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梅
(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赫茲列散文精選》是由潘文國選譯于赫茲列的隨筆。潘文國在前言中提到“在翻譯散文、詩歌等‘美化文學’的時候,白話文常會捉襟見肘,把濃茶譯成了白開水”。[1]2因此,他在翻譯時用文言試譯了三篇,而在其他白話文譯文中也是時常出現(xiàn)文言句式,最典型的就是駢偶句。駢偶句是在中國傳統(tǒng)的辯證思維下形成的,通過協(xié)調(diào)韻律、調(diào)整形式、對應語義,譯文出現(xiàn)了大量駢偶句,再現(xiàn)了原文之美。本文從英漢對比角度出發(fā),分析《精選》中的例子在韻律、形式、語義上的處理,以找出英文譯成駢偶句的方法。
英漢在語音、詞匯、語義、語法上有許多不同之處,所以將英文譯成駢偶句時應當注意二者的區(qū)別,下面從音、形、義三個方面來分析潘文國的翻譯方法,在必要的地方與沙銘瑤的譯文進行對比。
駢偶句之所以受歡迎,原因之一在于其韻律,韻律協(xié)調(diào)則讀起來朗朗上口,而韻律的協(xié)調(diào)在于節(jié)奏和音調(diào)的和諧。
英語音節(jié)長短不一,在散文中其音韻、節(jié)奏并不像在詩歌中那樣明顯。而漢語音節(jié)簡短、整齊、穩(wěn)定不變,決定了漢語的音節(jié)容易協(xié)調(diào),能夠處于整齊勻稱的規(guī)律性運動之中,宜于構(gòu)成漢語的節(jié)奏感和整齊美,例如:
All is far-fetched,dear bought,artificial oriental in subject and allusion;all is mechanical,conventional,vapid,formal,pedantic in style and execution.[1]242
題材|也,典故|也,無不|取自|遙遠,代價|高昂,而|作偽|之態(tài)|堪厭;風格|也,手法|也,無不|機械|拘泥,陳陳|相因,而|裝腔|之勢|可恨。[1]243
對句子停頓的劃分可以看出駢偶句中第一句與第二句停頓一致,而每句中的停頓位置與句子的長度又不同,這使句子的節(jié)奏和諧而又靈活。
英語沒有聲調(diào)變化,而在古漢語中音調(diào)模式就有兩種:平聲(p)與仄聲(z),平仄的不同組合就會產(chǎn)生不同的音調(diào)。在普通話中有四聲,第一聲和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和第二聲是仄聲,例如:
Give me the clear blue sky over my head,and the green turf beneath my feet.[1]392
頭頂晴日藍天,腳踏綠茵似毯。[1]393
音調(diào)模式:p z p z p p;z z z p z z
從例子中可以看出,兩句的平仄聲基本相反,起伏有序,這使音調(diào)具有規(guī)律的高低變化,產(chǎn)生了韻律美,與沙銘瑤的譯文對比,可看出駢偶句的優(yōu)勢:
我只需要蔚藍的晴空在頭頂上,綠茵茵的草地在腳底下。[2]124
沙式的譯文較潘式的譯文顯得蒼白無力,美感不足。
“駢”字有對偶的意思,所以駢偶又稱為駢儷、對偶、對仗,即用字數(shù)相等、句法相同或相似的語句,表現(xiàn)相反或相關(guān)的意思。[3]因此英語在譯成駢偶句時可以一分為二,而多數(shù)情況下,將其拆分為四字句。
漢語寫作喜用駢偶,英語句子中具有平行的單詞或詞組譯成漢語時可以拆分成平行的句子。英語句子結(jié)構(gòu)一般是三分,即SVO結(jié)構(gòu),而漢語多為二分結(jié)構(gòu),即陰陽結(jié)構(gòu),陰陽結(jié)構(gòu),整齊對稱,給人以和諧感,因此,英語句子常譯為兩個小分句,而駢偶句是拆分后常見的句型,例如:
Its movement is rapid and devious.[1]174
迅若閃電,曲若柔絲。[1]175
通過省去代詞“It”,將“movement”比喻為“閃電”、“柔絲”,用這兩種事物的特性來描述“movement”,不僅使原文一句拆分為對稱的兩句,而且更形象地表現(xiàn)了其“rapid”與“devious”的特點。再如:
Repose is as necessary in conversation as in a picture.[1]6
作畫需留白處,言談當有靜時。[1]7
原文運用了連詞“as”,來表達“repose”在“conversation”與在“picture”中一樣的需要。而譯文將其拆分為駢偶句,省去了連詞,將兩個對應的介詞賓語譯為兩個分句的主語,原文的主語譯為對應譯文主語的賓語,使得譯文句式整齊而又不失其原文的意義。
英語是形態(tài)語言,語法非常重要,句子內(nèi)部需嚴格遵守語法規(guī)則,因此兩個平行句的字數(shù)很難統(tǒng)一相等。漢語是表意文字,語法比較靈活,因此詞語詞性、位置、和數(shù)目可以根據(jù)要求而改變,四字格的形成也因此成為可能。為求得音韻、節(jié)奏的協(xié)調(diào),形式上的整齊,漢語寫作很注意四字詞組的組成和運用,尤其與別的四字詞組連用,構(gòu)成駢偶句,效果更好,例如:
