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一種人力資源,要實現(xiàn)資源優(yōu)化配置,實行教師流動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制度和國情等多種原因,教師無法量化自己的價值,沒有絲毫話語權,對自己的流動不能說了算,這種負面影響越來越大。教師流動要充分體現(xiàn)公開和公平。哪些教師應該什么時候到某所“好學校”去,哪些教師應該什么時候到某所“差學?!比?,哪些教師應該被淘汰,如果能公開公正公平競爭進行,誰都沒有意見,但事實上很多時候,有些單位由領導說了算。有的教師被送到農(nóng)村學校作為懲罰,有的教師被送往城區(qū)學校作為獎勵,有些“不聽話”的優(yōu)秀教師待崗。這樣是非不分、黑白顛倒的教師流動被深深地打上歧視和偏見的烙印,讓教師流動失去其應有的積極意義。筆者認為,教師流動要充分尊重其意愿,愿不愿意流動、想流動到哪所學校去,如果教師自己作不了主,就會讓教師“身在曹營心在漢”,工作沒有積極性和主動性,教育教學效果當然就不言而喻。如果教育教學很差的教師不能或不愿流動,合同期一到,工作關系自然結束。如果優(yōu)秀教師渴望到他心目中的學校去,攔住也沒用,還不如重新培養(yǎng)或者招聘教師。對于其他普通的教師,只要有單位愿意接受他,何樂而不為呢?不去,則可以好好培養(yǎng),不也是一個好辦法嗎?
教師流動要充分體現(xiàn)其真實價值,沒有市場化,就沒有人知道一個教師有多大價值。但在流動過程中,教師的價值就表現(xiàn)出來了:一個優(yōu)秀教師哪怕帶一家人,好單位也愿意接受,并給予較多的福利;有的教師,即使不談條件,很多學校也依然不為所動。所有學校都想流進好教師,流出差教師,這就需要一個客觀的價值評判。學生的心中有桿秤,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肯放、都想要的教師就是好教師,他們流動一定要滿足其較高的市場價,而那些沒人要的教師也應該被淘汰,這樣的教師流動才能真正體現(xiàn)其價值。教師流動要充分重視流動教師的發(fā)展和培養(yǎng),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教師流動到一個新單位后,怎么培養(yǎng)他、怎么發(fā)展他、怎么用好他,這既是教師個人要思考的問題,也是用人單位重點面對的難題。如果教師流動后沒得到發(fā)展和有效利用,對教師本人和用人單位來說,顯然是失敗的。(作者單位:浙江省龍游縣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