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培訓局限在本地,老地方、老學校、老面孔的培訓形式缺乏生機。新形勢下,跨地域培訓應運而生,越來越受到中小城市尤其是縣級以下學校、教師的青睞。作為培訓機構的管理者,近年來,我們不斷創(chuàng)新培訓形式,派出不少校長和教師到上海、杭州等地參加異地培訓,由于打破了地域局限,培訓活力倍增。其一,“異”在教學要素重組。學習者游走交叉,以“山不轉水轉”的方式,解決提高師資培訓質量的問題,它改變了以往只在本校、本鄉(xiāng)、本縣培訓的模式,從封閉走向開放,能在更大程度上實現(xiàn)教育資源包括教師資源、學員資源、學校資源、各地教育資源的開放,使資源進行了重組和優(yōu)化,產生了新的效益,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其二,“異”在現(xiàn)代教育氛圍濃厚。培訓地社會經濟發(fā)達,文化氣息濃厚,專家學者眾多,培訓內容豐富。到滬杭大都市參加培訓活動,教師們離大城市的呼吸近了,感受到他們的課堂依然歸于樸實、歸于寧靜、歸于咬文嚼字,不搞花架子,不作秀,于是,教師們對大都市教育不再敬而遠之。教師們離教育大家近了,從他們那里受到教學理念的熏陶、教學藝術的指導、教學方法的剖析、教學技巧的點撥,那種自認教學經驗豐富、沾沾自喜的心態(tài)卻遠了。其三,“異”在學習環(huán)境與條件更新,異地培訓相對于本地培訓,能更好地避免工作和家庭生活對培訓的干擾,受訓教師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本地培訓很多時候,教師剛從課堂上下來,又急匆匆地趕到培訓地接受培訓,這無疑增加了教師的負擔,讓受訓教師身心俱疲,最終不但培訓效果不好,還影響了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培訓干擾了工作,工作影響了培訓。而異地培訓卻能讓受訓教師在一段時間內放下粉筆、課本,拋開鍋盆碗筷、柴米油鹽,一心一意地撲在培訓學習上,取得更好的學習和培訓效果。
異地培訓這種跨時空交流的特性,能突破名師和專家與受訓教師、受訓教師與受訓教師之間小范圍、短時間互動的局限性,使受訓教師與異地的同行、大師們一路同行,具有本地培訓無法比擬的優(yōu)點。(作者單位:江西省玉山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