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
2000美國大選,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共和黨提名的布什和民主黨提名的高爾相持不下,最后靠著最高法院的關鍵投票,將總統(tǒng)大位給了實際上獲得較少選票的布什。很少人會記得,在民主黨初選中,有一位出馬競選,后來敗給了高爾的人,名叫比爾·布萊德雷(Bill Bradley),他的主要政治資歷是曾經(jīng)當選過三屆新澤西州的參議員,參議院待了18年。
那么,當選參議員之前,布萊德雷是干什么的?或者該問:1978年,他憑借著什么樣的條件,當選參議員的呢?答案是:他是NBA的明星球員,在NBA打了10年的球,1977年退休,他的名氣如此響亮,輕而易舉就選上了參議員。1967年,布萊德雷加入NBA,第一年打的球隊,是紐約尼克隊,就是林書豪目前效力的那支球隊。
布萊德雷和林書豪還有更重要的相似之處——布萊德雷畢業(yè)于普林斯頓大學,是NBA歷史上第一個常春藤名校畢業(yè),成為NBA球星的。換句話說,“哈佛小子”林書豪帶著傲人的學歷闖蕩NBA,不是空前的,布萊德雷40多年前就干過這樣的事了。
如果不將眼光局限在職業(yè)籃球場上,放寬到所有的美國職業(yè)球賽領域的話,尤其把在亞洲最少受到注意的冰上曲棍球加進來,那么我們會發(fā)現(xiàn)常春藤畢業(yè)生、哈佛畢業(yè)生去當職業(yè)球員的,太多太多了。冰上曲棍球在美國的重要性,僅次于棒球、美式足球和籃球,是第四大職業(yè)球賽。冰上曲棍球的大學聯(lián)賽,實力最強、競爭最激烈的,就是常春藤聯(lián)盟。換句話說,全美最好的冰上曲棍球新秀,很多都在常春藤盟校,職業(yè)冰球球員當然鎖定常春藤盟校來征才,再自然不過。
林書豪很特別,但他特別的程度,可能沒有臺灣或中國大陸社會以為的那么嚴重。關鍵在于,臺灣和中國大陸,都有著先入為主的觀念,深信會讀書的小孩,沒有道理選擇去當球員,因而也就會對于能夠從哈佛畢業(yè)的林書豪,竟然選擇去打球,感到如此不可思議。還有,這兩個社會的人,也都普遍存在著職業(yè)高下的固定評斷,總覺得打球當球員,就算打得好、打得成功,都是相對低下的職業(yè),更何況決心闖蕩NBA時,林書豪根本沒有把握能夠在聯(lián)盟里有怎樣的表現(xiàn),那他為什么不善用哈佛學歷,去找“更好的”工作?
順理成章地,中文媒體就會將報道與評論的重點,放到林書豪的父母身上。他們一定很不一樣,栽培小孩念到哈佛畢業(yè),竟然愿意支持他去打球!的確,林書豪的父母非但沒有阻止他的籃球夢,甚至他對籃球的喜好,主要還是他爸爸啟發(fā)的。這樣的態(tài)度,也和這兩個社會中設想的家長很不一樣。
然而,造就林書豪真正最大的力量,畢竟是美國社會的基本價值,尤其是和我們很不一樣的部分。首先,大學念什么,不必然就決定了你未來走什么路。人有權利,也有空間在年輕時去摸索自己的可能性;大學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畫好一個圈圈,給你一套固定的訓練,而是給你充分的刺激,尋找到自己最想做、最有本領去做的事。沒有那么天經(jīng)地義的規(guī)范,念了哈佛大學就一定得要如何,要不然哈佛大學也就不會在美國成為那么重要的好學校了。此外,一個年輕人將來要走什么樣的路,做一個什么樣的人,是他自己的覺得,和他父母的想法,沒有關系。相應地,到了大學階段,到了大學畢業(yè),年輕人的父母也不會決定自己有權利、有辦法幫孩子做選擇。并不是說“開明的”父母特別寬容子女,而是大部分“正常的”父母都不覺得自己可以去干預子女的未來。和我們的習慣相反,不干預是正常的,干預才是奇怪、反常的。
在“林書豪現(xiàn)象”中,我們看到這種美式教育提供的機會,可以讓我們拿來對應參考;另外在關注“林書豪現(xiàn)象”的過程中,又映照出華人社會根深蒂固的教育迷思,一種老想用自己狹隘生命預期來限制孩子,改不掉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