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知識、經濟和文化的全球化以及社會競爭形式的變化和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人的交際能力或者說人際交往智能日趨重要。而作為培養(yǎng)人的學校,對人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則有所忽視或者說是重視不夠。為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值得我們去研究。
關鍵詞:學校;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
一、學校教育培養(yǎng)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知識經濟的全球化,中西文化的劇烈碰撞,國內各地區(qū)的文化思想交流,以及市場競爭的協(xié)作性、系統(tǒng)化和團隊屬性,要求我們的學校教育要培養(yǎng)適應現代社會,具有合作競爭愿望及團隊精神的復合型人才。學校教育只重學科教學已經落后于時代的要求,發(fā)展學生綜合素質與人際交往能力的時期已經到來。
然而,在應試體制下的學校教育卻偏離甚至忽略了學生社會交往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yǎng)。下面就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自抒淺見,與各同行共商。
二、培養(yǎng)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方法
1.以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引導或潛移默化學生社交
(1)保持童心童趣,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
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與學生的地位角色大家十分清楚,傳統(tǒng)教育中的學生學習方式大家也明白,在此無需多論。關鍵是在新課程理念下要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溝通從心開始”。教師必須要與學生心理特征相近、水平相近、等級相近、興趣愛好相近等。例如,和他們一同聊天、一起玩耍、一起吃飯,總之,做接近學生水平與興趣的事。消除級別、等次,消除障礙隔閡,成為有情可抒、有話可講的朋友。讓學生在交心的過程中也得到交往能力的影響和提升。
(2)用博愛之心讓學生敞開心扉
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睂τ谒^的“好學生”關愛有加,讓愛過剩;對于所謂的“差生”則歧視打擊,甚至連最起碼的受教育的權利也被剝奪。對于介于“好”和“差”之間的“中間一族”不聞不問。對于有缺點和不足,更需要愛的弱勢群體而言,一個肯定,一個贊許,一個表揚,或許就是“大旱降甘霖”, 就是“雪中送炭”。因此,我們教師要關愛全體學生,無論相貌好丑、家庭貧富、智力高低、成績好壞,都要一視同仁。
(3)用真心讓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
平時在對學生進行包括社會交往能力在內的各種教育時,學生總是將信將疑,無法理解,甚至產生“抵觸”和“頂嘴”情緒,這說明我們在學生心目中的誠信不夠。我們應懷揣一顆真心,握有一顆細心和耐心,更有一份事業(yè)心,坦誠對待學生,真誠地賞識贊美學生,以心交心,以心換心,激發(fā)、感染學生與老師交往、與同學交往的信心和決心。
2.以多元化的手段,激發(fā)學生的交往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可以調動自己潛能的80%,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只能調動潛能的20%,由此可見,要培養(yǎng)學生社交能力必須先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興趣。
(1)營造學生交往興趣的氛圍
營造寬松、和諧的交往氛圍,我們首先要明白人是有思想感情和獨立個性的,他們需要尊重;其次,我們要清楚世界沒有兩個心智和個性完全相同的人;再次,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在這一前提下,要重視強化社交需要。例如,在開學初自我介紹,講自己或他人的故事,組織班級間的聯誼和體育比賽活動等。
(2)用成功教育法激發(fā)學生交往興趣
即在以學習為本的前提下,營造學生成功的氛圍,創(chuàng)設學生成功的條件,幫助學生成功,讓學生體驗參與過程和成功結果的樂趣,享受成功,享受渴望成功、主動爭取成功的過程。在不斷的成功中,學生形成了自我積極概念,增強了自信心,使自己社會交往的步伐逐步加快,能力逐漸提高。
3.依托生活,搭建交際平臺,提高交際能力
(1)依托教材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
依托教材本身所蘊含的交際價值與意義、交際內容與方式進行練習,大致分為兩方面:一是活用學科教材,就語文而言,即興講演可以培養(yǎng)表達能力,口頭作文可以鍛煉思維和心理能力,講自己的故事可以鍛煉組織材料和說明能力等。二是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用接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話題讓學生去拓展。
(2)依托情景培養(yǎng)學生社交能力
要創(chuàng)設情景,想方設法讓學生有話可說,暢所欲言,科學地設計融實踐性、互動性、情境性、生動性的師生和生生互動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提高能力。
(3)依托日常生活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
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要立足課堂、立足校園,走向生活,走向社會,使之動態(tài)化、生活化、實用化。采取多種手段,引導學生參與到生活實踐中來。例如,在校內與老師相處,與同學相處,到社會走訪知名人士,當小記者采訪等。
眾所周知,人的交際能力在社會發(fā)展中日顯重要。為此,如何在學校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社會交往能力值得我們去研究。我們要立足校本,立足實際,面向社會,面向未來,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激發(fā)學生交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社交能力。
參考文獻:
[1]蘇東水.管理心理學.4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02.
[2]呂勤.如何實施成功體育教學.學生新報,2008(11).
[3]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4.
(作者單位 云南省昆明市嵩明縣楊林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