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建松
(河北大學 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對《通志·校讎略》的一處質疑
——談等韻學史的一個書證問題
于建松
(河北大學 文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鄭樵《通志·校讎略》“書有名亡實不亡論”云:“……李舟《切韻》乃取《說文》而分聲,《天寶切韻》即《開元文字》而為韻,《內外轉歸字圖》、《內外轉鈐指歸圖》、《切韻樞》之類無不見于《韻海鏡源》?!庇械膶W者據(jù)此認為《韻海鏡源》是比較可靠的早期韻圖形式,把《韻鏡》類韻圖的產(chǎn)生時間上推到中唐時期。對此提出質疑。
《通志·校讎略》;《韻海鏡源》;等韻學史;質疑
鄭樵《通志·校讎略》“書有名亡實不亡論”云:“……李舟《切韻》乃取《說文》而分聲,《天寶切韻》即《開元文字》而為韻,《內外轉歸字圖》、《內外轉鈐指歸圖》、《切韻樞》之類無不見于《韻海鏡源》。……”[1]這是除韻圖外,現(xiàn)在可見的、包含“內外轉”這個字眼的最早的文獻資料。其中的“內外轉”“圖”“切韻”等范疇很容易讓人想到宋代的切韻學[2](等韻學)著作:《韻鏡》《七音略》皆有“內轉、外轉”這兩個范疇,都是“圖”表的形式;《切韻指掌圖》題目中也有“切韻”這個字眼?!俄嵑gR源》為唐代學者顏真卿(公元709-785年)所作,因為顏氏的生卒年代明確,他組織編纂《韻海鏡源》的時間也大致可考,所以有的學者就據(jù)此把《韻鏡》類韻圖的產(chǎn)生時間上推到中唐時期:日本學者小川環(huán)樹據(jù)此考證認為“顏真卿《韻海鏡源》是比較可靠的早期韻圖形式”(《中國語學研究》66-67頁,創(chuàng)文社,1977年);藤堂明保、小林博也明確認為“《韻鏡》韻圖的原型,應當是唐代中期出現(xiàn)的《韻海鏡源》”(《音注韻鏡校本》解題,木耳社,1977年3月)[3]。
鄭樵《通志·藝文略》聲韻類最后一部分錄有下列著述:
……
聲韻圖;
五音切韻樞,三卷,柳曜;
切韻指元論,三卷;
切韻指元疏,五卷,僧鑑言;
歸字圖,一卷,劉守錫;
三十六字母圖,一卷,僧守溫;
切韻之學,起自西域,舊所傳十四字貫一切音,文省而音博,謂之婆羅門書,然猶未也。其後又得三十六字母,而音韻之道始備。中華之韻,只彈四聲,然有聲有音,聲為經(jīng),音為緯。平、上、去、入者,四聲也,其體縱,故為經(jīng);宮、商、角、徵、羽、半徵、半商者,七音也,其體橫,故為緯。經(jīng)緯錯綜,然后成文,愚所作《韻書》備矣。釋氏謂此學為小悟,學者誠不可忽也。
定清濁韻鈐,僧行慶;
切韻內外轉鈐,一卷;
內外轉歸字,一卷。[1]586
鄭樵特意于《三十六字母圖》下對“切韻之學”做了解說。衢本《郡齋讀書志》亦錄有《切韻指玄論》(鄭樵《通志·藝文略》所錄為《切韻指元論》,宋代諱玄為元,兩者當為一書),且于“切韻指玄論三卷,四聲等第圖一卷”下解題云:“右皇朝王宗道撰,論切韻之學,切韻者上字為切,下字為韻?!辈浑y看出,《通志·藝文略》這一部分所錄的應該是跟韻圖有關的切韻學(等韻學)著述。前引《通志·校讎略》“書有名亡實不亡論”中的《內外轉歸字圖》當是《內外轉歸字》《內外轉鈐指歸圖》當是《切韻內外轉鈐》《切韻樞》當是柳曜的《五音切韻樞》——鄭樵《七音略·七音序》力倡七音之說,此處于《五音切韻樞》不言五音只言《切韻樞》,其思想是一致的。
《內外轉歸字圖》《內外轉鈐指歸圖》《切韻樞》之類為切韻學(等韻學)著述,可能性極大;但鄭樵說《內外轉歸字圖》《內外轉鈐指歸圖》《切韻樞》之類無不見于《韻海鏡源》,現(xiàn)代學者由此推出《韻海鏡源》是比較可靠的早期韻圖形式,把《韻鏡》類韻圖的產(chǎn)生時間上推到中唐時期,則大有可疑之處。試析如下:
分析《通志·校讎略》“書有名亡實不亡論”一段的論述可知,鄭樵所謂“見于”,不外乎以下兩種情況:第一,《內外轉歸字圖》《內外轉鈐指歸圖》《切韻樞》之類與《韻海鏡源》一書體制相同;第二,《韻海鏡源》錄有《內外轉歸字圖》《內外轉鈐指歸圖》《切韻樞》等書,且對其體制做過介紹。
