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老師:
我是重慶市一所高中的英語老師,每次上網(wǎng),都喜歡看你的文章,常被你敘述的事實所震撼。陶行知說,教育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就不明白,為何現(xiàn)在的教育常常在作假?就拿我們這里教師網(wǎng)上學習來說吧,上級要求老師們在網(wǎng)上學習公需科目,必須掛網(wǎng)幾十小時,而且每隔五分鐘就要點擊一次,否則不計入總學時數(shù)。而公需科目是什么,至今大多數(shù)老師都不清楚。學時足了,就開始網(wǎng)上做題。年年都要這樣學和考。但是,這對老師的教育教學沒有一丁點作用。于是,就有人讓電腦高手代學代考,事后請吃飯,甚至出錢,也不得而知。教師的業(yè)余學習尚且這么混亂,又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去教育學生?就說去年的考題吧,給了密密麻麻的答案,電腦技術不行的人只好挨個去找,做一套題花費大量的時間,超時就作廢了。那些題目、答案,有很多相似之處。讓教師做這樣標準化的考題,學生焉能不被教育標準化了?
鄧欣馨
2012年9月22日
鄧老師:
你說你喜歡看我的博文,我很高興。感謝你對我的信任,愿意和我聊教育上的有關問題。
我也是一個喜歡讀他人博文的人,比如袁偉時、許錫良、張鳴、周彬……無論是名家博文,還是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著作,字里行間都透露出文人功底的博大精深,我不得不對他們的文字迷戀,不迷戀不行,否則就進不去,但是,在迷戀的同時,也要保持自己的高度警覺,走進去不是目的,還要能跳得出來。
至于你提到教師學習作假的現(xiàn)象,我看過凌宗偉先生的《日出日落四五五》,凌校長講了骨干校長網(wǎng)上培訓學習的事:骨干校長學習的方式和普通教師培訓學習的方式也是一樣的,一個區(qū)、縣、校規(guī)定多少名校長參加學習,他說,他就要退休了,不想花那個錢,可上級還是要求他報名參加。他處于矛盾之中,就把這件事寫成文字。凌校長今天當校長,算起來已經(jīng)三起三落了。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可能是他也和我一樣,說話不顧領導面子,在某些場合,敢于講大實話,于是,校長這份差事也就做不長久了。不過話說回來,凌校長只是反對機械學習,他一直堅持“干到老學到老”的理念,決定學到他退休之日。學習是自己的事,教育是一個長期育人的事業(yè),我們是老師,必須天天堅持學習,才能保證自己不落伍。至于你說的有人請他人代學代考,我個人認為,這樣的一群人就不配做教師。
說到這里,有一點,我必須告訴你,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應該保持一個好的心態(tài)。沒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讀的書愈多負荷愈重,也就學不好教不好。別人怎么做,我們也許無權過問,重要的是能做好自己。如何做好自己,就需要有一個好的心態(tài)。
有位教授曾經(jīng)帶領九個人做了一個過橋?qū)嶒灐=淌谡f:“你們九個人聽我的指揮,走過這個彎彎曲曲的小橋,千萬別掉下去,不過掉下去也沒關系,底下就是一點水?!苯淌诼氏软樌^橋了。走過去后,教授打開了一盞黃燈,透過黃燈,九個人看到,橋底下不僅僅是一點水,而且還有幾條在爬動的鱷魚。大家都被嚇了一跳。教授問:“現(xiàn)在你們誰敢走過來?”沒人敢走了。教授說:“你們要用心理暗示,想象自己走在堅固的鐵橋上?!痹诮淌谶@句話的引領下,只有三個人愿意嘗試:第一個人顫顫巍巍,比教授走的時間多花了一倍;第二個人哆哆嗦嗦,走了一半再也堅持不住了,嚇得趴在橋上;第三個人才走了三步就嚇得退回去了。這時教授打開了所有的燈,大家在燈光下才發(fā)現(xiàn),在橋和鱷魚之間還有一層網(wǎng),網(wǎng)是黃色的,剛才在黃燈下看不清楚。大家看見有網(wǎng)隔著,不再害怕了,幾個人都走了過去。最后只有一個人不敢走,教授問他怎么回事?這個人說,我擔心網(wǎng)不結實。這個沒走過橋的人,就是心態(tài)起了反作用,我們不能做這個永遠不敢過橋的人。
有位哈爾濱市(她不讓我提她所在的學校和真實姓名)民族小學的郭老師,能抵擋功利文化的干擾,堅持看書、寫隨筆和網(wǎng)絡學習。有一天她跟我說:“您今天的文章,自我對號入座,我就屬于你說的那種你要求我、我就反感的教師類型——明明喜歡看書,一旦是領導要求我讀哪一本,我倒不讀了,即使讀,也是應付作業(yè)。如果沒人要求,我會讀自己喜歡的書,而且寫自己的隨筆。平心而論,眼下生活中的老師,終其一生,沒有自省和內(nèi)醒,是不可能實現(xiàn)專業(yè)自主發(fā)展的?!?/p>
