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確立了思想品德課要以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為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教學中要摒棄舊的教育觀念,讓思品課堂脫掉枯燥、乏味、說教式的帽子,努力向高效課堂這一目標邁進。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堂;興趣;合作
一、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特別注重精心設計導入新課的不同方式,在設計《挫而不折,積極進取》的導入時,筆者創(chuàng)設了一種特殊的情境,在不知道答案的情況下,讓學生在天使、蝴蝶、小狗中一一做出選擇( “天使”代表盲目硬拼的失敗者; “蝴蝶”代表積極進取的勝利者;“小狗”代表一蹶不振的懦夫),選擇之后與結果對照引發(fā)學生心理與情境的沖突,激起學生探究新課的欲望,從而導入新課。為使導課更加完整,可以進一步明確本節(jié)課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才能戰(zhàn)勝挫折”,以做到目標、任務明確。
二、課堂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
教學過程是師生間共同參與、交流、互動的過程。例如,《挫而不折積極進取》這一節(jié)課主要圍繞“怎樣戰(zhàn)勝挫折”這一問題展開討論,為此可以采用了田甜的故事材料并分成三部分講完,每一部分又設計了針對性的問題:田甜遭遇了哪些挫折?田甜在挫折面前采取了怎樣的態(tài)度,如果向挫折屈服,她的生活又會是怎樣的?田甜又是怎樣戰(zhàn)勝挫折的呢?學生在一段一段故事、一個一個問題的引導下分小組進行合作探究、交流,達到心靈的碰撞、情感的升華,從而提高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也充分發(fā)揮了引導的作用。要注意的是教師的引導不能忽視知識點的及時生成和知識網絡的構建,以便使學習更加有效。
三、課堂是生活化的課堂
新課程的理念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遵循“三貼近原則”,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啟發(f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人,關心身邊事,在生活中學習,向生活學習,使課堂成為生活化的課堂。如在教學《挫而不折積極進取》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戰(zhàn)勝挫折的方法,筆者設計了記者在線環(huán)節(jié),采訪了學生幾個生活化的問題:1.學習生活中你是怎樣面對挫折的?2.面對挫折你還有哪些好的方法?3.你還有什么疑問、困惑嗎?說出來讓同學們幫你解決。讓學生敞開心扉,有話可說。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生活在豐富、在發(fā)展,教學貼近了學生的生活。
四、課堂是情感化的課堂
曾記得索利特爾富在他的《教育心理學》中說到:無論何時何地,對學生多一分期待、多一分認真、多一分信任、多一分鼓勵,學生也會“親其師而信其道”。所以,在一節(jié)課的開始我試著采用鼓勵性的語言、微笑的表情去激勵學生,感染學生,使學生情感愉悅,精神振奮。用不同的眼神:當發(fā)現(xiàn)有學生注意力分散時,用目光去暗示、提醒;當學生回答問題時膽怯、畏縮,用目光去鼓勵、支持;當學生犯錯誤時,目光應嚴厲而誠懇;當學生有所進步時,應換成贊許、信任的目光。在教學習《學會與父母溝通》一課時,筆者曾問到“你為你的爸爸媽媽做過什么”,一男生回答此問題時有些難為情,說不出口,教師及時地用真誠的、信任的目光去鼓勵他,結果他終于勇氣十足地說出了心里話:“我覺得我為爸爸媽媽做得實在是太少了……”在說的同時還流下了眼淚,他的舉動感染了其他的同學,一女生趴在桌上失聲痛哭。這堂課使我和學生的心里都充滿了感動。
五、課堂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大課堂,體驗來源于生活,又扎根于內心,讓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是課程標準的根本要求,也是教育的最終歸宿。如在教學《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寬暢》時,筆者設計了“綁腿二人跑”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合作的重要性,從而做到以知導行;在《挫而不折積極進取》中田甜因為高位截癱只能用嘴咬著筷子敲擊鍵盤制作動畫,并取得了非常優(yōu)異的成績?,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田甜的艱辛、體會到挫折,筆者設計了用嘴咬住筆在紙上畫畫的活動,學生通過用嘴畫畫、表演等形式體驗挫折,感受挫折,心靈得到震撼,從而鼓起戰(zhàn)勝挫折的信心,并體驗學習的快樂。
六、課堂重視及時有效的評價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贊揚,初中生對一切事物充滿好奇、自信,教師應該學會賞識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鼓勵;應拿起表揚的武器,幫助學生維持積極的情緒,樹立我能行的信心。
教學評價要有特色,如“你的想法很有特色,但與這個問題的思路稍有出入,換一個角度想一想,或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薄罢f得很精彩,如果聲音再響亮點就更好了”……杜絕籠統(tǒng)模糊、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評價,并對課堂評價用語提出了具體要求。課堂上抓住學生的不同特點,給學生一個具體的、恰當?shù)脑u價,即要有針對性、啟發(fā)性、真實性、引導性、激勵性、藝術性等。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