我們先看《韻海鏡源》的體制。顏真卿《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
……真卿自典校時,即考五代祖隋外史府君與法言所定《切韻》,引《說文》《蒼雅》諸字書,窮其訓解,次以經(jīng)史子集中兩字以上成句者,廣而編之,故曰《韻海》;以其鏡照原本,無所不見,故曰《鏡源》。[4]
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二“聲韻”云:
天寶末,平原太守顏真卿撰《韻海鏡源》二百卷,未畢,屬藩寇憑陵,拔身濟河,遺失五十余卷。廣德中,為湖州刺史,重加補葺,更于正經(jīng)之外,加入子、史、釋、道諸書,撰成三百六十卷。其書于陸法言《切韻》外,增出一萬四千七百六十一字。先起《說文》為篆字,次作今文隸字,仍具別體為證,然后注以諸家字書,解釋既畢,征《九經(jīng)》二字以上,取其句末字,編入本韻。爰及諸書,皆仿此。自有聲韻以來,其撰述陔備,未有如顏公此書也。[5]
從顏真卿的自述和封演的介紹可以看出,《韻海鏡源》是在隋代陸法言《切韻》的基礎上添字加注,增廣引例,其體制與今天所見《韻鏡》類韻圖毫不相干,絕非等韻學(切韻學)著述。第一種情況可以排除。
封演對《韻海鏡源》體例的記述非常詳細,但無片言只語言及《韻海鏡源》曾收錄多種韻書或等韻學著述。當然,我們不能據(jù)此推斷《韻海鏡源》沒有介紹過《內外轉歸字圖》《內外轉鈐指歸圖》《切韻樞》等書?!秲韧廪D歸字圖》《內外轉鈐指歸圖》僅見于鄭樵《通志》,二書無作者名字,成書的確切時代不易考定。令人鼓舞的是,我們可以從《五音切韻樞》的作者柳曜身上找到一條突破的線索。《宋史》列傳第二百二十一方技下:
楚衍,開封胙城人。少通四聲字母,里人柳曜師事衍,里中以先生目之。衍于《九章》、《緝古》、《綴術》、《海島》諸算經(jīng)尤得其妙。明相法及《聿斯經(jīng)》,善推步、陰陽、星歷之數(shù),間語休咎無不中。自陳試《宣明歷》,補司天監(jiān)學生,遷保章正。天圣初,造新歷,眾推衍明歷數(shù),授靈臺郎,與掌歷官宋行古等九人制崇天歷。進司天監(jiān)丞,入隸翰林天文?;实v中,同造《司辰星漏歷》十二卷。久之,與周琮同管勾司天監(jiān)。卒,無子,有女亦善算術。[6]
四聲、字母,即切韻之學(等韻之學)也;傳里還特意提到一個跟楚衍學習過四聲、字母的里人柳曜,這些信息很少有人注意,卻頗值得玩味。楚衍生活在北宋天圣(公元1023-1032年)、皇祐(公元1049-1054年)前后,柳曜也不會相去太遠??疾槎喾N文獻資料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切韻學研究是非常興盛的:衢本《郡齋讀書志》里提到的撰有切韻學著述的王宗道,應是《宋史》里數(shù)次提到的、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跟賈昌朝一起擔任過崇政殿說書的學者王宗道。賈昌朝著有《群經(jīng)音辨》,王宗道撰有切韻學著述也在情理之中。邵雍(公元1011-1077年)《皇極經(jīng)世·聲音唱和圖》是另一種形式的切韻學著述。沈括(公元1031-1095年)《夢溪筆談》卷十五藝文二云:“切韻之學,本出于西域。漢人訓字,止曰讀如某字,未用反切。然古語已有二聲合為一字者,如不可為叵,何不為盍,如是為爾,而已為耳,之乎為諸之類,似西域二合之音,蓋切字之源也。如輭字文從而、犬,亦切音也。殆與聲俱生,莫知從來。今切韻之法,先類其字各歸其母,唇音、舌音各八,牙音、喉音各四,齒音十,半齒半舌音二,凡三十六,分為五音,天下之聲總于是矣?!边@是現(xiàn)見最早的關于切韻之學的論述,其中的“今切韻之法”一語尤其發(fā)人深思。在這種學術氛圍中,跟楚衍學習過“四聲字母”的柳曜有切韻學著述,也是可能的。盡管缺乏確切的證據(jù),但諸多因素使我們相信,《五音切韻樞》的作者柳曜就是《宋史》“楚衍傳”里提到的柳曜?!段逡羟许崢小肥撬未淖髌?,它不會出現(xiàn)在中唐時期的《韻海鏡源》中。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八小學卷:“顏魯公在湖州集文士摭古今文字為《韻海鏡源》三百六十卷,以包荒萬匯,其廣如海,自末尋源,照之如鏡。崇文總目僅存十六卷,今不傳。”北宋《崇文總目》中《韻海鏡源》已作十六卷,可見亡佚之多,不知鄭樵是否見過《韻海鏡源》其書。
