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老師:
您好!自上次交流研討至今,已有將近一年時間,向您說一下我的近況。我上學期從學校的初中部轉到了高中部,接手高一的語文教學工作?,F(xiàn)在一學期過去了,學生的學習成績雖說可以,但我總感覺語文課堂上熱度不夠,與學生間的交流碰撞較少,許是他們的學習興趣沒被激發(fā)起來的緣故?,F(xiàn)特來信向您請教,不知您可有良方?
小孟
5月10日
小孟:
你好。欣聞你現(xiàn)在開始教授高中語文,高中的語文課程比起初中,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對老師的要求更高,希望你能勝任。
你關于課堂問題的說法我很認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我們做什么事情,干什么行業(yè)都得有興趣,否則,即使勉強做了,也不會做好,更不會長久。學生的學習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我們不學會換位思考,只是一味地埋怨學生不肯好好讀書、不喜歡語文,而不肯鉆研答題的方法與技巧,不去思考提高寫作水平的途徑等等,不努力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那只能是舍本逐末,沒有抓到點子上,效果當然不會好。我認為要先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才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必由之路。
那么,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哪些方法呢?我以為在高一年級可以嘗試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看電影。學生普遍喜歡看電影,教師可以帶學生到電影院看,也可以利用作文講評課在教室里看??措娪爸?,先介紹電影的技法,如蒙太奇、飛白、化入化出、畫外音、音樂特效等,然后讓學生看影片,看完以后叫他們嘗試寫評論,可以從主題、畫面、音樂、主題歌等方面去評論;也可以從人物的塑造、演員的表演、作品的成功與瑕疵等方面去評論;還可以從影片的結構、標題、人物的語言、服飾、影片中所反映的風土人情即故事產生的背景等方面去評論。學生的興趣比較濃厚,在看電影的同時學習語文,學生會其樂無窮。
第二、讀報、評報。利用當地的報紙或語文專業(yè)類的報紙(如《語文報》《作文報》),讓學生看某一個版面的幾篇文章,然后要求他們進行比較,就其中一篇文章進行評論,寫出評語,并要講出這樣評論的理由;或者就版面的設計,幾篇文章的排版、插圖、標題的字體等發(fā)表評論;也可以對其中一篇水平稍遜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見;甚至提出如果自己來設計版面的設想。這樣,讀報時學生是有意識的閱讀,不是泛泛而過,經過幾次訓練,會養(yǎng)成很好的讀書習慣,如再要求他們做點札記,那效果更佳。
第三、剪報、編報。學生在幾個比較長的假期中可以嘗試完成此項任務,就是從閱讀過的報紙中剪輯幾篇文章,然后嘗試自己編報,稿件不夠時也可以向同學約稿。兩人或兩人以上共同完成,但不得超過三人。編的報紙要有刊名,有創(chuàng)刊詞,每篇文章后面要加幾十個字的編者按。開學后在教室的學習園地中輪流張貼,并進行評比,挑選編得優(yōu)秀的進行表揚。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還豐富了班級的文化生活,可謂一石多鳥,作用多多。
第四、三分鐘小演講。內容可以是自我介紹、家庭介紹,可以是說一段最近發(fā)生的新聞,可以是時事評論,也可以說一個笑話等等,目的是促進學生提高口頭表達的能力。時間安排在每天的早讀課上,每天一到兩人,大家輪流上講臺演講,不會占用太多的時間,但對學生來講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有的學生在畢業(yè)后回憶起在學校的讀書經歷,別的可能印象不深,可對自己站在講臺上,面對全班同學把自己精心準備的內容講出來,并聽到同學們鼓掌聲的經歷印象深刻。
