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麗 張靈暉
(1.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2.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91)
無效合同情形下的訴訟時效
——兼評《關于無效合同所涉訴訟時效問題的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第一、二條
李國麗1張靈暉2
(1.華中師范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9;2.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91)
對于無效合同情形下訴訟時效的適用問題,我國并沒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2010年1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專門就無效合同的訴訟時效問題出臺了《關于無效合同所涉訴訟時效問題的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該規(guī)定力圖合理規(guī)范無效合同所涉訴訟時效的問題,為統(tǒng)一司法提供明確依據(jù)。其出發(fā)點是好的,條款的基本內容具有相當大的合理性,不過考慮到具體情況,該規(guī)定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以利于完善。
無效合同;訴訟時效;請求權
所謂無效合同,是相對于有效合同而言的,它是指合同雖已成立,但因其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或社會公共利益,而應被確認為無效的合同。當事人向法院起訴,請求法院確認合同無效,該請求權是否受訴訟時效限制?我國正式立法沒有對其做出明確規(guī)定。2008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關于審理民事糾紛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中對無效合同所涉訴訟時效問題作了概括性的規(guī)定,但是由于現(xiàn)實中對此問題存在較大爭議,所以在正式出臺的司法解釋中對此沒有涉及。2010年1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專門就無效合同的訴訟時效問題出臺了《關于無效合同所涉訴訟時效問題的規(guī)定(征求意見稿)》?!墩髑笠庖姼濉饭卜至鶙l:第一條所解決的是合同無效所涉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的問題;第二條列出了三個方案,其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返還財產、賠償損失請求權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問題;第三條、第四條和第五條均列出了三個方案,分別解決因保證合同無效、抵押合同無效以及質押合同、留置合同無效所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起算的問題;第六條涉及溯及力問題。該規(guī)定力圖合理規(guī)范無效合同所涉訴訟時效問題,為統(tǒng)一司法提供明確依據(jù)。其出發(fā)點是好的,條款的基本內容具有相當大的合理性,不過考慮到具體情況,該規(guī)定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以利于完善。
由于第一、二條在整體中起提綱挈領的作用,故本文主要對《征求意見稿》第一、二條提出一些淺薄的看法。
《征求意見稿》第一條規(guī)定:當事人對確認合同無效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當事人可以對作為債權請求權的返還財產、賠償損失請求權提出訴訟時效抗辯。這一條涉及的是無效合同所涉請求權是否適用訴訟時效的問題。