鄭樵《七音略·七音序》云:“臣初得七音韻鑒,一唱三嘆。胡僧有此妙義,而儒者未之聞。及乎研究制字,考證諧聲,然后知皇頡、史籀之書已具七音之作,先儒不得其傳耳。今作諧聲圖,所以明古人制字通七音之妙;又述內外轉圖,所以明胡僧立韻得經(jīng)緯之全?!保?]173-174倘若《內外轉歸字圖》、《內外轉鈐指歸圖》、《切韻樞》之類是《韻鏡》一樣的韻圖且見于《韻海鏡源》的話,此處鄭樵又說“胡僧有此妙義,而儒者未之聞”,豈不是又自相矛盾了嗎?
總之,《通志·校讎略》“書有名亡實不亡論”所言“《內外轉歸字圖》、《內外轉鈐指歸圖》、《切韻樞》之類無不見于《韻海鏡源》”可疑之處甚多。是鄭樵臆測妄言呢還是鄭樵誤《韻海鏡源》為某種切韻學(等韻學)著述?這恐怕是一個不解之謎了。
[1]鄭樵.通志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22-723.
[2]魯國堯.盧宗邁切韻法述評《魯國堯自選集》[M].鄭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81-130.
[3]李無未.日本學者的《韻鏡》研究[J].古漢語研究,2004(4):5-16.
[4]全唐文:卷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5:3435-3437.
[5]封演.封氏聞見記[M].趙貞信,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12.
[6]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7:13517-13518.
A Question to Tongzhi Jiaochoulu——A Question of Documentary Euidenq on History of Study on Rhythm Form
YU Jian-song
(College of Literature,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Zheng Qiao,a scholar of Song Dynasty,wrote in Tongzhi Jiaochoulue:Neiwaizhuanguizitu,Neiwaizhuanqianzhiguitu,Qieyunshu ect.could all be seen in Yunhaijingyuan.Some scholars think that Yunhaijingyuan is a kind of earlier rhythm form,thus the rhythm form like Yunjing was created in Middle Tang Dynasty.In this paper we tried to demonstrate that these ideas are not true.
Tongzhi Jiaochoulue;Yunhaijingyuan;history of study on rhythm form;question
H01
A
1005-6378(2012)04-0118-03
2012-03-20
河北省社會發(fā)展課題《唐宋史料筆記所見中古漢語音韻資料研究》的成果(201103283)
于建松(1968-),男,山東即墨人,河北大學文學院博士后,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漢語語音史研究。
[責任編輯 侯翠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