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練習教學過程中學生實踐的主要形式,也是鞏固和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并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小學數(shù)學教師要講究科學性、合理性,精心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的練習,讓學生在課內(nèi)練習時,主動積極,勇于探索,著重培養(yǎng)學生探索解題途徑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課堂練習;設計
隨著課程教材改革的深入,我國數(shù)學教學倡導積極主動,勇于探索的學習方法。練習是教學過程中學生實踐的主要形式,是鞏固和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并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通過練習,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才能“溫故知新”“熟能成巧”。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這就要求教師精心設計好每一節(jié)課的練習,讓學生得法于課內(nèi),受益于課外。
一、 設計練習的目的要明確,要求應適當
無論是布置習題或是設計練習,都要明確通過練習使學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哪些知識、形成哪些技能,對今后的學習起什么作用,務必使每一道題都能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如解答復雜的分數(shù)乘法、除法應用題所需的基礎知識主要是:分數(shù)的意義;分數(shù)乘法、除法意義;單位“1”以及“對應”思想等,其中判定哪個是單位“1”的數(shù)量,找準量、率之間的對應關系,是解答分數(shù)乘除法應用的關鍵??稍O計如下練習:
1.理解分數(shù)意義的練習。如“一根鐵絲,它的■是■米”,題目中的兩個分數(shù)的意義一樣嗎?為什么?
2.找量、率對應關系的練習。如:有一塊地,它的■種玉米,■種黃豆,其余的2公畝種花生。(1)把( )看做單位“1”;(2)■對應的是( )的畝數(shù);(3)2公畝對應的分率是( );(4)玉米和黃豆共占這塊地的幾分之幾?
通過以上練習,可以幫助學生正確判定單位“1”,深刻理解分數(shù)的意義和一個數(shù)乘以分數(shù)的意義,進一步找準量、率之間的對應關系,加深對基本數(shù)量關系的認識,為列式解答有關應用題奠定基礎。
練習的要求要注意適度,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如20以內(nèi)的加減法開始練習時,只要掌握計算方法,以后再逐步提高速度,并要求聽到算式就很快說出得數(shù)。對此,教師要心中有數(shù)。
二、 設計習題要注意層次,要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切新的有意義的學習都 是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產(chǎn)生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jié)構影響的學習是不存在的。因此,練習要循序漸進,給學生有層次地“鋪路”,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去弄懂、學會新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jù)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不同層次的練習。一般分為:模仿、熟練、應用和創(chuàng)造四個階段。其任務依次為:一是理解知識,掌握概念;二是鞏固知識初步形成技能;三是應用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四是發(fā)展思維,提高能力。如我在教學“圓的周長”例2這節(jié)課時,可根據(jù)教學目標設計如下練習。
1.基礎性練習。如:在同一個圓里,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 )倍或是半徑的( )倍,所以C=( )D或C=( )Y。
2.鞏固性練習。如:修建一棟房屋需要2米,直徑2公分的圓木一根,如讓你去貯木場選材,你將用哪幾種方法選?
3.綜合性練習。如:在一張長4.8分米,寬4分米的鋁片上剪一張最大的圓片,求這張圓片的周長。
4.思考性練習。如:一輛自行車輪臺的外直徑約是71厘米,如果平均每分鐘100圈,通過一座1099米長的大橋,大約需要多少分鐘?
三、設計練習要有科學性,要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課堂練習不僅是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種手段,而且要通過練習,注意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在學生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要不同程度地學到獲得知識的方法。
如在學習了圓錐體積后,為幫助學生進一步弄清等底等高錐體積和圓柱體積的關系,并在弄清關系的基礎上尋找出解答各種題目的方法,可讓學生練習,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如已知圓柱體和圓錐體等底高,
1.圓柱體積是12立方厘米,圓錐體積是多少?
2.圓錐體積是12立方厘米,圓柱體積是多少?
3.圓錐體積是12立方厘米,圓柱和圓錐體積的和是多少?
4.圓錐體積是12立方厘米,圓柱比圓錐體積多多少?
5.圓錐體是12立方厘米,圓柱和圓錐體積的積是多少?
6.圓柱體積是12立方厘米,圓柱體積比圓錐體積多多少?
7.圓柱和圓錐體積的和是12立方厘米,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各是多少?
8.圓柱體積比圓錐體積多12厘米,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各是多少?
這些題目都是要根據(jù)等底等高,圓柱體積和圓錐體積的3倍這個關系來解答的,題目由易到難,由簡到繁,讓學生逐一找出解答的方法,掌握解題規(guī)律。這樣做,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探索解題途徑的能力。從而達到了啟迪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目的。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