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利江
(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黨外人士,是指中國共產黨組織以外的人士,包括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黨外人士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爭取和團結黨外人士是中國共產黨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重要任務。在董必武的革命生涯中,他一貫主張與黨外人士合作共事,并身體力行,積極開展對黨外人士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取得了重大的成績。
不論是在革命戰(zhàn)爭時期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董必武都高度重視對黨外人士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反復強調中國共產黨與黨外人士在共同的政治目標下實現長期合作的可能性,從多方面論證開展黨外人士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必要性。
首先,從黨的作風和黨群關系方面進行了論證。1942年10月31日,董必武在新華日報上發(fā)表的《宗派主義對黨外關系上的排他性》一文指出,宗派主義是一種不正之風,具有排他性,他告誡共產黨員必須克服宗派主義情緒,加強與黨外人士的合作共事。董必武在文中嚴正指出:“要團結全國各抗日黨派、各階層,首先就必須與黨外人士合作,這是無須多說的。我黨與黨外人士民主合作的原則是永久的,是不變的。這是因為我黨不能脫離群眾而存在?,F在要與群眾密切聯(lián)系,黨實行了與黨外人士合作的原則;將來依然要與群眾密切聯(lián)系,所以黨將來還是要實行與黨外人士民主合作的原則。”[1]83其次,從革命對象和革命任務方面進行了論證。1949年8月25日,董必武在向華北人民政府科長以上黨員干部所作的報告中指出:“人民解放軍進行反帝反封反官僚資本的革命戰(zhàn)爭,很快便要在全國取得勝利,這個勝利是很偉大的。但是這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的開始,還不是徹底的勝利,還需要鞏固這個勝利。”“所以凡是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的人,都要聯(lián)合起來繼續(xù)干,我們聯(lián)系得愈廣愈緊密,我們的敵人愈少空子可鉆,我們就能愈快愈便利地完成現階段的革命任務。不團結民主人士,不爭取可能爭取的朋友,我們便犯了關門主義的錯誤,我們便限于孤立,便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盵2]63再次,從政權性質和階級關系方面進行了論證。董必武指出:“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要求我們黨去認真地團結全體工人階級、全體農民階級和廣大的革命知識分子,這些是這個專政的領導力量和基礎力量。沒有這種團結,這個專政就不能鞏固。同時也要求我們黨去團結盡可能多的同我們合作的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和他們的知識分子?!薄拔尹h與黨外民主人士長期合作的政策,必須在全黨思想上和工作上確定下來?!盵2]58
在1939年9月召開的第一屆國民參政會第四次會議上,董必武與張瀾、黃炎培、鄒韜奮等民主黨派負責人提出《民眾問題》議案,提交會議討論,各民主黨派都強烈要求國民黨結束黨治、實施憲治。經過各黨派的共同努力,會議最后通過了《召集國民大會實行憲政決議案》。為了促進這一決議的真正實施,各民主黨派開展了一系列關于憲政問題的討論和活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qū)也廣泛開展了要求國民黨實行憲政的活動,至此,在全國范圍內興起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憲政運動。在國統(tǒng)區(qū),董必武利用自己參政員的合法身份與各民主黨派共同對國民黨進行爭取民主憲政的斗爭。對張瀾、沈鈞儒等民主人士召開的憲政座談會和促進憲政座談會,不僅每次都親自參加,和民主人士討論和研究憲政和抗戰(zhàn)的問題,而且還擔任座談會的領導,并當選為憲政促進會籌備委員和憲政促進會常務委員會委員。
