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留守兒童
悲劇”重演
(湖北)舒漢才
今年暑假,14歲的少年冬冬(化名)從老家重慶來到東莞與父母團聚,打算過一個快樂的假期??赡橙障挛纾驅懽鳂I(yè)與父親發(fā)生爭執(zhí),冬冬跑到運河東城下橋段,負氣跳進水中,不幸溺亡。(見《東莞日報》)一個年幼的生命在“一躍”之間戛然而止,令人痛惜!
其實,這并不是個案。關于留守兒童的悲劇屢屢見諸報端,還有的孩子因長期與父母分離患上抑郁癥,出現(xiàn)精神分裂。這些案例都折射出留守兒童心理的不健康。前不久在北京召開的“2012全國留守兒童健康人格研討會”發(fā)布報告稱,我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人格缺陷問題堪憂,突出表現(xiàn)在學習焦慮、與人溝通焦慮、處事敏感、易沖動等方面。
像冬冬這樣的孩子出現(xiàn)人格缺陷問題,究其原因,首先是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導致“親情饑渴”。其次是學校教育不給力以及社會關注不夠。為此筆者認為,要讓留守兒童人格健康,需進行綜合引導、教育。包括:父母要做好“親情功課”,經(jīng)常通過電話、網(wǎng)絡、信件以及回家與子女進行親情交流等,了解孩子的思想、學習和生活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學校要做好“德育功課”,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定期開展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家庭教育培訓。政府要做好“幫扶功課”:整合社會資源,建立農(nóng)村少年兒童教育服務中心,并經(jīng)常組織開展“手拉手”、城鄉(xiāng)幫扶等活動。
順其自然才是早教的真諦所在
(河南)湍水石
伴隨早教市場的異軍突起,和家長“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急切期盼,0—3歲,在孩子還包著尿片的時候,一些寶寶就被送去早教機構學習各種大腦開發(fā)和思維訓練課程,這種現(xiàn)象早已見怪不怪。瘋狂早教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這成了當前社會關注的一個問題。(見《西安日報》)
現(xiàn)代教育實驗已經(jīng)證明,適度的早期教育的確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但當前早教市場上教材混亂、標準不一、虛假宣傳等問題嚴重,一些無良機構披著所謂的早教理論的外衣,行斂財之實,給孩子的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也給家長和社會造成了損失。對此,很多媒體早就揭露過,但盡管如此,很多家長還是飛蛾撲火般地將孩子送到早教培訓班。早教市場的持續(xù)高溫折射了家長的焦慮和功利,折射了整個社會渴望“成功”的浮躁與盲目。
事實上,順其自然才是早教的真諦所在,任何違背孩子天性與成長規(guī)律的“早教”,都會給社會和孩子本人帶來嚴重后果。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我以為,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因勢利導,多因材施教,多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多讓孩子在感受親情關愛中快樂地學習,多讓孩子在寬容、平等、自由的家庭環(huán)境中滿足其好奇心與探索欲,要比花大把錢財去接受他人所謂的“早教”,來得更實惠、更實際、更科學、更人性一些。
由上海欲辦“男子學?!毕氲降?/p>
(浙江)藍雨
聽說上海將辦第一所男子學校,以此來解決“男孩危機”,挽救男生劣勢。這聽起來感覺蠻新鮮的,足以讓我們對“男孩問題”多了一層思考。
在上海第八中學的“男生學?!鄙暾埛桨钢?,對其中“基礎課程、研究型課程到社團活動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調(diào)整和優(yōu)化”這一條,個人覺得是有必要的,但是否非要通過成立男子學校來貫徹,我以為值得深思。男生早期在學業(yè)上呈現(xiàn)出“劣勢”,并非完全因學校教育造成,涉及更多的,怕是其性別、生理、心理特征以及家庭、社會的諸多因素。既然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在普通學校中重視“男生問題”,對一些課程、活動等加以調(diào)整和優(yōu)化是否就足以呢?因為社會是男女共處的尋常形態(tài),幾年的學校生涯把男孩“圈養(yǎng)”在非常態(tài)之下,會不會影響他們?nèi)蘸蟮陌l(fā)展?
再說,男孩女孩各有優(yōu)勢劣勢,比如到了高年級,男孩的邏輯思維能力就明顯強于女孩,在數(shù)學、科學等學科的學習中也漸漸體現(xiàn)出其優(yōu)勢,那是否此時又要成立一個“女子學校”呢?
因此我認為,成立不成立“男子學?!辈恢匾?,關鍵是家庭、學校應該認識到這一問題,在教養(yǎng)孩子的方式上多用點心即可。無論男子學校是否可行,至少它是從一個新的角度在深入地思考孩子的發(fā)展,所以我覺得這個設想的提出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