第五、辯論會。選一個話題,把班級里的四個大組分成兩個小組,分別為正反雙方,先產生辯手,每方各5人,分別為一辯,二辯……并就話題進行準備。其他學生也要積極參與,每人至少幫忙搜索兩個論據,交給各小組的辯手,然后在辯論時其他同學都是評委,要在評選最佳辯手和獲勝方時發(fā)揮作用。老師作為教練事先給雙方支招,事后幫他們總結成敗的經驗教訓。有可能的話,可以在一個年級由年級組組織辯論比賽,能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也能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辯論題目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如《讀書苦與讀書不苦》《環(huán)境影響人與環(huán)境不一定影響人》等等。
第六、對對聯(lián),猜燈謎。在迎新年班級聯(lián)歡時,語文老師若能動點腦筋,出上幾十道“對對聯(lián),猜燈謎”題,讓學生答題,可以寓教于樂,有時還可以出一些猜字的謎讓學生猜,學生自會興趣盎然。如“蔣介石損兵折將,何應欽無可奈何,白崇禧破頭拉肚,李宗仁絕子絕孫——打一字(葆)”,第一句是“草字頭”,第二句是“單人旁”,第三句是“口”,第四句是“木”,四個部分加起來就是永葆青春的“葆”。當學生猜謎有一定困難時,老師適當露一手,并講一講猜燈謎的方法,效果立竿見影,這種情形是其他任何時候都無法比擬的。
第七、小小說創(chuàng)作。在高一的第二學期可以嘗試讓學生搞點小小說創(chuàng)作,方法和過程是先進行一段時間的小說教學,如莫泊桑的《項鏈》,歐·亨利的《警察與贊美詩》、《麥琪的禮物》等小說,讓學生弄清小小說的特點是以小見大——即通過一段短小的故事,反映一個深刻的社會問題或一個人生哲理,塑造一個富有時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字數一般在千字左右。然后發(fā)動學生去尋找小小說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尤其是故事的結局往往是“合乎情理之中,出乎意料之外”,故事中人物往往是某個帶有時代特征的小人物,讀者對他們往往是恨不起來,但又談不上喜歡,因為他們的命運往往是社會悲劇加上個人性格因素。在此基礎上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不要求當堂完成,可以給一到兩周的時間準備,在學生有準備的基礎上寫作。寫好后交流,選出質量好的習作進行集體討論、修改,老師再加以點撥,進行第二輪寫作。完稿后老師詳細批改,向報刊推薦。2002年,我在所教的班級進行了嘗試,結果張卉同學的《郵票與游子》一文獲全國征文比賽三等獎,這對她本人來講是極大的鼓舞。其他同學也在小小說的創(chuàng)作中摸到了門道。
第八、詩歌創(chuàng)作、朗誦。中國的詩歌是登峰造極的,從兩千五百多年前的《詩經》,到魏晉南北朝時的民歌《孔雀東南飛》《陌上?!贰赌咎m辭》,到唐詩宋詞,再到現(xiàn)在的流行歌曲,無不彰顯出這一文學藝術樣式的魅力。我們這一代人在欣賞的同時也有傳承的責任。而高一、高二的學生正處在花季,激情四溢,文采飛揚,只要引導得當,便會有收獲。你不妨先為學生講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講詩歌的想象與聯(lián)想,講形象思維,講詩歌押韻與節(jié)奏,然后啟發(fā)學生去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之后組織詩歌朗誦比賽,以自己創(chuàng)作的為主,也可以選擇改寫自己喜歡的詩人的詩歌,如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大江東去》,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等,完了再播放著名朗誦家朗誦的詩歌或播放歌唱家演唱的歌曲,讓學生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從而增強對語文的興趣。
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刻意而為,要在平時的工作中潛移默化地進行。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因勢利導,不能喧賓奪主,為興趣而興趣,更不能忘了以語文課為本體。
培養(yǎng)學生喜歡語文的興趣的辦法有許多,先整理部分,希望對你能有所啟發(fā)。也許你在工作中有更多更好的點子,多來信與我交流,我們一起為語文教育事業(yè)盡點心智。
徐光明
5月19日
(作者單位:江蘇宜興市陽羨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