1939年底至1940年初,國民黨發(fā)動了抗戰(zhàn)之后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國共產黨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政治口號。董必武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同投降分裂勢力進行了不懈的斗爭。他多次撰文披露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共罪行,大力宣傳共產黨的團結抗日主張,這大大增強了國民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和廣大人民群眾同投降、分裂、倒退逆流進行斗爭的決心和勇氣。1941年1月,國民黨發(fā)動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皖南事變”,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出現了嚴重的破裂危機。皖南事變發(fā)生后,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對國民黨當局大為失望,董必武廣泛地與各民主黨派負責人黃炎培、沈鈞儒、梁漱溟等多次交談,同他們分析局勢,研究對策,積極支持他們的要求和行動。各民主黨派在了解事情真相以后,紛紛發(fā)表通電,譴責國民黨倒行逆施,破壞抗戰(zhàn)的罪行,一致要求國民黨停止以武力攻擊共產黨,停止內戰(zhàn),這使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在政治上限于難以逃避的被動局面。1943年5月,蔣介石調集大軍包圍陜甘寧邊區(qū),在國統(tǒng)區(qū)大搞文化專制和白色恐怖,企圖發(fā)動第三次反共高潮。董必武認真執(zhí)行中共中央提出的“發(fā)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方針,廣泛而深入地發(fā)動國統(tǒng)區(qū)廣大群眾及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掀起反對國民黨獨裁統(tǒng)治、制止內戰(zhàn)的高潮。董必武及時向各民主黨派、民主人士通報情況,分析形勢,號召他們參加到反對國民黨法西斯的斗爭中來。各民主黨派、各界人士紛紛行動起來,以多種多樣的形式,開展反對內戰(zhàn)的宣傳活動。各國記者、使館在明了真相以后,也紛紛質問國民政府并警告國民政府不要重開內戰(zhàn),否則各國將終止對國民政府的援助。這一切迫使蔣介石改變反共計劃,命令胡宗南停止活動。第三次反共高潮還沒來得及發(fā)展成大規(guī)模的武裝進攻就被制止了。
1940年12月,各黨派負責人黃炎培、梁漱溟、左舜生、張君勱等在重慶多次秘密集會,討論各民主黨派聯(lián)合問題。他們認為,“非民主團結,大局無出路,非加強中間派的組織,無由爭取民主團結”。在此期間,董必武經常與各黨派負責人討論同國民黨頑固派斗爭的問題,推動他們成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建國同志會。皖南事變后,他們要求聯(lián)合起來的決心就更大了,經過反復討論和研究,他們決心聯(lián)合起來成立“中國民主政權同盟”。中國民主政權同盟于1941年3月19日正式成立,它的成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對國民黨所堅持的獨裁統(tǒng)治是個嚴重的打擊。董必武不僅親自做民主黨派、民主人士的工作,還派得力干部到民主黨派中幫助工作。張友漁、王炳南就是經董必武直接派到救國會中去工作的,張、王與沈鈞儒、鄒韜奮、章乃器等人一起,共同領導了救國會的工作,在抗戰(zhàn)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此外,董必武還派徐冰去推動和幫助鄧初民、譚平山、柳亞子等人,組織了三民主義統(tǒng)治聯(lián)合會,以團結國民黨內的民主進步分子。
1946年6月,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撕毀政協(xié)協(xié)議,悍然發(fā)動內戰(zhàn)。1946年7月20日,中共中央發(fā)出《以自衛(wèi)戰(zhàn)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指示,指出:“為了粉碎蔣介石的進攻,必須和人民群眾密切合作,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的力量?!盵3]1187“在城市、除團結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一切進步的勢力外,應注意團結一切中間分子,孤立反動派?!盵3]1188董必武堅決貫徹中共中央的指示,十分注意團結和爭取各民主階級、各派中間力量,并與他們開展了廣泛的合作。為了揭露蔣介石假和談真內戰(zhàn)的真相,董必武多次走訪民主同盟、民主建國會等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向他們說明中共的立場和方針政策,并且同他們一起分析形勢,研究對策,大力支持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提出的有利于和平建國的建議和要求。通過種種舉措,董必武向廣大黨外人士宣傳了中共的主張,贏得了他們的同情和支持,發(fā)展壯大了人民民主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無疑大大增強了中共自身的斗爭力量。
