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鄭州大學外語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自主學習,顧名思義就是學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覺、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1]具有這種能力的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善于運用科學的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活動,并且善于思考,敢于質疑,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探索和進取精神。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人類全面發(fā)展的需要。
學習不是一個機械的被動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的認知心理過程,需要認知主體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運用各種學習策略。學習策略又分為元認知策略和認知策略。所謂元認知,就是有關認知過程的知識和通過計劃、監(jiān)控和評估等方法對認知過程的調整或自我控制;而所謂的認知,就是學習者賴以獲得知識和概念的大腦活動過程和策略。[2]元認識策略的創(chuàng)始人O'Malley和Chamot曾明確指出:元認知策略是主要的,學習者的學習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元認知策略使用的成敗。[3]因此,針對元認知策略的價值研究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二語習得方面的研究重點由教學法轉向對語言學習者的個體特征研究,同時,學習策略的研究成為語言學習及教學方面的重要研究內容。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弗拉維爾于1976年最早提出了元認知[4],此后諸多學者展開探討。O'Malley于1990年提出元認知策略,認為:“元認知策略涉及對學習過程的思考、對學習的計劃以及在理解與輸出發(fā)生時對其進行監(jiān)控?!保?]Cohen相信,元認知策略幫助學習者規(guī)范他們的認知,并關注、計劃及評估學習過程,從而提高他們的交際能力。[6]
近年來,我國學者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開始全面關注元認知策略的研究。桂詩春對大學生中英語學習成功者進行了調查,總結出英語學習成功者具有強烈的交際動機、學習態(tài)度積極、認真聽課、善于對語言進行監(jiān)測等特點。[7]文秋芳認為,英語學習成功者與不成功者在元認知策略的使用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前者使用元認知策略的意識比較強,英語學習富有計劃性和主動性;后者使用元認知策略的意識比較淡薄,英語學習處于盲目、被動的狀態(tài)。[8]張慶林進一步將元認知解釋為“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的周圍覺察、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jié)”[9]。武和平認為,元認知策略貫穿于主體進行認知活動的全過程,并將其概括為規(guī)劃策略、監(jiān)控策略、評價策略和矯治策略四個方面。[10]楊寧則研究了從元認知到自我調節(jié)策略的轉變,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習者主動尋求的,旨在有效提高學習和信息加工效率的規(guī)則系統(tǒng),包括高級策略和基本策略。[11]
在元認知策略培訓方面,Carrell對學生進行了兩種針對閱讀過程的元認知策略培訓,結果發(fā)現,經過培訓的學生在回答開放式問題時比未經訓練的學生成績好。[12]Tabolt對學生進行寫作方面的元認知策略培訓,結果發(fā)現,經過培訓的學生對三種不同寫法的說明文有了較高的意識,因此,在考試中成績高于未經培訓的學生。[13]Holec對自學中心的成年學習者進行了案例研究,結果表明,通過元認知策略的培訓,學生在管理和支配自己的學習上有了很大的變化,從不知道如何學變?yōu)橹鲃訛樽约旱膶W習設立目標、制訂計劃和評估效果。[13]
以上研究表明,對學生進行元認知策略的培養(yǎng)有助于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使其根據自己的目標和需求來選擇方法并在學習中較為主動。
本研究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問卷及訪談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水平及運用現狀的調查和分析,依據學習理論對學生進行元認知學習策略的訓練,指導學生選擇和使用有效的學習策略,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提高學習效率,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研究對象:本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200名公修課學生,來自于大學本科一至四年級各個專業(yè),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是理想的受試者。
研究工具:本研究先是調查學生元認知策略使用狀況,其次是培訓學生使用元認知策略,再次是收集學生的反饋情況。選用的收集數據的工具是問卷與訪談。問卷是參考文秋芳教授的相關研究[8]而改編的,訪談是參考國內外相關研究自行設計的。
分析數據方法:通過問卷和訪談獲取的數據經過分析、歸類,找出其間關系,進而討論并闡釋其代表的意義。通過封閉式問卷獲取的數據擬采用頻率統(tǒng)計方法。
本研究通過問卷形式調查學生在培訓前元認知策略的使用現狀。被調查者在Likert五級量表上從“完全不符合我的情況”(分值為1)到“完全符合我的情況”(分值為5)來選擇與自己觀點最接近的選項。問卷包括20個問題,其中7個有關元認知的自我計劃,6個有關自我監(jiān)控,剩余7個有關自我評估。問卷當堂發(fā)放,當堂完成并收回。共發(fā)放150份,回收140份,其中3份空白,因此,有137份有效問卷作為數據分析,有效率為91.3%。為了全面了解學生在培訓前運用元認知策略的現狀,筆者用SPSS對收集的問卷進行了整理和計算,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培訓前元認知策略使用情況的描述統(tǒng)計
從表1可以看到,總體上平均分數比較高的是自我評估策略,平均分數比較低的是自我計劃策略,元認知策略的均值是2.79。根據美國 Oxford英語語言學習策略量表(SILL),這個數值代表受試者偶爾會運用學習策略。這個結果表明,學生在日常學習中對于元認知策略的運用總體上較差,尤其是自我計劃方面還有待大幅度提高。自我計劃可以幫助學生定位目標,避免學習中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自我監(jiān)控可以促使學生勤奮努力;自我評估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長處和弱點,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根據實驗結果,學生有必要加強元認知策略訓練。
經過一個學期的培訓,為了了解學生在元認知策略使用方面的變化,筆者在期末給學生發(fā)放了另一張調查問卷,詢問學生這種培訓是否增強了他們使用元認知策略的能力。共發(fā)放問卷150份,收回有效問卷138份,具體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培訓后元認知策略能力提高程度
從表2可以看出,78.99%的受試學生認為,通過訓練,他們在使用元認知策略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或一定提高,但也有21.01%的學生認為,沒有什么提高,其中還有少數學生表示有退步現象。這一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在元認知策略使用的能力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同時也表明該訓練模式還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封閉式問卷的調查結果表明,培訓后大部分學生使用元認知策略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但要深入了解學生為什么如此認為,則要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談。下面就訪談獲得的數據進行定性分析,目的是深入了解學生對元認知策略培訓的看法。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最大的收益是了解了學習過程,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這主要體現在學生對學習任務的了解和策略的選擇上,如挑選什么難度的文章,怎樣準備課堂講解等。以下是節(jié)選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回答。
問題:你認為近幾個月來我們采用的學習策略對你有什么幫助?
