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利,李曉民,馬 麗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河北唐山 064000)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腸梗阻30例療效觀察
鄭國利,李曉民,馬 麗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河北唐山 064000)
腸梗阻;炎癥;中西醫(yī)結合
腹部術后早期出現(xiàn)腸梗阻比較多見,大多由于腹部手術創(chuàng)傷或腹腔內炎性反應等原因致腸壁水腫和滲出而形成的一種機械性和動力性同時存在的特殊腸梗阻,多稱為炎性腸梗阻[1],與臨床普通腸梗阻有不同臨床表現(xiàn)和治療方法,我科自2006年以來收治的炎性腸梗阻患者30例,均采用中西醫(yī)結合非手術治療痊愈?,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收治的腸梗阻患者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17~65歲,平均43.6歲。腹部1次手術者26例,2次者4例。其中化膿、穿孔性闌尾炎行急診切除術10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8例,脾破裂行脾切除術2例,結腸癌根治術4例,小腸粘連松解術3例,剖宮產(chǎn)術3例。
1.2 臨床特點:所有病例均為術后先恢復自主腸鳴音和自動腸排氣,術后4~10d發(fā)病者少量進食后即出現(xiàn)典型的腸梗阻表現(xiàn),其中腹痛、腹脹是最主要表現(xiàn),肛門停止排氣排便,有或無腹痛、嘔吐等癥狀。查體全部病例均有全腹膨隆,偶見腸形及蠕動波,聽診腸鳴音活躍,可聞高調腸鳴音。腹部X線片示腸管擴張,腹部散在液平并腸腔積液;超聲提示腸腔積液積氣,盆腔少量積液[2]。
1.3 治療方法
1.3.1 一般治療:禁食,胃腸減壓,胃腸外營養(yǎng),使用廣譜抗菌素,制酸,腎上腺皮質激素,積極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
1.3.2 應用方法:在一般治療措施基礎上,加用中藥復方大承氣組方(加減)經(jīng)胃管灌注或保留灌腸,2次/d。中藥基本組方,木香10g,積實10g,大腹皮10g,厚樸10g,蒲公英10g,黃芩10g,桃仁10g,紅花10g,赤芍10g,芒硝10g(沖),大黃30g(后下)。用法,煎汁150~200mL,分2次經(jīng)胃管注入,注藥后夾閉胃管1h,和(或)分2次做保留灌腸至腸梗阻緩解且能進食后停中藥。
1.4 治愈標準:肛門恢復排氣排便,腸鳴音恢復,腹痛、腹脹消失,恢復飲食后腸梗阻癥狀不再出現(xiàn)。1.5 預后:經(jīng)上述治療,所有病例均治愈,平均住院時間12d。
炎性腸梗阻的概念最早是由黎介壽[4]提出的,是術后早期腸梗阻的一種特殊類型,91%患者在2周內發(fā)病,臨床上并不少見,主要因腹部手術的創(chuàng)傷或腹腔內炎癥等因素而導致腸壁的廣泛水腫以及炎性滲出,形成一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并存的粘連性腸梗阻。腹膜在受到手術或炎癥刺激后,會發(fā)生一系列免疫反應,產(chǎn)生細胞壞死因子、轉移因子、白三烯等,導致腹腔臟器間的粘連,這是一種腹膜的防御反應。治療首選非手術治療,而腹腔內粘連有一個發(fā)生、發(fā)展、吸收、部分以至完全消退而自愈的過程。梗阻的出現(xiàn)表明腸管粘連及炎癥正處于較嚴重的階段,此時手術難度很大,不僅難以確認梗阻部位,手術時易導致腸管損傷,造成術后出血、感染、腸瘺等,甚至可再次發(fā)生腸梗阻,但較少發(fā)生腸絞窄。本組病例全部經(jīng)中西結合方法治愈,表明非手術治療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要輕易做出手術探查的決定。
中醫(yī)學認為,腸道為傳化之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術后腸道氣機痞結,通降功能失調,導致腸內容物不能順利通過而引起梗阻,以痞、滿、燥、實為主證,臨床治療以通里攻下為主。復方大承氣湯方中蒲公英、黃芩清熱解毒,桃仁、紅花、赤芍活血、祛瘀,木香、厚樸、大腹皮、枳實理氣、消痞,大黃、芒硝攻下。該方能清熱消實,改善腸道血液循環(huán),增強腸道分泌機能,影響毛細血管通透性并有抗菌作用,同時還可促進腸腔內血液吸收作用,可縮短住院時間,是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有效方法。本組病例均治愈,平均住院時間12d,明顯短于報道的治療時間約17d[3]。
生長抑素在腸梗阻治療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有文獻報道生長抑素用量大,療程長,醫(yī)療費用高[5]。本組患者均未使用生長抑素,同樣獲得滿意療效。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與絞窄性腸梗阻治療方法及預后明顯不同,因此,一定要警惕絞窄性腸梗阻的存在,一旦確立診斷,要果斷改變治療模式,爭取最好的醫(yī)療效果。筆者方法是造影檢查,口服水溶性造影劑24h能到達結腸內,若24h仍未到達結腸需考慮機械性腸梗阻或腸壞死可能,是手術指征之一,非手術治療過程中需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1] 張梅英.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腸梗阻30例[J].吉林中醫(yī)藥,2006,26(6):41-42.
[2] 吳偉兵.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腸梗阻[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3,31(10):40.
[3] 朱維銘.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治[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20(8):456-458.
[4] 黎介壽.認識術后早期炎癥性腸梗阻的特性[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8,18(7):387-388.
[5] 李幼生,黎介壽.再論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1):38-39.
(本文編輯:劉斯靜)
R574.2
B
1007-3205(2012)07-0848-02
2012-01-14;
2012-04-17
鄭國利(1973-),男,河北唐山人,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人民醫(yī)院主治醫(yī)師,醫(yī)學學士,從事普外科疾病診治研究。
10.3969/j.issn.1007-3205.2012.07.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