黨外干部是干部隊伍中的重要力量,董必武高度重視發(fā)揮黨外人士在政權機關中的作用,使他們有職有權,他指出:“中國新的政權機構中,必須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及愛國民主人士。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或代表會議及政府中,特別是在縣以上的政權機關中,都應該有他們的代表參加,并且有職有權?!盵4]334有些黨內同志對黨外人士在政權機關中任職流露出懷疑和不滿,如“吃掉我們的小米了”,“麻煩的很”,董必武對此進行了嚴肅批評,指出:“我們共產黨員是無條件為人民服務的,如果為人民服務夾雜著個人的地位、待遇等要求,那就是黨性不純的表現。”[1]264另外,董必武還從黨內團結的高度強調要尊重黨外行政領導人,指出:“無論是哪個部門或哪個處科,只要是民主人士做領導(不管這位民主人士多么靠近我們黨),那我們黨對行政工作問題所作的決定一定要通過他們,征得他們的同意而后做?!薄叭绻黝I導的民主人士不同意,切不可因為那是黨的決定而率意執(zhí)行,否則就要犯錯誤?!盵2]253
爭取和團結黨外人士是中國共產黨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董必武指出不僅要在政治上團結黨外人士,在生活上也要與他們接近。新中國成立前,董必武長期在國統(tǒng)區(qū)從事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同各民主黨派人士和無黨派人士有著廣泛的交往,并在生活上處處為他們著想。新中國成立后,董必武每年都花費大量精力來研究黨外人士的生活待遇問題,如果遇到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他就寫信或者寫報告給中共中央,建議統(tǒng)籌解決。黨外人士只有生活上有了更大的保障,工作才能盡心盡力,因此,董必武號召廣大黨員干部要時刻注意關心非黨干部的疾苦,經常過問和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幫助他們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實際困難。董必武是這樣要求黨員干部的,他自身也是這樣做的。1955年,謝和賡、王瑩從美國回到祖國,暫居北京招待所。董必武親自接見他們,見他們沒有穿大衣,便關切地詢問:“現在你們已經回到自己的家中了,生活上有什么需要的,盡可以向組織報告?!闭窃谏钌咸幪帪辄h外人士著想,董必武贏得了廣大黨外人士的尊重和愛戴。
黨外人士階級成分復雜,其政治態(tài)度必然也是復雜的。董必武分析指出:“用革命的尺度來看,有同情革命運動直接參加工作的;有同情革命運動參加工作積極和不積極的;有同情革命而自己不去行動的;有同情革命但不明白我們革命是搞什么的;有的革命高漲時他轟轟烈烈地干,很積極,而當革命低潮時便表現消沉的;有過去是反革命,覺悟以后走上革命道路的;有不久以前還是反革命,新近參加革命陣營的?!盵2]59董必武進一步指出,黨與黨外民主人士是有距離的,“這些距離表現在政治主張上、生活習慣上、工作作風上以及思想意識上”[2]66。因此,他主張與黨外人士合作共事中,不能只講團結,還要講斗爭。共產黨人同黨外人士的某些錯誤進行原則上的斗爭,是一種說服教育的斗爭。即使是這樣一種斗爭方式,董必武仍告誡共產黨人:“對民主人士的錯誤進行原則上的斗爭,在方式上應和黨內斗爭不同。同時還須掌握分別對待的原則,就是說要詳細了解分析不同對象的社會經歷、社會關系、生活環(huán)境、個人特性等,分別對待而不是一律對待,才容易達到團結的效果?!盵2]252
董必武對黨外人士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團結和爭取了一大批黨外人士,使他們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這大大增強了中國共產黨自身的力量。特別是他提出的做好黨外人士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方法,為我們今天做好黨外人士統(tǒng)戰(zhàn)工作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他的統(tǒng)戰(zhàn)思想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統(tǒng)戰(zhàn)學說和政黨學說。
[參考文獻]
[1] 董必武.董必武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董必武.董必武政治法律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董必武.董必武統(tǒng)一戰(zhàn)線文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