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紅
(武漢工業(yè)學院,湖北 武漢 430023)
居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盡管早期曾受浪漫主義影響,但他卻是著名的批判現(xiàn)實的作家。歷時五年而成的《包法利夫人》(1856),是其第一部現(xiàn)實主義力作。作品在描繪當時的七月王朝的種種黑暗現(xiàn)實的基礎(chǔ)上,敘述了包法利夫人愛瑪?shù)幕橐鰫矍楸瘎?。歷來對愛瑪?shù)谋瘎〗Y(jié)局的解讀很多,并且多認為是其愛欲所造成的,本文從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出發(fā),特別注目自私、鄙俗、狹隘、空虛的市民階層的精神世界,解釋愛瑪由于自我認同的失敗,所導致的悲劇。
福樓拜從1851年開始動手寫作,于1856年完成作品,故事發(fā)生在七月王朝時期。19世紀40年代的法國,國內(nèi)對七月王朝的不滿情緒日漸增長,斗爭也日趨白熱化,終在1848年陸續(xù)發(fā)生了二月革命和六月起義。二月革命的直接結(jié)果是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的成立,而六月起義是工人階級和資產(chǎn)階級的第一次正面交鋒,雖遭失敗,但影響相當深遠。
作品將故事置于此背景之下,描寫了在資產(chǎn)階級取得全面勝利后的第二帝國時期的社會風貌。當時的法國,從大革命到第二帝國時代,整個社會正處于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過渡,社會諸多方面正在轉(zhuǎn)型,資產(chǎn)階級政權(quán)與封建復辟王朝之間呈角力狀態(tài),由此帶來的社會分化十分嚴重。大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沖擊了人們傳統(tǒng)的觀點,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日顯,自由、平等和個性解放等觀點開始進入人們的思想。與此同時,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依舊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加上封建王朝的復辟,社會依舊等級森嚴,使得人們思想處于極度的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社會看似穩(wěn)定,實則暗流涌動。當時的執(zhí)政者,路易·拿破侖,這位當時最大的投機者,曾披著維護共和制度的羊皮的狼,在獲得權(quán)力之后,露出了他真實的面孔,企圖將法國打造成封建時期的帝國。顯然,他沒有那位真正的拿破侖的魄力,最終“倒向”了教會和中產(chǎn)階級,被人戲稱為“拿破侖小鬼”。
作品盡管只是呈現(xiàn)如此一個社會的側(cè)面,卻能一斑窺豹,道出了當時社會的全貌。讓當時資產(chǎn)階級懷念不已的英雄年代已黃鶴遠去,1848年的革命風暴也已平息,結(jié)局并不是一個讓他們所想的輝煌歲月,而是相對穩(wěn)定的平庸時代。福樓拜給布依耶的信中充滿憤懣的說:“這個時代的愚蠢現(xiàn)象真令人反感,我感覺到要脫腸了,糞便都涌到嘴巴上面來了”。[1](p597-600)
這種社會現(xiàn)實對福樓拜的影響甚為顯著。薩特曾戲謔似的說福樓拜是“資產(chǎn)階級家庭里的傻子”,認為在他青少年事情發(fā)生的巨變,以及他正在經(jīng)歷的社會,使得他對他筆下的人物的“既鄙視又不舍的寫作態(tài)度”。[2](p23)的確,在一個人有限而漫長的人生經(jīng)歷中,青少年的經(jīng)驗,讓他記憶極為深刻。1848年的事件,是當時所有問題矛盾的一個集中爆發(fā)。福樓拜在1851年動手寫作的時候,他的筆觸自然流露了他的思想,更是對當時現(xiàn)實的一個反映。有人就說過,“在任何現(xiàn)時中,本質(zhì)都在變化,只有成為過去的本質(zhì)才是絕對不變的。福樓拜的小說的多樣性,反映了作者極具變化的個性本我”。[3](p71)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在論述福樓拜時,也曾特別注意到了當時特殊的時代和社會現(xiàn)實條件對其的影響。他認為“純注視的發(fā)明……不能不以打破藝術(shù)和道德的聯(lián)系為代價,它要求保持一種冷淡、漠然、超然,甚至是犬儒式的肆行。盡管這里面有不少是故作姿態(tài)(如波多萊爾),但這種態(tài)度的立場和傾向往往都會疏離社會世界”。[4](p209)
