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朝 孫 力
(吉林大學,長春,130012)
主位(theme)與述位(rheme)是相對應的一對,主位在前,述位在后,主位是講述的出發(fā)點,引出話題;述位是講述的具體內(nèi)容,一般為新信息。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主述位結構。從英語語言的特性看,由于英語是形合語言,這個結構主要是由其語序來決定的,它是英語篇章結構粘連的重要手段之一。主位與述位的概念首先由布拉格學派創(chuàng)始人馬泰修斯(Mathesius)和捷克語言學家丹尼斯(F.Danes)按照語義切分理論提出,后來韓禮德(Halliday)和哈桑(R.Hasan)所代表的系統(tǒng)功能學派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了主述位結構及其概念,并將主位區(qū)分為單項主位和復項主位,韓禮德認為復項主位還可以細分為語篇主位、人際主位和話題主位(朱永生1995:6)。主位成分的細化有助于理解與分析,為譯者提供了準確翻譯的尺度和根據(jù)。
主位推進(thematic progression)是指語篇由兩個及兩個以上語句構成方面,前后句中的主位與主位之間、述位與述位之間以及主位與述位之間發(fā)生的一定聯(lián)系和變化,即主位和述位層層推進而構成的模式。朱永生(1995:7)將主位推進模式歸納為四種:(1)主位同一型(主位相同,述位不同);(2)述位同一型(主位不同,述位相同);(3)延續(xù)型(前句的述位成為后一句的主位);(4)交叉型(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國內(nèi)很多專家學者都從主述位理論出發(fā)對英漢雙語翻譯對應進行了探討(朱永生1995;嚴維華2005;劉富麗2006;劉慶霞2007;黃琛、唐青葉2010)。然而,人們對主位推進在篇章中的研究更多地側重于英文原文的語篇分析或英譯漢中的譯文與原文的篇章結構的對比分析方面,而較少地關注漢譯英過程中譯者如何更好地將譯語通過篇章的這種粘連達到符合目的語表達的要求。本文將通過漢語商務篇章的英譯來探討主位推進模式理論對譯者完成翻譯的影響和作用,以揭示漢語商務篇章的銜接與連貫是如何同樣地在其英譯文中得以實現(xiàn),如何利用主位推進模式去實現(xiàn)商務篇章漢英翻譯的最大等值;本文還同時指出翻譯中譯者所面臨的問題。
商務篇章通常較長,專業(yè)術語和內(nèi)容豐富,其翻譯難度可想而知,如何有效地使翻譯達到最佳的等值,是譯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譯者通常的做法是從小句到段落,然后通過銜接手段將段落有效地組成篇章的翻譯重構。嚴維華(2005:155)認為段落是篇章中承上啟下的、意義相對獨立的構成單位,有明確的開始和結束的標記,可避免人為劃分語段的隨意性。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無論在詞匯還是在句法乃至文化內(nèi)涵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就使得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要在詞匯句法等微觀方面達到等值,而且還要在再現(xiàn)文化內(nèi)涵等宏觀上達到一致——這其中,微觀是基礎,宏觀是通過微觀實現(xiàn)的。我們通過英語篇章與漢語篇章對比后發(fā)現(xiàn),英語的段落一般是由“一個主題句和圍繞主題句展開描寫或論述的多個輔助句而構成的。有的段落即使沒有明確的主題句,也有一個中心話題貫穿始終,從而體現(xiàn)段落語義的相對完整性”(嚴維華2005)。在這種段落中,句與句之間的聯(lián)系較為緊密,銜接手段也較為明顯;而漢語篇章則不盡相同,盡管一個段落也有自己的主題,但是從篇章的結構上則不如英語嚴密,銜接手段也不明顯。如果從主位推進的角度出發(fā)來翻譯英文篇章,則是理想的手段,可以做到譯文與原文之間實現(xiàn)對等;但如果從同樣的英語主位推進的角度出發(fā),采用相關理論來指導漢語篇章的英譯,則顯得有所不適,因為很多英譯篇章是建立在漢語段落基礎之上的,譯者經(jīng)常會根據(jù)句子的層級關系將漢語的語句或前后顛倒、或合二而一、或一分為二,而非在小句的基礎之上構建譯文。
譬如有這么一段漢語篇章:
第二屆東北亞發(fā)展論壇(T1)今天在我市開幕(R1),圍繞著“保增長、促發(fā)展”的主題,16位來自東北三省各個高等院校、科研中心的專家學者以及政府官員(T2)分別在論壇上發(fā)言(R2)。與會的專家學者(T3)通過分析當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產(chǎn)生的影響,圍繞著本次論壇的主題,就如何發(fā)揮自身和本地區(qū)的優(yōu)勢應對危機,實現(xiàn)更好更快發(fā)展進行了專題發(fā)言(R3)。舉辦東北亞發(fā)展論壇目的(T4)在于凝聚各方面專家學者的智慧和力量,為促進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振興,促進東北亞區(qū)域和諧發(fā)展獻計出力(R4)。
顯然,這是一篇商務新聞報道,語場正式,它決定了語旨和語式特點,同時也影響著譯文的構建。楊雪、謝建平(2011:46)將此類篇章列入情景語境主導型。此文是由三個漢語句子組成,漢語的主位推進模式是:T2→T3屬主位同一型,T2的一部分成為了T3;R2→R3屬述位同一型,但從內(nèi)容上R2和R3與R4是一致的。筆者試給出的參考譯文如下:
