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發(fā)展研究表明,培訓對教師成長日益重要,已成為決定教師發(fā)展的關鍵。但長期以來,培訓部門和培訓者基本上是以控制者和安排者的身份出現(xiàn)在教師面前,決定著教師培訓的機會、內(nèi)容和方式。常規(guī)性、規(guī)模化、灌輸式成為教師培訓的關鍵詞,讓教師面對培訓想說愛你不容易。有沒有一種全新的培訓方式,讓教師在經(jīng)歷“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困惑之后,體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呢?我認為有一種方式可以試試,那就是“下水”——實踐式培訓。即在一段時間內(nèi),教師跨地域深入名校跟隨名師隨堂學習,體驗異地名校、名師課堂教學如何開展,課改理念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學習教學設計、教學過程、課堂管理、作業(yè)評價與課后輔導等環(huán)節(jié)的經(jīng)驗與策略。我們知道,要想學游泳必須跳進水里。傳統(tǒng)的培訓大多是聽專家講座,不可否認,專家們很有水平,他們的講座或高屋建瓴,或見微知著,有的指明方向,有的教給方法。但在踐行中效果如何呢?有調查顯示,有60%的教師稱其參與培訓的主要形式是傳統(tǒng)的“講授式”,而僅有15.6%的教師認為此種形式是有效的。另一方面,國外相關研究表明,課程培訓對教師觀念的影響往往是同化而不是順應,即教師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方式是將這些新觀念整合到已有的認知框架中,而不是對已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變革。實踐式培訓正好能順應這個要求,尤其是異地實踐式培訓。受訓教師在教育中積累了大量經(jīng)驗,生成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觀點。當然,也有自己的困惑,帶著問題去學習,效果往往是最好的。通過專家的示范、指點,教師可以修正不正確的觀點,并逐步形成新觀念。當教師的困惑、缺陷活生生地呈現(xiàn)在專家面前時,專家也更容易抓住要害對癥下藥,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實踐式培訓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規(guī)模小。因為成員少,教師的個體特征會得到充分展現(xiàn),導師的培訓內(nèi)容就更有針對性,甚至可以為參與培訓的教師量身定做培訓課程,精心安排,悉心指導。在和異地名校名師近距離、全方位的接觸中,名校的校園管理文化,名師的敬業(yè)精神、人格魅力都會對教師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異地實踐式培訓的時間雖然有限,但對受訓教師的影響卻是深遠的。
教師培訓是一項十分復雜的教育教學研究活動,合理的培訓方式是實現(xiàn)有效培訓的關鍵。異地實踐式培訓,也許就是一條幽徑,引領教師走向花木蔥蘢的職業(yè)勝境。(作者單位:江西省玉山縣冰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