對于該問題,理論界存在較多爭議。我國多數(shù)學者認為,確認合同無效的請求權不能適用訴訟時效,這是因為確認之訴的目的在于明確權利義務的歸屬或法律關系產生的依據(jù)是否合法,屬于公權的范疇,體現(xiàn)的是國家干預,因此應不受任何期限的限制。還有學者指出對合同無效的確認任何時間都可以提出,才符合社會整體的秩序。反之,若對其加以時間的限制,則會造成違法合同變成合法合同的尷尬局面。比較法上有相關例證。比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422條規(guī)定“宣布無效的訴權不受時效屆滿的制約?!薄栋拈T民法典》第279條也規(guī)定“無效合同得隨時由任何利害關系人主張,亦得由法院依職權宣告”。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對于主張無效合同的權利應該有一個期限的限制,亦即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權利應適用訴訟時效。無效合同之所以無效,正是由于合同本身存在違法性,但畢竟無效合同仍屬于民事違法的范疇,其違法的嚴重性遠遠小于刑事違法。但是國家對最嚴重的刑事違法行為都規(guī)定了追溯時效,超過追溯時效則放棄對其的責任追究,因此,舉重以明輕,當事人提起確認合同無效之訴也應受到訴訟時效的限制。有論者還指出,如果無效合同確認不受訴訟時效的限制,會造成不誠實的當事人在一定時間過后以合同無效作為借口謀求不當利益的后果。而且如果對主張合同無效的權利不加以時間上的限制,那么基于無效合同而產生的所有法律關系就有可能處于懸而未決的不穩(wěn)定狀態(tài),交易安全得不到保障,違背了效率原則。在比較法上,確實也有相關的立法例存在。如《法國民法典》第2262條規(guī)定“一切物權或債券的訴訟,均經30年的時效而消滅……”這一條規(guī)定所確定的時效期限適用于對絕對無效行為的主張權利?!栋H麪柋葋喢穹ǖ洹吩诘?845條規(guī)定“除非法律另有規(guī)定……宣告合同無效之訴,如果在十年內未提起,則禁止再提起”。《魁北克民法典》第2927條亦規(guī)定“合同無效的訴訟,時效期間自援引無效原因之人知悉該原因之日起算;在暴力或脅迫的情形下,自它們停止之日起算”。
無效合同具有本質上的違法性或者說是從根本上違反了法律或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所以為了穩(wěn)定社會秩序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對無效合同要隨時主張。而訴訟時效作為一種具有公共政策或公益性質的制度,與無效合同制度的立法精神有相吻合的地方。正如Vaughan Williams法官在Union Lighterage Co.v.London Graving Dock Co.案中指出,取得實效與消滅時效一樣,均出于社會之便利,自然之公義。但是,法律本身是一個有著多元價值目標的體系,各種不同的具體法律制度亦有自身價值取向的側重,因而不同的法律制度之間的價值取向的沖突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同上述兩種觀點存在著法的公正、公平和效率價值之間的矛盾。此時,應考慮的是價值位階的問題,即產生沖突的兩個價值,到底哪個價值更優(yōu)先,這也是無效合同應否適用訴訟時效的根本所在。顯然,“公平是最高的價值,我們絕不能舍棄公平而追求效率。正如羅爾斯所說,一個社會無論效率多高,如果它缺乏公平,則我們不能認為它就比效率低但比較公平的社會更理想”。正所謂“照顧公眾乃最高之法律”。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是每一個社會個體的利益需求,也是社會整體的價值選擇。法治社會是以維護民眾的利益、維護社會共同體的利益為根本目標的,在任何時候都不應當以犧牲社會公共利益為代價來追求其他目標。當然,無效合同不適用訴訟時效也不是無效率的。從經濟學角度看,一個合同意味著一個交易,如果這項合同能夠使民事主體利益實現(xiàn)更大化,同時又能使社會公共利益實現(xiàn)最大化,即社會財富的增長,那么我們說它是有效率的。相反,如果一個合同違反了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那么它肯定是無效率或負效率的。無效合同制度正是通過對無效合同的否定,來提高社會效率,鼓勵合同交易,兼顧效率與公平,協(xié)調社會利益關系的。因此對合同無效的確認不適用訴訟時效,符合無效合同的制度功能,符合立法的根本要求,同時也符合訴訟時效的宗旨和目的。