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再重新審視愛瑪?shù)男袨榕c悲劇,自然不會落入“愛欲”之類的理解套路。那么,從自我認同的角度出發(fā),卻能發(fā)現(xiàn)一個全新的“包法利夫人”。
自我認同的實質(zhì)是個體對自身生存狀況及生命意義的深層追問。但這種追問需要依附于一定基礎(chǔ)和框架,否者就可能生成一種虛無感和飄渺無所依感。查爾斯·泰勒認為,“我的認同是由提供框架或視界的承諾和身份規(guī)定的,在這種框架和視野內(nèi)我能夠嘗試在不同的情況下決定什么是好的或有價值的,或者什么應(yīng)當做,或者我應(yīng)當贊同或反對什么”?!拔覀兩钣谄渲械膶嵺`或習俗對于實現(xiàn)我們作為自由個體的認同,是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因素”。[4](p47)
結(jié)合愛瑪?shù)膶嶋H,她出身平民,成為包法利夫人后,勉強可以算是小資產(chǎn)階級。她讀過《保爾和維爾吉尼》,經(jīng)常夢見小竹房、黑人和狗,還有一個好心的小哥哥。十三歲的時候,父親將她送到教會學校,她在那里開始自己獨有的內(nèi)心歷程。但是她對教會學校教授的知識并沒有什么興趣。相反,布道中那些比喻,如永久的婚姻、天上的情人等,卻能在她的靈魂深處,掀起一陣陣喜悅的波瀾。她深受當時浪漫主義的影響,悲春傷秋,情緒化很嚴重。十五歲的時候,在一個做針線活的老姑娘的幫助下,借閱校外書籍,開始沉迷于一些浪漫愛情的故事,看到伯爵或者子爵的署名時,都驚呆了。我們注意到,在她成長最重要的這段時期,她的自我已經(jīng)開始形成。吉登斯認為“自我”是與人的身體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具有反思性特征的個體的存在內(nèi)容。他認為:“自我,當然是由其肉體體現(xiàn)的。對身體的輪廓和特性的覺知,是對世界的創(chuàng)造性探索的真正起源”。[5](p62)愛瑪是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姑娘,但是她的腦子里,卻是遠遠超越她的“身體”的東西。在這里,已經(jīng)埋下了她悲劇的引子?!霸谇嗌倌陼r期之后,一個人生活的地方就變成了主要是依據(jù)個人的生活規(guī)劃來作出選擇的事情?!盵5](p172)
后來她順從父親的安排,嫁給了查理,成為了包法利夫人。整個婚姻過程中,旁人都不知道她在想什么。查理同樣是一個平凡的人,談吐像人行道一樣平板;見解庸俗,如同來往的行人一般;激不起情緒,也激不起笑或者夢想。愛瑪試圖接近他,但她最終發(fā)現(xiàn),生活上他們越來越近,可精神上卻越來越遠了。她曾悲慘的喊道:“啊!哪怕我是個禿頂駝背的學者的妻子也好哇,他那綠色眼鏡后面的一雙眼睛總是盯著科學的材料!我會自豪地掛在他的胳膊上;我至少也是個精神之王的伴侶;可我卻是一個笨蛋的老婆,他連治好一個殘廢的人的腳都不會,噢!”由此可見,如果想在這樣一個現(xiàn)實的生活找到她自我認同的框架,顯然是不可能,那么剩下來的道路就顯得相當危險。
在生活的安排上,作品中特別提到了婆婆對愛瑪?shù)囊庖?,認為她對家庭生活的安排超越了家庭的實際情況,開支像高門大戶一樣糟蹋。九月在昂代爾維利耶侯爵的舞會經(jīng)歷徹底的暴露了愛瑪?shù)膬?nèi)心,特別是她對那個雪茄夾子的態(tài)度。在這里,與其說她是向往那種浪漫故事中的生活,不如說她是想通過那種生活使得自己的身份得以確認。吉登斯認為,人“成其為人,就是指總是依據(jù)某種描述去確知自身當下的行為及其原因”。[5](p39)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愛瑪自始到終,都沒有正視現(xiàn)實,沉浸屬于她的內(nèi)心世界中,依此來安排自己的實際生活。