是呀,只有教師真正地去自省、自醒,才能實現(xiàn)自主發(fā)展。這種自省需要讀書積淀、需要思考覺醒。老師在職稱評定后,會有兩種狀態(tài):目標達到了,一切就無所謂,更不可能看書學習,這就需要所謂的行政命令讓他去學習;還有一部分人,無論在任何榮譽面前,都會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正是有這樣的一群人用心教育,才支撐著教育沒有倒下去。國家要求教師專業(yè)自主發(fā)展,單位領導要給教師專業(yè)自主發(fā)展創(chuàng)造好的時空,可是客觀地說,不少教師已經(jīng)習慣逆來順受的慣性定式,常常不能自主。
哈爾濱市郭老師能自主,得益于環(huán)境改變。她告訴我,環(huán)境改變也就是這兩年,才讓她真正開始思考以前不認為是問題的問題:比如什么是教育?學校是什么?學生是什么?我想要什么樣的教育?自己做了什么樣的教育?她告訴我說:“開始的思考,不一定是針對教育和工作,可能更多的是對自己人生價值的再認識。我從學校畢業(yè)就進學校工作,一直在原來那個單位工作15年。15年后,我離開了,來到了民族學校。原來的學校不算大,現(xiàn)在的學校更小。有人笑我‘人家都要去更大更好的學校,你卻去了更小的學校’。我不這樣認為,我現(xiàn)在工作的單位的優(yōu)勢就是小,因小而簡單。客觀地說,民族學校在教育教學上有自己寬松的人文環(huán)境,可以降低應試教育的摧殘。所以我才能潛下心來教學,靜下心來讀書、寫文。”
“我也成了孩子,很多時候是從孩子的角度考慮。當老師不再認為自己是老師,當孩子不再感覺到學習負荷的壓抑時,才有教育的春天,才可能回歸教育的原點。我這樣說,是我所在學校讓我感到自己是一個自由的人,也就是因為這樣,我今天的課就違反常規(guī),弄得舞刀弄劍的?!?/p>
提到她的課,我知她是這所學校的漢語教師,馬上去看她的日志,題目是《水果party》。為上這節(jié)活動實踐操作課,避免在操作過程中刀、剪、棍棒的不安全,她讓學生們從家里帶來水果,并和學生們約法三章,沒有水果、沒有工具、操作過程中不遵守紀律,或者哪一組有同學受傷,就得自覺離開活動(算是懲罰)。學生們分小組有條不紊地按照她的要求削皮,用刀把水果切開,把帶來的水果平均分給組內(nèi)同學,沒有一組同學發(fā)生失誤。她不失時機告訴學生,盡管盡量均等分,但是,有同學最后得到的水果依然不均等,只能是均衡。她通過這個過程告訴學生均等和均衡的概念。隨后讓學生吃水果,有的學生不愛吃某一類水果,或吃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很難受的表情,她又不失時機對學生教育:生活中要學會接納和包容。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酸甜苦辣都能接受,才能贏得人生。
看了郭老師的日志,我當時驚詫了。隨即回復她說,有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是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她呵呵一笑,告訴我,她不求優(yōu)秀,只求合格。合格是她做人和做好教師的底線。她說,她讀過龍應臺的《野火集》,龍應臺為了讓自己的聲音更長、更久,多次提到寫文章的自我保護。她在民族學校,雖沒有龍應臺說的那份危險,但潛在的問題還是有,會有好多不搭邊的事受到牽連。例如:好事沒有你的,評職稱沒有你的,總會有鉗制你的現(xiàn)實。
還清楚地記得,我曾經(jīng)告訴過郭老師:蘇格拉底、耶穌能為真理而死,然而,孔子、孟子卻一生平平安安,壽終正寢,讓后人稱他們?yōu)槭ト?,這就是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區(qū)別。我們是教師,應向蘇格拉底、耶穌學習,學習他們敢于堅持真理的精神。就目前的課堂教學,課堂這方天地永遠是屬于我們老師的,只要我們有思想,能堅持真理,為了受教育的孩子,就可以有所為,有所不為。改變能改變的,改變不了的,也不較真。人類發(fā)展是個漫長的過程,如果每一位教師都能這樣做人,教育的道也就清凈了,作假的現(xiàn)象也就自然停止了。
由此可見,心態(tài)決定一切。好的心態(tài)需要自己有一個完全獨立自由的思想、有批判質(zhì)疑的精神文化。我算不上學者,你說愛看我的博文,大概是我年齡比你虛長幾歲,閱歷相對于你豐富一些,又愛實話實說罷了。你認可了,說明大家都愿意說實話做實事,如果說實話做實事的人多了,教育的路也就明亮了。我堅信會有這么一天。
愿你也有一個好心態(tài)。
畢延威
2012年9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