從訴的類型上講,無效合同的認定是法院根據(jù)當事人的請求依照司法程序對合同無效這一事實狀態(tài)進行確認的過程,屬于確認之訴。確認之訴的本質在于法院對當事人所主張的法律關系存在與否進行確認,是一種事實的確認。有學者認為:“確認之訴作為一種公力救濟方式,要求法官依職權對權利歸屬或民事行為的效力予以確認,其屬于公權范圍,體現(xiàn)的是國家干預,應不受任何期間限制?!狈申P系存在于當事人之間,之所以必須通過訴訟程序來加以確認,一方面是因為當事人之間爭議的法律關系對當事人有重大影響,必須通過司法機關行使公權力進行確認來能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另一方面是因為司法機關的權威性可以增加當事人對所確認事實的信賴度,減少爭議,在確認之訴中,司法機關的裁判權處于核心地位,對當事人之間所爭議的法律關系進行確認,以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如果確認之訴適用訴訟時效,也就是通過訴訟時效對公權力認定事實的行為加以時間上的限制。這不利于解決當事人雙方的爭議,不能實現(xiàn)確認之訴的目的。只要相應的事實沒有發(fā)生改變,當事人請求該事實的權利不應當消滅,司法機關確認該事實的權利也不應當消滅。所以,確認之訴不應當受訴訟時效的限制。無效合同認定屬于訴訟類型中的確認之訴,自然也不應當適用訴訟時效。
最后,以行政法、刑法中承認對于違法、犯罪行為的行政處罰和追溯有時效的限制來證明確認無效合同的請求權也應受訴訟時效的限制并不妥當。因為如果承認合同的無效因時間的經過而不得主張,由此就會導致無效合同會因訴訟時效的經過而變?yōu)橛行У暮蠊T谛姓?、刑法上,違法、犯罪行為因超過時效,其后果只是國家不予追究。但在民法上,當確認某一合同無效的請求權逾訴訟時效,其后果并非是簡單的國家不去確認該合同的無效,而是國家將因為在此時不去否定其效力,所以當事人就有理由基于有效成立的合同請求國家對這一原本無效的合同予以強制保護了,這顯然是違背設置合同無效及時效制度的初衷的。也就是說,在行政法和刑法上,時效的經過的后果是國家單純的不予追訴,而在無效合同問題上,如果認為無效合同的確認之訴可以適用訴訟時效,則就會使國家陷入要去保護損害公共利益的“無效合同”的尷尬境地。
所以,《征求意見稿》第一條的規(guī)定認為無效合同不適用于訴訟時效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將確認合同本身的無效與合同無效后的返還、賠償?shù)群罄m(xù)問題區(qū)別開來。合同被判定無效后的返還、賠償?shù)群罄m(xù)問題屬于請求權的范疇,因而當然會有訴訟時效的適用問題。
雖然《征求意見稿》第一條的規(guī)定具有合理性,但其表述具有一定的瑕疵:“確認合同無效”在程序法上對應的概念乃是“確認之訴”,與請求權、形成權等實體法權利不同,不應適用訴訟時效、除斥期間的規(guī)定。合同無效乃自始、絕對的無效,其必須通過訴訟或仲裁的途徑予以認定,故其乃是程序法意義上的權利。但是,條文中采用“確認合同無效請求權”的用語容易使人與實體法上的請求權概念相聯(lián)系,產生是否應該適用訴訟時效的疑問。故本文認為將本條中的“確認合同無效請求權”改為“請求確認合同無效”較為恰當。
再者,我國實行債權形式主義的物權變動模式,在合同被確認無效的情況下,基于該無效合同引起的所有權的移轉亦屬無效,故返還財產的請求權應屬物權請求權,即基于所有權而請求對方返還財產的“占有”而非返還“所有權”。本條但書中出現(xiàn)“作為債權請求權的返還財產”之表述,與現(xiàn)行法律和學理通說不符。故將本條但書中所規(guī)定的“作為債權請求權的返還財產”,修改為“返還財產”,即去掉“返還財產”前面的限定語,使其更加符合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
由上述可知,因合同無效而產生的返還財產和賠償損失的請求權應適用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那時效期間應從何時起算呢?
