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讀課文不僅是教材中比較難處理的一類,而且在整冊教材中所占比重較大,有的單元甚至安排了兩篇略讀課文,為此,教師的關注度不得不高。該怎樣給力,一直是教學一線的困擾:講少了吧,蜻蜓點水,學生沒有印象;講得細致吧,教學時間不夠,也體現(xiàn)不了略學的要求。因此,嘗試如何提高略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教研的努力方向。筆者從“點、線、面”入手,略有收獲。
一、找點,“略”顯中心
“如果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蔽覀兂3Y潎@特級教師在教學中的獨具匠心,為他們的設計擊掌叫好。細細琢磨,其實關鍵是他們找準了課文教學中的點,有了點的輻射、點的反復,使得教學事半功倍,流程一氣呵成,學生茅塞頓開。略讀課文的教學更是需要點的確立與到位,既節(jié)省時間,又能給學生足夠的空間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如,《火燒云》一課,語言優(yōu)美,行文流暢,學生讀起來沒有太多的困難。那怎樣讓學生習得閱讀能力,掌握習作技巧呢?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變”為點,讀文悟文,即找到描寫火燒云顏色與形狀變化的句子,通過自讀,感受到其美麗及奇妙。再如《幸福是什么》,讓學生先談談自己所感受的幸福,再到文中找找幸福是什么,由此找到智慧女兒的話,結(jié)合相關的段落讀讀,對幸福主旨的理解水到渠成。作為普通教師怎么去找到“關鍵點”,多讀是第一,多思是第二,先“下水”讀“下水”學,才知深淺、知難易。多花時間研文,“點”就會浮出水面。
二、穿線,“略”出主題
每組教材的教學都有鮮明的主題,學生通過一組課文的學習,不光集中掌握了系列內(nèi)容,還掌握了一定的寫作方法。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僅僅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是遠遠不夠的,應逐步推進主題思想的理解和把握。略讀課文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如《母雞》一課,教師可以遵循老舍先生的寫作思路:由“討厭——喜歡——尊敬”為線,讓學生讀文中的語句,感受作者的思想變化,有了“一波三折”的內(nèi)容,加之小動物也是學生比較喜歡的,學起來應該輕松而愉快。課末教師再抓住“一位母親必定是一位英雄”,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或閱讀積累,談體會,談感悟,談心得,各抒己見;再結(jié)合選讀課文《麻雀》一文,讓學生閱讀,讀后交流。此時,無需過多牽強的說教,本組教材的主題油然升華:動物是大自然的精靈,它們和人類共享一片藍天。所以,教學中找準作者的寫作線索,圍繞寫作意圖有組織地展開相關內(nèi)容的教學,也是由精讀到略讀、由課內(nèi)到課外的一個不錯的教法選擇。
三、勾面,“略”得寫法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語文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不外乎閱讀和寫作,如何讓學生從文章中悟出寫作方法,并能仿作繼而創(chuàng)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是每個教師教學的重心和著力點。第五組課文是圍繞著“中華文化遺產(chǎn)”來安排內(nèi)容的,精讀課文《長城》《頤和園》從不同的方面給了學生一些寫作方法的引導,如移步換景、寫實聯(lián)想結(jié)合等。略讀課文《秦兵馬俑》在寫法上給了學生更多的學習指向,教學時,讓學生找到全文的“眼睛”——“兵馬俑不僅規(guī)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再找出描寫“規(guī)模宏大”的段落,讀一讀加以體會,說說哪些語句使你“震撼”。學生一眼便可看出“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能清晰而深刻地表現(xiàn)所寫的內(nèi)容,然后讓學生學習這樣的方法描寫學校新建的塑膠跑道,學生信手拈來。接著,要求學生找到最喜歡的一種“兵馬俑”加以介紹。學生必須熟讀課文,學習小導游的介紹方式進行演練,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可以為單元中的習作做好鋪墊。這樣,學生對于習作的內(nèi)容不畏難、不茫然,更不會寫成“游記”,還親身體驗了小導游的工作,一舉三得。由精讀課文的“移步換景”到“學小導游介紹自己喜歡的兵馬俑”,延展到習作中“以導游詞的形式寫寫世界文化遺產(chǎn)”,整個“面”由教師的教學一一架構(gòu),既開辟了學生自主學習、實踐的陣地,又搭建了閱讀寫作的層面,使學習、寫作不難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笨傊?,略讀教學是一塊未開發(fā)的處女地,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只要每位教師細心探尋,悉心耕耘,用心經(jīng)營,定能結(jié)出累累碩果。(作者單位:江西省上饒市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