與此同時,我們不能忽略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當時的法國正處于一個相對“穩(wěn)定”時期,盡管七月革命終結(jié)了復辟的波旁王朝,但封建貴族的勢力依舊存在,無產(chǎn)階級也開始壯大,同時中小資產(chǎn)階級對上層也開始怨恨,整個法國的矛盾縱橫交錯,復雜異常。查理這樣的人比比皆是。浪漫主義激情已成云煙,剩下的只是面目可憎的鄙陋人性和一成不變的死水般的生活。這種浪漫主義的追求和庸俗鄙陋的現(xiàn)實生活的矛盾在愛瑪身上得以集中體現(xiàn)。
顯然,愛瑪還留在那種激情四溢的年代,因此,無論是羅道耳弗,還是賴昂,盡管他們都是如此的卑鄙,但僅僅他們因為能花言巧語,給愛瑪帶來另一種全新的感受,或則說是一種能脫離當前那種“平凡”的生活。對于愛瑪來說,這或許就是愛情,盡管是短暫虛假的。因為“一個人不能基于他自身而是自我。只有在與某些對話者的關(guān)系中,我才是自我:一種方式是在與那些對我獲得自我定義的本質(zhì)作用的談話伙伴的關(guān)系中;另一種是在與那些對我持續(xù)領(lǐng)會自我理解的語言目前具有關(guān)鍵作用的人的關(guān)系中”。[6](p50)愛瑪將她的自我存放于“愛情”這種對話網(wǎng)絡(luò)框架之內(nèi),通過與他者的對照,自我的身份才能得以確認。但是,羅道耳弗或者賴昂都是“幻影”,那么結(jié)局就可想而知。
至此,愛瑪后來的墮落似乎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馬克思·韋伯在《經(jīng)濟與社會》中,將人類的理性分為兩種類型: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價值理性是“通過有意識地對一個特定的舉止的——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闡釋的——無條件的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7](p56)工具理性則是“通過對外界事物的情況和其他人的舉止的期待,并利用這種期待作為‘條件’或者‘手段’,以期實現(xiàn)自己合乎理性所爭取和考慮的作為成果的目的”。[7](p56)也就是說,價值理性注重的是主體的行為是否符合價值,而不是其效果是否有利于主體本身的利益。工具理性恰恰相反,它更注重有利性,而不是價值本身。愛瑪在和羅道耳弗或賴昂的交往過程中,并沒有想給自己帶來什么利益性的收獲。但她不是為了什么價值,她只是在尋求一種能使自己得到認同的基礎(chǔ)框架。也就是說,無論是工具理性還是價值理想,似乎都和她沾不上邊。那么,她將依附于什么存活于這個世上?
對此,愛瑪?shù)娜粘I畹拇嗳跣栽谧髌返玫胶芎玫恼故?。那里的日常生活并不是所想象的有理有條,而是異?,嵓殻踔潦请s亂無序的。再加上愛瑪腦子里那些根深蒂固的“想法”,就很容易使得愛瑪喪失對事物的真實感,進一步對自己的認同產(chǎn)生障礙,有一種被“埋沒”的窒息感與無力感,那么悲劇就隨之而來。
在悲劇發(fā)生之前,愛瑪做過很多掙扎,特別是收到父親充滿情感的家書,她驀然發(fā)現(xiàn)自己和羅道耳弗的偷情,并不能使她快樂。她開始懺悔,想法子愛上查理,與女兒溫存,力圖回到生活的正軌。但是查理在治療金獅店瘸腿伙計依玻利特的意外,使得她又回到了羅道耳弗的身邊,回到了通往墮落的“途中”。
我們發(fā)現(xiàn),愛瑪在尋求自我認同的過程中,對生活的恐懼一直是個主因。日常生活的雜亂和失望,滋生了克爾凱郭爾/意義上的“畏懼”(dread)。從本質(zhì)上來看是一種自我認同受阻所導致的。那種被淹沒的焦慮感,并且這種焦慮直抵愛瑪內(nèi)心深處,直接威脅著那種“活”在世上、在世界上“存有”的連貫性的感知。這是一種彌散性的“存在性焦慮”,是“反抗非存在的生存斗爭”。對于這種“畏懼”,愛瑪?shù)倪x擇是尋找她想象中的愛情,或謂之浪漫。但是不要忘記,愛瑪身處的法國社會“是一個絕對陳腐(更甚于陳腐)、愚蠢和貪婪的社會。它厭惡的是想象,喜愛的是占有……公眾對于精神上的東西的興趣明顯地減少了,他們在熱情方面的預(yù)算日益減少”。[8](p49)愛情這種精神上的追求,或許還存在于故紙堆里,但是現(xiàn)實中卻很鮮見。賴昂曾經(jīng)深深迷戀愛瑪,可等他真正的得到了她,時間久了,卻開始厭棄了,特別是他的上司得知奸情之后,為了不影響自己“第一實習生”的地位,毅然放棄了他所謂的“愛情”。羅道耳弗和賴昂追求的就是真正的工具理性,只重利己性。當愛瑪在遭遇負債危機后,他們的這種工具理性更是暴露無遺。