The Second Forum for the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Asia (T1) was inaugurated today in our city (R1).With the theme of “Guaranteeing Growth and Promoting Development”, sixteen experts, scholars and officials coming respectively fro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s and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T2) spoke at the forum (R2).Experts and scholars attending the forum (T3) analyzed the influences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s exerted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R3).They (T4) then suggest ways and means for warding off the impacts (R4).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specific methods (T5) should be formulated based on regional strengths so as to achieve a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R5).The Forum (T6) aims at pooling the wisdom of the experts from every field concerned in order to revitalize China’s former Northeast Industrial Base and promote the regional harmony in Northeast Asia (R6).
譯文篇章是由六句英語組成,分別有6組主述位結構,屬于不同的推進類型,英語主位推進模式是:T1→R2屬交叉型,第一句主位是第二句的述位;T2→T3屬主位同一型,延續(xù)了漢語篇章中的主位關系;T3→T4屬主位同一型,這在原漢語篇章中是沒有的,而是根據(jù)英譯文篇章的需要給加上的;R5→R6屬述位同一型。另外,在篇章里有“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這是譯者在英譯文中采用的“雙層雙主述位模式”,即語言學家所稱的TCC(Thematized Comment Construction)模式(邵春2010)。通過對漢語原文和英語譯文兩者的對比,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在篇章的結構組成方面還是在主位推進方面,兩者的商務篇章在對等翻譯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漢語原文與英文譯文主述位結構并非完全對等,有的地方保留了原文的主位推進模式,有的地方則轉換了主位推進模式,英譯文將原文的銜接結構進行了改變,導致主述位之間的篇章聯(lián)系發(fā)生跳躍、遷移甚至中斷。這說明我們不能完全用英語的主述位推進模式來進行漢語篇章的同等分析,而應該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從而有效地或轉換、或保留、或增添主位推進模式。當然,這一切都應建立在各自語言的表達習慣及語義等基礎之上。
再看下面這段漢語篇章:
要繼續(xù)完善吸引外資的投資環(huán)境,更加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jīng)濟技術合作和交流。要進一步辦好現(xiàn)有的“三資”企業(yè),并進一步采取多種形式,多層次地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鼓勵外商積極與我國現(xiàn)有企業(yè)技術改造的投資。這不僅限于沿海,也包括內(nèi)地。根據(jù)償還能力和消化能力,繼續(xù)借用一些外國貸款,特別是條件比較優(yōu)惠的貸款,以補充部分建設資金不足,加快基礎設施、原材料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的建設。要大力發(fā)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探索更為靈活的方式,廣開渠道,進一步擴大合作領域和規(guī)模,并爭取同更多的缺乏勞動力的國家簽訂政府間勞務合作協(xié)議。
這是某篇商務文稿中的一段,是用地道的漢語撰寫出來的,而且是無主語句子,其中的主語在表達時已經(jīng)省去,但在翻譯時譯者還是要補全的或采用相關策略,如增補策略(張書健、李玲2010:43)。在這篇商務篇章里,我們注意到原文中用到了銜接的照應手段,用代詞“這”回指照應前面的內(nèi)容及其命題意義。漢語有五個句子,在翻譯英文時能否到達對等、能否使主位推進模式再現(xiàn),這是譯者在做譯前準備時必須認真考慮的。實際上,Nida和Taber(2004:3-5)認為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特征,要進行有效地交流就必須遵循每種語言的特征。卓有成效的譯者不會把一種語言的形態(tài)結構強加到另一個語言之上,而是隨時做出必要的調(diào)整,把原語信息用譯語的獨特結構表達出來。漢語的篇章結構一般不用顯性形式銜接手段,往往是以義統(tǒng)形。上面的這段商務篇章的結構其實并不復雜,它是一個連貫的整體,可以看作是主位同一型,主位是省去的“我們”——它在前面篇章里提到過,所以在此被省略了,從而避免代詞的重復。在翻譯時,譯者要將“我們”這個主位保留到英譯文中去。參考譯文如下:
