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的成敗,歸根到底要看學生自身的努力,所有教學效果都是以學生是否參與,怎樣參與,參與多少來決定的。課堂教學中應盡量為學生創(chuàng)造探索思考的機會,使個人的智力潛能得到開發(fā),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動手操作能力得到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發(fā)展,各層次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成功體驗。
[關鍵詞]主動;參與;創(chuàng)新
一、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
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一文中提出,舊學校要求學生太多的“好勝心”,而我們希望學生具有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從小學開始,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逐步從好勝走向好奇。對大自然的好奇,從而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發(fā)現(xiàn)大自然的規(guī)律,為人類做貢獻,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當代美國著名數(shù)學家哈爾莫斯說:只有問題才是數(shù)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如果學生能夠自己產(chǎn)生問題,那么思維的啟動源就有了。因而,設計問題,造成學生認知沖突,使內(nèi)心處于主動探索問題的狀態(tài),就成為教師的主要教學任務。
二、讓學生從錯誤中學習
犯錯誤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掩蓋錯誤思維的過程,盲目追求正確率,不矯正錯誤思維。教師常問學生“對的請舉手”,而很少說“錯誤的請舉手”“你是怎樣想的”“錯在哪里”等。這種過分看重思維結(jié)果,偏重灌輸,忽視學生思維過程的展示以及錯誤思維過程的暴露,必然導致思維訓練走過場。教師講得頭頭是道,學生解題還是摸不著門道。曾經(jīng)聽這樣一個教例:射線的舉例時,學生舉出人的頭發(fā)。對此,教師沒有簡單的一句“錯了,請坐下”。而是反問學生:“對不對,為什么?”學生回答是:“如果頭發(fā)筆直豎起,且能長生不老的話,可以認為是射線?!倍喔呙鞯募m錯方式呀,既糾正了學生回答錯誤的部分,而且注意肯定了合理的成分,從而保護了學生敢于大膽發(fā)言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三、處理教材,滲透數(shù)學思想方法
現(xiàn)在的義務教材新授課較多的采用“復習——新授——做一做——練一練”這一模式。在許多情況下并不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復習題。本來例題是很有思考價值的,能讓學生動動腦筋做做思維體操,但是前面加了一個降低坡度的準備題,使學生學習例題時不需動腦,自然而然很輕松地學會了例題,培養(yǎng)了思維的惰性。
2. 做一做。這些題中的大部分與例題同類型,學生不需動腦,只需套用模式,有的課為了體現(xiàn)聯(lián)系的層次性,把練習課的很多練習也拉到新授課中來,這實際上也不盡合理。在教師認為教材的編排不適宜學生的學習時,就可以大膽處理,增刪教材,適當調(diào)整。在新授課中主要讓學生學透,挖掘蘊涵在教材中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可以把一部分練習題放到課中學習,甚至可以沒有練習,在練習課中就要把該練的練好,打破學生思維定勢。如在“圓的面積”教學中,重點是轉(zhuǎn)化思想,極限思想的滲透,因此,筆者這樣設計:
(1)能不能用數(shù)的方法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回憶 長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
(2)能不能用幾個我們學過的圖形拼成圓?(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
(3)能不能把圓拼割補成我們已學圖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
前兩個問題不能。學生都知道對第三個問題,學生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這時筆者與學生做了一個實驗:折紙剪紙——利用化直為圓,使學生看到直能變圓,接著問學生:圓能不能剪拼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學生都點頭說“能”。那么如何分比較好呢?一學生答:平均分成16份(這個學生已經(jīng)預習過)。另外一學生答:平均分的越多拼成的圖形越像我們已經(jīng)學過的圖形,但實際上分不出很多。于是筆者請四人小組為的單位一人平均分成4份,一人平均分8份,兩人合作平均分成16份,然后拼成已經(jīng)學的圖形。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有的拼成近似長方形,有的拼成近似三角形,有的拼成近似梯形等。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想:如果分的份數(shù)越多,這條線將怎么樣?這個圖形將怎么樣?再多呢,無限多呢?這樣的練習雖然練習做得少,但學生對極限思想、轉(zhuǎn)化思想領悟較深。
實踐證明,學生學得主動,數(shù)學教給他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以及使用數(shù)學的意識等能隨時隨地地發(fā)生作用,學生就有學好數(shù)學的自信心,就會創(chuàng)造出思維的火花。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