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明
一直以來,我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對于專業(yè)成長,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昨天回老家的時候,我終于尋到了答案。
在老家有一種蜂,它們的個體并不大,通身灰黑色的,常以鉆竹竿或是椽子為營生,因此人們都稱呼它們?yōu)橹窀豌@。我對它們并沒有什么好感,因為小時候順著竹竿上的圓孔向里面吹氣的時候,曾被它們蟄過,以至于腫痛得三四天都吃不好東西。但就在昨天,我改變了對它們的看法。
午飯后,坐在屋檐下閑談的時候,突然聽到一陣陣“吱吱”如電動機啟動的聲音在頭頂響起,接著便見到絲絲竹屑飄落下來,如仲夏時節(jié)香椿樹的花絮一樣。我仔細尋找,原來是一只只鉆竹蜂正在鉆房檐下的竹竿呢。不大一會兒,竹竿上就出現(xiàn)了一個個圓圓的小孔。其實我們都知曉竹竿的質(zhì)地是相當堅硬的,但在鉆竹蜂的努力下,即便是海碗口大小的竹竿上也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圓孔。這讓我頗感驚奇,于是就捉一只鉆竹蜂來研究,反復(fù)擺弄了老半天,我也沒有發(fā)現(xiàn)它們有什么銳利的工具,相反的它們只有柔弱的腿,細軟的口器。真是不可思議。閑談時,父親很隨意的一句話為我揭開了謎底——“它們外邊柔弱,但是它們有一種鉆勁,一種堅持鉆下去的精神?!?/p>
的確,和釘子相比較,它們并沒有堅硬的身板和尖銳的釘頭,也缺乏外在的壓力,但它們卻和釘子一樣鉆進了堅硬的木頭或竹竿。如果說釘子憑借的是天生的優(yōu)勢和借助于外在的壓力而實現(xiàn)了鉆透木頭的目的,那么鉆竹蜂則完全是依靠自己的信念和堅持。它們沒有外在的壓力,也沒有硬挺的工具,只是在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下,為了完成生命中的一種需求而堅強地鉆進了木頭,依靠自己柔弱的工具憑借一種鉆勁,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鉆透了竹竿。這是何等平凡的追求,但又是何等驚人的精神。我不禁對它們肅然起敬。
由此我想到了專業(yè)成長。其實很多教師總想借助于外力而攀附生長,就如同藤本植物一樣。也許這并沒有錯,最起碼可以借力得力,輕松地實現(xiàn)自己的成長,從某個層面來說,這不啻為快速成長理所當然的一種捷徑。但是我想說的是社會上并不會有那么多的良機和關(guān)系,或是貴人為你所依。那么是不是由于缺乏這種有利的條件,我們就此停滯而置成長于不顧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成長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幸福的人生也是我們自己的,除了我們自己沒有誰能夠替代我們實現(xiàn)夢想,就像任何時候你都只能獨自入眠一樣,我們只能走在自己的路上。
那么我們究竟該怎么辦呢?不妨像鉆竹蜂那樣,憑借我們堅定的信念和堅持的精神來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憑借我們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鉆研來促進自己的成長。這是不需要什么外在的條件的,也不需要本身的優(yōu)勢,而只需要生命中的一種需求,一種追尋,一種堅持的精神,只需要認準目標,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就足矣。
成長距我們有多遠?其實只隔著一只蜂和竹竿的距離。成功離我們有多遠?其實也只不過一對柔弱的口器之于堅硬的竹竿之間的距離罷了。只要我們想做、愿做、樂做,那么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成長的路上,就像鉆竹蜂一樣,需要的是堅持和堅定。
(作者單位:河南西峽縣城區(qū)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