We (T1) shall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investment environment for the absorption and the utilization of foreign capital in a more effective way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technical exchange with all countries of the world (R1).We (T2) shall, in a better way, run such existing foreign-funded enterprises as 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s,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and wholly foreign-owned enterprises (R2).We (T3) shall absorb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s in more forms and at multiple levels, and encourage foreign businessmen to invest actively in 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xisting enterprises (R3).That (T4) is applicable not only to the coastal areas but also to the hinterland of China (R4).We (T5) shall, in accordance with our repayment and assimilating capability, continue to borrow foreign loans, especially those granted with more preferential conditions, to make up the lack of fund for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infrastructure and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raw material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R5).More efforts (T6) will be made to develop contracted engineering and labor service projects with foreign countries (R6).We (T7) shall, by exploring more flexible ways and opening more avenues, further increase the cooperation fields, broaden the cooperation scale and try every means to sign more inter-governmental agreements of labor service with those countries with a shortage of labor force.(R7)
此段英語譯文的主位推進模式是:T1→T2→T3屬主位同一型;R3→T4屬延續(xù)型;中間出現(xiàn)了跳躍、中斷,最終又回到主位同一型上來,英語篇章是由7個表達完整的句子組成,比漢語句子多了兩句。英語譯文延續(xù)了漢語原文中的照應手段,用“That”表示指代成分與所指對象之間存在的語義關系。不過,我們并沒有完全按照漢語的“這”對譯成英語“This”,而是翻譯成“That”,主要也是從兩種語言差別的角度出發(fā)考慮的,也就是說,漢語的“那”或“這”并不一定非要對譯為英語的“That”或“This”,反之亦然。其根源在于中西方人對實際距離與心理距離的感受傾向不同所致。許余龍(2002:338)認為英語的指示詞系統(tǒng)似乎使說英語的人更多地傾向于以實際的距離來區(qū)分遠近,而漢語的指示詞系統(tǒng)則似乎使說漢語的人在較多的場合更傾向于以心理距離來區(qū)分遠近。英語譯文中的主位推進類型比原漢語篇章更加豐富,這是譯者根據(jù)譯文表達需求而增加的結果;而且,在英語譯文中,譯者將原文中所省略的主位用“we”顯現(xiàn)代替,使英譯文的銜接更為凸顯。從這個譯例中我們注意到:由于商務漢語的特性導致英語篇章中的銜接出現(xiàn)斷檔現(xiàn)象,所以在英語譯文中不能完全一一對應漢語的篇章結構。漢英語篇信息構成方面存在著差異由此可見一斑。
我們知道,語言學主要是描述和解釋語言的經(jīng)驗現(xiàn)象,往往是以實證的方式總結語言的規(guī)律。在篇章分析領域,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強調(diào)以經(jīng)驗為理據(jù),通過研究語言認識人類認知特征的諸方面。功能語言學注重會話中所體現(xiàn)的社交互動性結構,描述的重點是篇章在交際中呈現(xiàn)的特點,側重探討關于語言產(chǎn)生與理解方面的問題。因此,傳統(tǒng)語法大多是總結從字、詞、句到篇章的轉承啟合的規(guī)律;而功能語法則從不同的側面試圖揭示篇章的結構特征和內(nèi)在運行規(guī)律,是對以前的研究做全面的揚棄與批判性繼承。功能語言學強調(diào)以經(jīng)驗為理據(jù),通過對人類語言思維產(chǎn)生的漸進過程的研究,推斷出復雜篇章產(chǎn)生的機制,同時印證復雜的篇章結構來反映人類的認知過程。不論是英語篇章還是漢語篇章,其產(chǎn)生的機制無不映射著人類的認知程度,同樣也會反映出譯者對翻譯篇章認知程度的一種折射。