Objects are not linked to feelings,words to things,but images revolve in splendid mockery,words represent themselves in their strange rhapsodies.[1]242
情非緣境,詞不關(guān)物。意象華麗,徒自轉(zhuǎn)也;詞語花哨,空生滅也。[1]243
譯文將兩個并列成分譯成對等的四字句,在第一句中,將原文省去的謂語補充完整,形成四字格,即“情非緣境”對“詞不關(guān)物”,第二句中,譯文將兩個并列句拆分為四字格形式的駢偶句,如“意象華麗”對“詞語花哨”、“徒自轉(zhuǎn)也”對“空生滅也”。
駢偶句意思相反或相關(guān),這需要語義對應,具體通過補充相近或相反的詞、或省略與語義關(guān)系不大的,只留下語義對應的詞。
漢語偏愛重復,英語偏愛省略,在英漢翻譯時應補充在英語中省略的成分。
Some people tell us all the harm-others as carefully conceal all the good they hear of us.[1]2
喜摘人庛者有焉,喜掩人德者有焉。[1]3
譯文將原文的兩個散句譯成對等的偏正結(jié)構(gòu)的主語,并添加謂語“有”,這里兩個句子中補充了相同的“喜”“人”“者”“有”“焉”,使得兩個句子在語義上一致。
Innocence is joined with industry,pleasure with business.[1]124
率真與勤奮同在,歡愉并忙碌共存。[1]125
你把實踐跟淳樸無猜的自然相結(jié)合,把臨摹跟樂趣相結(jié)合。[2]2
潘文國用近義詞補充了第二句中省去的謂語,組成駢偶句,整齊勻稱,語義和諧。沙銘瑤也補充了謂語,但相比較潘氏的譯文,則顯得用詞平淡,缺乏美感和韻味。
除了補充原文省略掉的信息,譯文有時也會省略原文的信息,如主語,連詞,典故等。漢語注重主體意識,傾向于主體性敘述,因此漢語中多為人稱主語或無主語,無主語,是因為隱藏了人稱主語,[4]例如:
We baffle prejudice and disappoint conjecture.[1]402
偏見不存,揣測無由。[1]403
譯文省去了原文的主語,將原文的兩個賓語變成駢偶句的兩個主語,謂語用兩個同義詞代替原文的謂語,這樣使得譯文形式整齊,語義對應,再看沙氏譯文:
我們還能叫偏見消除,猜測落空。[2]132
沙氏的譯文沒有省去主語,舍簡從繁,美感不足。
除了省略主語外,還會省略英語中的一些連詞,這是因為中國傳統(tǒng)思維非常重視悟性,突出表現(xiàn)是意合,行文中的連接部分幾乎都潛隱化。[5]例如:
It is not pomp or pretension,but the adaptation of the expression to the idea,that clenches a writer’s meaning:——as it is not the size of glossiness of the materials,but their fitted each its place,that gives strength to the arch.[1]234
用詞貴達意,而不在其耀目宏偉;用材貴合榫,而不在其光潔尺寸。[1]235
這里省略了連詞“as”,因為在上文駢偶句中已隱含了這個詞的意思。省略的結(jié)果是使句子簡潔、對稱,語義對應、連貫。
本文從英漢對比角度出發(fā),通過列舉《赫茲列散文精選》中的例子,探討了英語譯成駢偶句的方法。通過協(xié)調(diào)韻律、調(diào)整形式,對應語義,將英語大量的句子翻譯成駢偶句,使譯文產(chǎn)生了對稱和諧美,實現(xiàn)了美文美譯的目的,這對我們翻譯實踐具有指導意義,在散文的翻譯中,不妨多使用駢偶句,不僅可以增加譯文的韻律美,形式美,還有助于作者感情的表達,有助于譯文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但是在翻譯時不能生搬硬套,否則不僅使譯文美感缺失,還使譯文不忠實于原文。
[1]潘文國.赫茲列散文精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2]沙銘瑤.哈茲里特散文選[M].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
[3]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yè).修辭學通鑒[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1:598.
[4]潘文國.漢英語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0:361.
[5]劉宓慶.新編漢英對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出版公司,2006: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