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閱讀中,我看到一則小故事。
說的是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有一天訪問一個小朋友,問他:“你長大后想當什么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一一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
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么辦?”
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我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后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p>
當在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xù)注視著這孩子,想看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家伙。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得林克萊特發(fā)覺這孩子的悲憫之心遠非筆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萊特繼續(xù)問他說:“為什么你要這么做呢?”小孩的答案透露了這個孩子真實的想法:
“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在場的觀眾驚呆了。
這就是聽的藝術。一是聽話不要聽一半,二是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要學會聆聽,用心聽、虛心聽。
看完這個故事,我就聯(lián)想到在我們幼兒園的繪本教學中,聽是更是一種藝術,小朋友的傾聽,老師的傾聽,同伴間的有效地傾聽,更能激發(fā)孩子對繪本的認識、理解,使孩子更充分享受到閱讀繪本的快樂。在繪本教學中聽的藝術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呢?
一、運用形象講解的技巧,激發(fā)孩子主動聽。
繪本圖文并茂,生動有趣,閱讀不僅僅是視覺活動,還是聽覺活動。在讓孩子們欣賞繪本時,為了激發(fā)孩子們情感的共鳴、呼應,激發(fā)其內(nèi)心的真實的情感體驗,老師可以透過多種技巧對繪本進行形象地講解,可以伺機變化音量、語調(diào)、語氣,輔助動作、神態(tài)語言、使故事絲絲入扣,激發(fā)孩子們主動聽、主動學。例如:在繪本教學《一根羽毛也不能動》的教學中,老師就扮演了講解員的角色,根據(jù)角色的不同,利用適時地提問、觀察比較、請孩子們大膽猜想等方法,運用生動的語言、夸張的表情把孩子帶入到比賽的情景中;講解天鵝和鴨子比賽時,用輔助動作、神態(tài)語言突出天鵝和鴨子的各自的特點;講解比賽木頭人的游戲時,變化音量、突出語氣:“鴨子和天鵝比賽木頭人的游戲,(加深語氣)連一根羽毛都不能動!你們猜猜誰會是冠軍呢?”生動的語言一下子激發(fā)了孩子們,孩子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進行大膽的猜測;最后在狐貍點兵點將那一段,老師更是用生動的語言朗誦,講解,逗得孩子們哈哈大笑,完全沉浸在有趣的繪本故事中。
二、傾聽孩子的回答,允許孩子根據(jù)自身的體驗解讀不同的圖意。
傾聽不僅是一種行為,還是一種情感態(tài)度。傾聽中,教師的微笑、點頭、專注的神情等態(tài)勢語言都會傳達出教師尊重、理解孩子的信息。孩子從教師這種傾聽的態(tài)度中得到被承認、被重視、被鼓勵的感覺,為進一步的對話交流、情感溝通打下基礎。但他們的經(jīng)驗、知識、能力、心理不同,因而他們在繪本中聽到的聲音也是不同的。重要的是老師要傾聽孩子們不同的聲音,允許孩子大膽的表達,解讀不同的圖意,即使在教師看來膚淺、幼稚甚至荒唐的認識,也是出自于心靈,有其自身的情感和邏輯世界。只有在此基礎上,傾聽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傾聽。例如在繪本《狼大叔的紅燜雞》中,孩子們在閱讀中感受到了母雞和小雞用語言和行動改變了大灰狼,讓他們看到了一只和他們以往生活經(jīng)驗不同的大灰狼。他們感動著和快樂著。在閱讀到大灰狼看到老母雞便躡手躡腳地跟在后面想抓老母雞時又突然改變了主意,我就請孩子們來猜猜看,大灰狼改變了主意會怎么做呢?孩子們從繪本上聽到了不同的聲音。
有的孩子說:“母雞太瘦了放了它,再找個肥一點的?!?/p>
有的孩子說:“大灰狼想,實在是太餓了,不管它,還是吃掉它吧?!?/p>
有的孩子說“老母雞還是蠻可愛的,我和他做個朋友吧!”
花花說:“大灰狼肯定會想個辦法毒死老母雞?!庇浀卯敃r聽到這句話時,我真的嚇了一跳,立即對花花說:“我認為這個想法不好。”當時花花還想說什么,而我卻沒有繼續(xù)聽聽花花為什么有這樣的想法。我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花花所說的話上頭,沒有很好的傾聽他的發(fā)言。
其實每個孩子不光會傾聽老師、同伴的聲音,他們還會從繪本里傾聽到不同的聲音——頑皮的孩子傾聽到游戲與動作,文靜的孩子傾聽到寧靜與美麗,聰明的孩子找到文字與優(yōu)美等等。傾聽孩子們的聲音會使繪本更富有想象力。
三、鼓勵孩子大膽的討論,提醒孩子注意相互間的傾聽。
繪本情節(jié)生動有趣,孩子們在閱讀繪本時,憑借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想象,對繪本會有不同的理解。而在繪本教學中,孩子的大膽猜想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孩子的推理也許與故事不謀而合,也許與故事相去甚遠,但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學會如何去傾聽、去思考、去大膽講述。在大膽猜測故事情節(jié)的過程中,討論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孩子們只有相互傾聽,才會相互啟發(fā)、才會關注同伴的發(fā)言,產(chǎn)生自己的想法而積極參加到對話中來,這樣才會聽到繪本繪本表達的意思,挖掘繪本更多的內(nèi)涵。例如在繪本《狼大叔的紅燜雞》中,讓孩子們討論:狼本來是想吃掉母雞的,為什么后來卻改變了想法,反給小雞們送吃的呢?孩子們從繪本中發(fā)現(xiàn)了線索,知道母雞和小雞用自己的語言和動作感化了狼大叔。剛開始討論時,孩子們似乎很難表達,芊芊站起來做了個親吻的動作,并說小雞的親吻改變了狼大叔的想法的。我接著芊芊的動作說:“剛才芊芊模仿了誰的動作,是這樣的動作改變了大灰狼的想法嗎?你還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大家一起聽聽看?”小朋友一下子就興奮了,你一句我一句開始討論起來。在孩子們的討論中,孩子們傾聽到了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在碰撞,在溝通、在融合,在產(chǎn)生新的繪本。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在快樂的成長。
繪本是孩子們喜歡的讀物,繪本讓孩子們感到快樂,用耳朵聽、用嘴巴說。讓繪本伴隨孩子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