在英國,返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因獨立返還請求權與不法行為返還請求權而有所不同。在合同無效時,其產生的應當是獨立返還請求權,英國法一般認為,如果其訴訟時效有法律規(guī)定時,則按其規(guī)定。如果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原則上按訴因產生起6年;如果涉及潛在的人身傷害或過失導致潛在經濟損失的訴訟,訴訟時效期間從原告知道或應當知道訴因產生時起算;如果訴訟涉及脅迫或不當影響,則從進行自由意思表示時起算訴訟時效期間。之所以如此,理由是,返還請求權是由準契約制度發(fā)展起來的,而英國歷史上關于準契約之債的訴訟時效均規(guī)定為6年。這一點已得到司法判例的明確支持。但是,由于返還法在英美法上屬于一個新生領域,因此有關返還請求權訴訟時效的立法遠遠落后于返還請求法本身的發(fā)展,所以上述時效的計算方法只能是權宜之計。正如英國法官布魯克(Brooke)指出的“議會很有必要制定一套連貫統(tǒng)一的規(guī)則以規(guī)定關于返還請求權訴訟時效……唯有如此才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在我國,理論和實務界也都沒有達成共識,《征求意見稿》第二條對此規(guī)定了三種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合同無效,當事人一方請求另一方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合同被確認無效之日起計算,但自合同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當事人一方提出訴訟時效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方案二,合同無效,一方當事人請求另一方當事人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合同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方案三,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合同尚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的,合同法律關系中的一方當事人請求另一方當事人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算。
前款之外的其他情形,訴訟時效期間從合同被確認無效之日起算,但自合同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就方案一而言,容易導致權利人怠于行使權利;而且賦予其可以于合同履行期屆滿后二十年的期限內主張確認合同無效后的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的訴權,容易導致權利的濫用,使法律秩序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
就方案二而言,規(guī)范內容不夠周延。在履行期限屆滿且合同當事人完全履行各自應負義務之后,由于其可能基于各種原因不知或無從知道合同存在無效事由,無法請求確認合同無效,若從合同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算,未免過于苛刻。
《征求意見稿》中的第三種方案分情形予以不同規(guī)定,更為周延。
其一,無效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均未履行合同的,一方請求對方賠償損失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合同履行屆滿時起算。合同沒有履行,同樣可能存在因締約過失而產生賠償?shù)膯栴}。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直接損失主要包括締約費用、準備履行所支出的費用、相關費用的利息損失等,間接損失主要包括喪失與第三人另訂合同的機會所產生的損失等。在合同約定的履行期限屆滿的情況下,如對方當事人沒有如期履約,受損失的一方就應該知道自己的權利受到侵害。如果雙方當事人在合同約定的履行期屆滿未履行合同的情況下,沒有向對方主張權利,則雙方權利義務長期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不利于社會經濟秩序的穩(wěn)定。因此,訴訟時效期間應從此時計算。
其二,一方已經履行合同義務,對方未履行義務的,已履行義務的一方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對方履行義務或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的,訴訟時效期間從合同義務履行期屆滿時起算。根據(jù)我國立法,普通訴訟時效的起算標準,是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一方履行合同義務后,對方未履行,當事人應該知道自己權利受到侵害,并請求對方返還財產或賠償損失,如有爭議,則應及時請求法院或仲裁機構對合同效力進行確認。當然,法律不能苛求合同當事人像法官一樣對合同的效力有準確判斷。但不管合同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如何認識,均可推導出其主觀上應該知道權利受到侵害,應采取積極措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雖然,此時當事人實際享有的是返還財產或賠償損失請求權,與合同約定的權利并不一致,但這僅涉及到當事人對權利性質的認識問題,并不影響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害的事實。因此,以合同義務履行期限屆滿作為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點,符合當事人對其權利受到侵害的客觀事實的實際認知。