的確,一般而言,主位推進的順利展開可以反映篇章連貫的實質。如前所述,英語是形合語言,語言結構層次較為明顯,彼此之間的關系較為緊密,英譯漢篇章中的主位推進模式較容易得到移植;而漢語是意合語言,其篇章結構的連貫及其手段并非都是外在的、顯現(xiàn)的,更多的是采用語義粘連的方式,如照應、省略、替代等,將語篇語義連貫起來。漢譯英篇章——尤其商務類篇章中的主位推進模式,對譯者而言是較難落實一對一對應的。
導致這種結果的因素很多,既有譯者主觀上的因素,也有語言差異上的客觀因素。不過,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現(xiàn)象是:許多從事漢譯英工作的譯者,在實際翻譯中,一般很少去考慮主位推進理論的運用和把握,而是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如何有效地將意義用流暢的目標語語言表達出來以達到成功開展信息進交流的目的。他們并不像語言學家那樣,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語言規(guī)則上,盡管在一定程度上譯者會采用必要的手段去全力重構語篇連貫和信息結構。這一現(xiàn)象在實際翻譯中廣泛存在,卻并未影響交際目的的實現(xiàn)。
這里有一個關鍵性的因素,即:實際的翻譯及翻譯標準是動態(tài)的,它會隨著篇章的題材和內(nèi)容的不同而變化,而不是靜態(tài)的、一成不變的。呂和發(fā)和王同軍(2011:43)認為值得認真思考的是應用于翻譯教學和翻譯研究的翻譯標準可以是相對恒定的、劃一的;而商務翻譯實踐中、現(xiàn)實中采用的翻譯標準則是動態(tài)的、可操作的、定性定量的、以客戶/委托者或受眾/消費者/旅游者滿意度為評估尺度的。對此,針對漢語商務篇章中連貫的特性,作者認為Richards等(2010)的觀點值得進一步推廣,即連貫是連接語篇中話語的意義或文本中句子的意義的關系。這些聯(lián)系可能建立在說話者共有的知識之上。一般來說,如果一段話的各個句子都圍繞中心大意展開(即主題句和展開論證的有關句子),這段話就具有連貫性。如何更好地構建目的語以達到交流的順暢及目的,謝家成和劉洪泉(2010:29)認為源文本的交際目的決定了翻譯重構的原則。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講,漢語商務語篇的語義連貫構成了語篇的深層結構,英語的外在語言系統(tǒng)——如主述位的對應與銜接——則形成了英語語篇的表層結構。英譯時譯者在原則上則可以參照準確性原則、功能性原則、規(guī)范性原則、文化調(diào)適原則等四原則(姜荷梅2011)。為此,我們所遵循的原文與譯文的等值主要表現(xiàn)為整體交際意義上的等值,即譯文盡最大的可能在其讀者那里產(chǎn)生與原文一樣的效果,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單個的字詞句上的對譯。釋意理論認為成功的翻譯應在篇章的層次上進行,即對篇章進行釋意,因為句子是語法上的單位,篇章才是語義單位;翻譯所譯的是意義,而不是語法。
總之,漢語商務篇章的英譯對于譯者的要求是多方面的、立體的,譯者既要具備商務專業(yè)方面的知識和兩種語言技能的嫻熟轉換技能,更要學會將所譯的內(nèi)容形成完整的信息流,構成完善的目的語篇章,以達到最終的交際目的。
Nida, E.A.& C.R.Taber.2004.TheTheoryandPracticeof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Richards, Jack C.etal.(eds.).2010.LongmanDictionaryofLanguageTeachingandAppliedLinguistics[Z].Great Britain: Pearson Education.
黃琛、唐青葉.2010.語篇話題在翻譯過程中的導入、延續(xù)與轉換[J].上海翻譯(4):35-38.
姜荷梅.2011.商務英語的漢譯原則[J].上海翻譯(1):29-32.
劉慶霞.2007.主位推進模式在翻譯實踐中的應用[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70-73.
劉富麗.2006.英漢翻譯中的主位推進模式[J].外語教學與研究(5):309-312.
呂和發(fā)、王同軍.2011.商務翻譯與調(diào)研[J].上海翻譯(2):40-44.
邵春.2010.英語主位化評述結構的功能語言學評述[J].當代外語研究(7):48-51.
謝家成、劉洪泉.2010.基于體裁分析的專門用途語篇翻譯模式及運用[J].上海翻譯(2):28-32.
許余龍.2002.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嚴維華.2005.主位推進理論運用于段落翻譯的研究[J].云南財經(jīng)大學學報(5):155-156.
楊斐翡.2001.主位推進與語篇連貫[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4):7-10.
楊雪、謝建平.2011.情景語境視角下ESP語篇翻譯及策略研究[J].上海翻譯(2):45-50.
張書健、李玲.2010.漢英無主句翻譯策略研究[J].上海翻譯(4):42-44.
朱永生.1995.主位推進模式與語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