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初中語文教材中“綜合性學習活動”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設置的,是體現“課程標準”精神、引導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大亮點,為學生自主探究創(chuàng)設了問題情景和學習空間,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和多向性。教材的設置已向大語文觀邁出可喜的一步。但在我們較為偏遠的小城鎮(zhèn),教育較落后的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雖然得到了語文教師的接受和認同,并且語文綜合性學習也熱熱鬧鬧地開展起來了。但是,由于學校受經濟薄弱、教學資源短缺等條件的限制,以及我們西部農村學生相對城鎮(zhèn)學生知識面窄一些,生活閱歷欠豐富,學習的方法和途徑較單一的原因,出現了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走過場的現象,不能達到或者說未充分達到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目的和要求。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設置基于語文的綜合性特點和人發(fā)展的全面性、整體性需要,旨在實現語文學習對學生素質的整體優(yōu)化、全面提高。如果用這一觀點來考察當前語文綜合性學習實際狀況,我們不難發(fā)現,傳統狹隘的語文教學觀還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化,制約著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有效展開。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開展,基本上還沒有擺脫以前“語文課外活動”的思維框架和活動模式,語文綜合性學習還局限于對某一技能的活動演練,只在提高學生語文某項能力上下工夫。
例如,我在組織教學“這就是我”這一綜合性學習單元時,把活動目標定位在“口頭作文”訓練上。后來再次學習語文課程標準對7~9年級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和閱讀有關中學語文教學的某些雜志,才認識到,語文如果作為“語文課外活動”,這樣的定位也未嘗不可,但是作為語文綜合性學習單元,這樣的目標定位就單一、狹隘了。實際上,以“這就是我”這一主題作為初一的第一次綜合性學習,是有其特別的內涵和用意的,除了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外,至少還應容納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結合課文學習──這一單元以人生、生命為主題,讓學生反思自己的成長過程,珍重生命,發(fā)現、體悟生命的價值;(2)展現自己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在尋求別人理解的過程中理解別人,進而學會共處;(3)在各種情境中,學會調適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行舉止,學習在各種社會活動情境中展示自己的才華,得體地推薦
自己。
2.把“綜合性學習”當做課本內容延伸的一種課外學習,從而把學習活動的過程僅僅當做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手段,對學習過程中教育價值發(fā)掘不夠,拘泥于既定的教學目標,開展活動直奔目標而去,無視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育目標的生成性、多層性。
如“我也追‘星’”的綜合性學習,既能在課內認識和了解名人,又能對現代學生中普遍存在的“追星”現象予以正確引導,樹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所以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在讓學生在課外了解更多的名人、偉人,從他們的故事中懂得為人之道,明白成功之道,進而樹立健康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搜集信息能力、閱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由于教師把學習過程當做實現目標的途徑與手段,沒有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沒有因學生表現出的不耐煩而及時調整學習活動的目標,所以很多學生以作業(yè)多沒時間,或是找不到資料為借口,兩周下來查閱資料工作收獲甚微,沒有大量的閱讀了解,自然就談不出什么心得體會,課堂交流就只好照本宣科,讀讀資料。這次學習活動的失敗,使我對活動目標的確定有了新的理解,教師除了考慮教材預設的目標之外,更要考慮學生心中的問題、困惑、見解、經驗、興趣、思維等,它們不僅是學習活動的起點,而且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增長點。教師必須在全面深入了解學生的思維特點、生活經驗、知識基礎、智力水平、情感特征的基礎上來確定活動目標,更要根據綜合性學習目標的生成性的特點,及時調整學習活動的目標,這樣才能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使綜合性學習成為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重要途徑。
總之,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課型,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方法等諸多方面,為我們語文教育開辟了一個新的教學領域。有許多問題還有待于我們在實踐中繼續(xù)探索,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在探索中我們要注意積累開展綜合性學習的資料,把綜合性學習向校本化邁進。
(作者單位 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時村營鄉(xiāng)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