其三,雙方當事人均履行了合同義務,之后合同被法院確認無效的,請求返還財產和賠償損失的訴訟時效期間從法院確認合同無效之日起算。合同無效的確認主要有兩種情形:一是當事人請求法院確認合同無效。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存有疑問,可以隨時請求法院對合同的效力進行確認,此為確認之訴。二是雖然當事人沒有請求,法院在審理案件時依職權主動確認合同效力。無效合同具有違法性,對這類合同國家可以主動審查合同是否存在無效事由。由于合同效力的確需要專門的法律知識,且只能由特定機關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在確認合同無效的判決發(fā)生法律效力之前,當事人無法準確掌握合同效力狀況。合同雙方當事人基于對合同效力的信賴,將無效合同當做有效合同履行完畢,雙方的權利均得以實現(xiàn)。對此,難以要求他們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受到侵害,更不可能期望他們行使基于合同無效而產生的返還財產和賠償損失請求權。因此,只有確認合同無效的判決生效后,合同當事人依法享有要求受領人返還財產或要求有過錯一方賠償損失的權利才可能確定。如法院宣告合同無效,但并沒有判決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的情況下,當事人要求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的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限應從合同被確認無效時開始計算。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認為第三種方案更符合我國的現(xiàn)狀,即當事人認為合同有效但被法院或仲裁機構確認無效,或者當事人不知合同法律效力而被法院或仲裁機構確認無效之后,當事人返還財產、賠償損失請求權的訴訟時效分別從約定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和從合同被確認無效之日起算,該觀點兼顧了兩種不同情形下訴訟時效的起算,又避免了單獨采用某一觀點的不足。
可以看出,無論是方案一、方案二還是方案三,在判斷訴訟時效期間起算點的問題上,均采用客觀標準,難免會使人感覺其與《民法通則》第137條所堅持的主觀標準相沖突,采用客觀標準在一方面上可以避免造成法官自由裁量權過大的后果,但另一方面,客觀化的標準主要是針對無效合同的當事人雙方,其并沒有解決在設計第三人情況下有關問題應如何處理。例如,在當事人雙方惡意串通訂立合同損害國家、集體和第三人利益的情況下,第三人如果主張合同無效,其時效期間應如何起算和計算?無行為能力人與他人訂立合同,如果其監(jiān)護人主張無效的,訴訟時效期間應如何起算和計算?監(jiān)護人無償或低價處分被監(jiān)護人的財產而侵害其利益的,對被監(jiān)護人而言其訴訟時效期間又應如何起算和計算?此類涉及到合同無效的問題,若完全依照本條規(guī)定并不能很好地解決,依照民法通則關于訴訟時效的一般規(guī)定處理或許更為允當。故此,本司法解釋是否可以考慮嘗試通過對無效合同進行類型化的途徑分別予以規(guī)范、解決呢?即具體分析因合同無效所產生的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的各種情形,其訴訟時效適用不同的起算點,從而達到主觀與客觀的兼顧,同時也便于法官裁判時準確地把握尺度。
綜上所述,《征求意見稿》第一、二條的規(guī)定有很大的合理性,為統(tǒng)一司法提供了明確依據(jù),從而更好地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但是其也存在著表述不準確、內容不周延的一些問題,本文希望最終出臺的司法解釋能夠集思廣益,趨于完備且具有實踐可操作性,做到與社會現(xiàn)實的完美銜接。
[1]張馳.論訴訟時效的客體[J].法學,2001,(3).
[2]夏利民.民法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1:253.
[3]王杰.無效合同與除斥期間和訴訟時效[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07,(7).
[4]龐小菊.無效合同的訴訟時效問題芻議[J].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2,(3).
[5]尹田.法國現(xiàn)代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210.
[6]Adrian J Bradbrook,Marcia A Neave.Easements and Restrictive Covenant in Australla,Buttetworths Ltd.,1981:87.
[7]張文顯主編.法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7.
[8]黃忠.違法合同效力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288.
[9]王利民.民商法研究(第6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40.
[10]霍政欣.不當?shù)美膰H私法問題[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132.
[11]余冬愛.無效合同訴訟時效問題探析[J].政治與法律,2009,(1).
[12]葛承書.民法時效——從實證的角度出發(f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00.
[13]雷鑫.無效合同訴訟時效問題研究 [J].時代法學,2009,(5).
D914
A
1672-6405(2012)03-0057-04
李國麗(1988-),女,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2011級經濟法碩士研究生。
張靈暉(1969-),女,河北公安警察職業(yè)學院教師。
2012-07-20
王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