作品進行到這里,作家的主觀意向就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想象,這個故事如果換成其他作家來寫,或許就是一個不同的結(jié)果。但是福樓拜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小說家,雷內(nèi)·韋勒克認為,現(xiàn)實主義是“當代社會現(xiàn)實的客觀再現(xiàn)”,作家在“描繪當代現(xiàn)實生活時”,包含著“人類的同情心,社會改革與社會批判”。[9](p234)這是由于“藝術(shù)無論儀式化與否,都包容著否定的合理性。在其先進的位置上,藝術(shù)是大拒絕,即對現(xiàn)存事物的抗議”。[10]也就是說,福樓拜最終會堅持反映和批判現(xiàn)時生活的立場。但在實際操作層面,也會以悲天憫人的情懷對人的精神世界認真審視,在揭露批判陰暗丑陋、討論人性的同時,最終不忘表達作家對美好的不倦追求。在愛瑪去世后,很多人都無動于衷,但依舊有赫麥的小學徒玉司旦跪在墳頭哭泣,因為他才是真正的一直愛著愛瑪。
福樓拜歷時五年完成這樣一部小說,就是希望通過它發(fā)出一聲吶喊,喚醒那些麻木不仁的靈魂,打破令人窒息的沉悶,完成文學對社會的精神建構(gòu)。不僅是福樓拜,幾乎所有“偉大的小說家和戲劇家在人文主義傳統(tǒng)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生動地提醒我們要看到這個對比和這個可能性”。[11](p265)
如此看來,愛瑪?shù)乃劳龌蛟S就是這種抗爭的最好方式。其實,從愛瑪自身角度來看,她最終的歸途,也會滑向自我毀滅的不歸路。她一直在尋求自我認同的框架,她選擇了通過愛情來救贖自己,認同自己,但是這種愛情是如此的“虛假“,并給她帶來了無法承擔的債務(wù)。在解決這種困局的時候,她開始真正內(nèi)省自己的內(nèi)心,同時也使得她認清了羅道耳弗和賴昂的真正面目。至此,她還是沒有找到真正的自我,也就是說,自我認同依舊受阻。那一直盤踞在她內(nèi)心深處的、經(jīng)久不散的、對于不確定性的恐懼,一下子無限的彌漫開來。而抵御這種焦慮的本體安全性卻早已不存在,那么擺在她面前的道路似乎就顯而易見。
包法利夫人的悲劇是個人的悲劇,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個人無法超越自己的時代而存在,正如人無法拉著自己的頭發(fā)離開地球一般。福樓拜通過一個愛瑪這個個體,反映一個時代,這或許就是他的偉大之所在。
[1][美]雅克·巴爾贊.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M].林華,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
[2][美]徐賁.布迪厄的文化社會學和福樓拜研究[J].中國比較文學,2003,(4).
[3][英]德里克·羅賓斯.布迪厄和文化[M].倫敦:鼠尾草出版社,2000.
[4][英]查爾斯·泰勒.原子論從社群主義和個人主義[M].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
[5][英]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M].趙旭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
[6][加]查爾斯·泰勒.自我認同的根源:現(xiàn)代認同的形成[M].韓震,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7][德]馬克思·韋伯.經(jīng)濟與社會(上卷)[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8.
[8][德]波德萊爾.波德萊爾美學論文選——1946年的沙龍[M].郭宏安,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9][美]韋勒克.文學思潮和文學運動的概念[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10][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11][英]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M].董樂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