要;二是預習極為重要,預習好的標志是“完成”導學案。
由于傳統(tǒng)課堂沒有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多年來,很多人把預習和學習割裂開來,認為預習不是正式的學習,只是為正式學習做準備,這是導致一些教師和學生認為預習可有可無的原因。其實,預習就是學習,是學習的一種重要的方式,不會預習、不重視預習的學生,已經提前敗下陣了。
是不是都做對才算是完成?我的回答是:否!如果都對了,后面的學習包括大小展示等就沒有必要了。傳統(tǒng)課上,有的人為了獲取比賽的優(yōu)勢,提前做了大量準備,學生全會了,再重新表演一邊,那是不道德的課堂,與高效課堂所說的預習完全不同。
那么,怎樣就算完成了預習呢?只要學生知道在下面即將開始的學習內容中,哪些他已經搞懂,哪些他還沒有搞懂就算是完成了預習。會的,學習內容轉變?yōu)檎n堂的教學資源;不會的,才是課堂上真實的學習內容。由于每個學習個體的懂和不懂肯定存在差異,所以,每個學生課堂上學習的內容也是有差異的,這就實現(xiàn)了同步教學中的差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