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等職業(yè)學校的班主任,我們面對的是一群“理論”上的中專生。而實際上,他們卻不具備中專生所應該具備的學識水平和心理素質(zhì),他們每個人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一樣,就算你有再粗的鐵棒也不見得能撬得開。只有在班級管理中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才能夠變成一把細膩的鑰匙,打開他們的心門,進入他們的心中;才能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guān)系,讓學生受到情緒上的感染、精神上的鼓舞和心靈上的啟迪,從而發(fā)揮他們的最大能量,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一、班主任要學會與學生溝通,付出我們的愛和真誠
楊老師帶的2006屆鉗工班有個姓左的學生,他的性格十分孤僻,沉默寡言,不愛和別人交流,和同學的關(guān)系也搞得很不好,上課經(jīng)常睡覺,從來不學習。剛開始,我根本沒有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只是簡單地批評了他幾次,但一直沒有什么效果。直到有一天,這個左同學和別人發(fā)生矛盾后對我說:“老師,我不想念了?!边@讓楊老師很自責,這才發(fā)現(xiàn)與他的溝通太少了,對他的了解也太少了。當然楊老師絕對不能輕易地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于是來到他的身邊坐下,用朋友的口吻和他聊天,慢慢走入他的內(nèi)心世界,了解了他的處境。我才知道這位左同學真的是一個可憐的孩子。他父母雙亡,和病重的爺爺、體弱的奶奶一起生活,本應快樂的年齡,本應青春的、陽光的年齡,本應該享受關(guān)心和愛護的年齡,但是他的生活卻沒有普通人眼里最理所應當?shù)母改钢異?,承受著生活上和感情上的巨大壓力,自卑的心理又使他不愿意讓別人知道。知道這些后,楊老師真的感覺到以前為他做得太少了。
從那以后,楊老師對他格外地關(guān)注,并想很多辦法,通過各種活動,側(cè)面發(fā)動全班學生多和他接觸,多給他關(guān)心,給予他集體的溫暖和真情。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關(guān)心著他的生活起居。他需要愛,楊老師給予了他愛;他需要親情,楊老師給予了他親情。慢慢地,他有了變化,開朗了、活潑了、溫和了,并開始學習。所以,楊老師認為,老師這兩個字本身就是一種責任,他肩負著孩子們的命運,這比一切都重要。我們師生間的溝通,付出的是愛,是真誠。教師要真正用一顆真誠的心對待每一個學生。
二、教育學生絕不是簡簡單單的談話,而是要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
張老師帶的2010屆鉗工班有個姓李的學生,開學一月后就經(jīng)常遲到,還經(jīng)常逃課。每一次犯錯誤張老師都會找他談話,談話中他總是滿面笑容,態(tài)度很好,跟老師說這是上中學時習慣了,下次絕不再犯,但卻總不見他改正??墒遣痪茫瑥埨蠋熍c李同學在校外的一次偶遇,兩人有了一次看似隨意,但卻是張老師刻意而為之的閑聊,讓他有了收獲。原來,李同學犯這樣那樣的錯誤是有原因的,是對班長的管理不滿意,而且這種不滿已經(jīng)達到了很嚴重的程度,李同學甚至準備了一把刀要給班長一點教訓,張老師卻沒有從和他的前幾次談話中發(fā)現(xiàn)一點苗頭。很慶幸的是,張老師及時了解了他的想法,首先對他表示理解,如果是自己也許比他還沖動,但是張老師給他講了一個道理,人生是一個大集體,無數(shù)個想法不同的人在一起相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但是,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關(guān)心理解的話融化了他心中的仇恨,制止了他的沖動,并且應驗了那句“不打不相識”。最后,李同學還和班長成了好朋友,就這樣,在張老師細心的溝通中制止了一起可能發(fā)生的慘案。
所以,老師要想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不能依靠說教式的談話,不能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也許靈光乍現(xiàn)、信手拈來,嘮家常、講笑話、使眼神,還有把一些同學的事編成故事講出來暗示,都能達到和學生心領(lǐng)神會的效果。只有與學生產(chǎn)生了共鳴,走進了學生的心靈,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三、班主任要與學生進行知識儲備的對對碰,產(chǎn)生學識上的共鳴
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不一定是轟轟烈烈、大刀闊斧的心靈震撼,更多的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教師課上對知識的旁征博引,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課下天文地理,體育音樂的侃侃而談,都會讓學生產(chǎn)生與老師溝通的欲望,而這種發(fā)自學生內(nèi)心的主動溝通,會讓學生更容易親近你、尊敬你。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只有這樣,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才會事半功倍。
四、班級管理是送給學生的一把愛心雨傘,在無聲的行動中溝通真情
在實踐中,針對學生們錯誤不斷、屢教還犯的現(xiàn)象,我試行了一種“送給問題學生愛心雨傘的活動。也就是對愛犯錯的學生常規(guī)教育的效果不是很明顯的時候,班主任和周圍同學暗自發(fā)動起來,找一次或幾次幫助、愛撫他的機會,用親情、友情來溫暖他的心,用“幫助、愛撫”這把雨傘去遮擋心靈中的風雨。我們是在用這種實際行動和學生進行一種溝通,以促進其心靈深處的感化與凈化,達到盡快地改變。
育人要育心,而走進學生內(nèi)心是很難的,并不是每次教育都是有效的。但我們堅信,只要持之以恒地付出愛和真誠,鍥而不舍地進行班級管理,師生之間一定會架起一道心靈相通的彩虹!
(作者單位 吉林省磐石市職業(yè)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