學生一:這種學習方法給了我們自己選擇的空間,可以根據自身水平選擇學習材料。
學生二:課堂匯報訓練了我組織語言、歸納總結的能力,我的自學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自信心也增強了。
學生三:我感覺這種方法很新穎,不再像過去那樣被動學習,而是自己主動去獲取知識。
學生四:我喜歡這種同學間的交流,讓我們對彼此有更多了解。
學生五:有機會在課堂上將自己喜歡的文章和大家分享,很有成就感。
可見,學生通過參與課堂授課,不但了解了學習過程,提高了學習興趣,開闊了視野,看到了自己的進步,更重要的是還鍛煉了自學能力,在管理自己的學習方面增強了意識。
大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另一個獲益較大的方面是自我評估。在參與課堂授課的過程中,自己去找材料,接觸到不同層次的書籍,有機會在課堂上了解其他同學的口頭表達能力,通過橫向對比,能發(fā)現自己的優(yōu)勢或不足。以下是學生有代表性的回答。
問題:你認為近幾個月來我們采用的學習策略讓你對自己有什么了解?
學生一:我感覺自己查找合適的閱讀材料的能力還不足,以后要去了解更多的學習資源,也請老師給我們推薦一些讀物。
學生二:我發(fā)現自己在學習中有很多弱點,比如獨立性很差,總想找一個現成的模板去參照,我一定要克服這種心理。
學生三:我現在學習英語的目的與以前不一樣了,最明顯的是知道學習英語是為了用英語表達和溝通。
學生四:我喜歡老師教我們的學習方法,我的自學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詞匯學習上也感覺目標更明確,節(jié)省了好多時間。
學生五:和同學互相交流后,我感覺到了自己的差距,以后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
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對元認知策略的培訓持有積極的態(tài)度,并在學習能力上感覺自己有了提高。這進一步說明培養(yǎng)學生掌握元認知策略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學習過程的認識,了解自己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確立目標并制訂計劃去實施。
從定性研究可以看出,培訓之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它幫助學生轉變了一些固有觀念,對學生在學習中扮演的角色給予了重新定位。給學生參與選材和授課的機會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意識到應該而且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首先,學生漸漸明白了學習的目的是運用,從而有了更明確的學習目標。其次,通過實際參與選材、備課、講解等過程,學生從被動聽課變?yōu)橹鲃又v授,感到自己成了學習的主人,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和動力,有利于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再次,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水平和意愿去選擇學習材料,而不必完全由老師去規(guī)定學習內容。這一改變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促使他們愿意去自覺學習、確立目標和制訂計劃。
本研究證明,元認知策略培訓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對教師今后的英語教學有積極的啟發(fā)意義。但學習策略訓練的最終目的不是讓學生單一掌握某一策略,而是要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策略探索的興趣,根據學習目的尋求適當策略,在學習中成為自己的主人。由于訓練涉及的范圍有限,研究結果也有待于更多研究的進一步驗證,所以本調查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筆者希望能在以后的相關調查研究中加以完善。
[1]劉艷群.以學生為本,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33):83-84.
[2]莊智象,劉艷群.外語學習者策略研究與外語教學[J].現代外語,1994(3):29-32.
[3]甘麗華.培養(yǎng)元認知策略 提高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11):107-112.
[4]FLAVELL J H.Meta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A new area of cognitive-developmental inquiry[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9(10):906-911.
[5]O’MALLEY J M,CHAMOT A 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330.
[6]COHEN A D.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University,2000:67-80.
[7]桂詩春.認知和語言測試[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 (3):1-13.
[8]文秋芳.學習成功者與不成功者的學習方法[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3):61-66.
[9]張慶林.當代認知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如何教會學生學習和思維[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249.
[10]武和平.元認知及其與外語學習的關系[J].國外外語教學,2000(2):14-19.
[11]楊寧.從元認知到自我調節(jié):學習策略研究的新進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101-105.
[12]CARRELL P L.Metacognitive strategy training for ESL reading[J].TESOL Quarterly,1989(23):647-678.
[13]紀康麗.外語學習中元認知策略的培訓[J].外語界,2002(3):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