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延華
使學生“獲得學習策略的指導,逐步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是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目標之一?!巴庹Z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用以直接或間接提高外語學習效率的內隱或外顯方法和技巧”[1],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探索了外語學習策略的特征,包括策略的定義與分類、策略確定、策略與學習水平或成績之間的關系、影響策略選擇與使用的因素、策略訓練的效果等。
劉振前、肖德法指出:“集中策略訓練,就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效果甚微,可將策略培訓放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進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學習,提高學習效果與效率。”[2]本研究嘗試把學習策略融入日常的教學中,探索建立基于學習策略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SBCETM,Strategies-base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del,以下簡稱SBCETM)。許多研究結果表明“基于策略的教學能顯著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3]。
本研究采用O’Malley&Chamot和文秋芳的學習策略理論,并根據(jù)教學實際進行重新組合,把學習策略分為元認知、認知、情感、社會和資源利用。
元認知策略是為了成功學習一門外語而采取的管理步驟,如確立目標,制訂計劃,選擇方法,監(jiān)控學習過程,調整學習行為和評估學習效果。
1.學習目標。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是一個由課程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組成的具有遞進關系的系統(tǒng)。我國《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是大學英語的課程目標確立的依據(jù)。教師首先對其進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然后為學生對其進行詳細地講解,以便使學生對大學英語課程目標有一個總體的了解,確定學習方向。對于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教師要根據(jù)每一單元的具體要求,確立具體的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在每單元上課之前,以不同的形式告知學生。這樣就為學生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評估學習效果打下了基礎,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目標意識。
2.制定計劃。一個完整有效的計劃通常包括四個方面:做什么,什么時候做,怎么做和為什么做。學習成功者制定課程計劃的主要特點是:目標明確具體;時間安排妥貼:策略選擇恰當[4]。在 SBCETM中,要求每一位學生,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每一單元的書面課程學習計劃。并采取教師抽查監(jiān)督和學生相互監(jiān)督的形式保證其落到實處,培養(yǎng)學生制定計劃的習慣。
3.自我評估、監(jiān)控和調整。自我評價有三個方面:測評學習的進步,檢驗方法的成效和監(jiān)控學習行為[5]。在SBCETM中,測評學習的進步,就是要求學生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具有敏感性,找出和分析原因,采取補救措施;檢驗學習方法的成效就是要求學生反思所采用的方法是否有利于大學英語學習的提高;監(jiān)控學習行為就是要求學生有意識地及時地發(fā)現(xiàn)自身所犯的錯誤,并對錯誤進行及時地糾正。通過這三方面的要求及訓練,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評估、監(jiān)控和管理意識。
認知策略是學習者學習過程中對輸入信息的直接加工和解碼,與具體的學習任務相關。O’Malley&Chamot列舉了8種典型的認知策略:復述、組織、推測、總結、演繹、意象、遷移和精加工[6]。組織、意象和復述策略對于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作用顯著。預測對于把握文章大意以及隨后進行的選擇性注意具有導向作用。演繹和遷移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精加工是對加工信息的進一步整合,形成新的命題網(wǎng)絡而進入長時記憶貯存。有關詞匯、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等策略大多包含著或是以這些策略為基礎,教師要以顯性和隱性的方式培養(yǎng)這些策略,使學生掌握這些策略,提高在大學英語學習過程中使用的頻率。
學習者的動機、自信心和焦慮可以影響語言習得。在語言學習中,學習者的情感過濾必須適度。一般來說,學習者在個人和課堂焦慮程度低的情況下容易習得語言。在SBCETM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策略,教師應該首先幫助學生建立強烈的動機,消除他們的焦慮,樹立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能夠在英語課堂上大膽、勇敢地進行交流,以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的目標。
合作學習的核心在于學習小組。最有效的學習小組人數(shù)為4-6人,分組的基本原則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性別、學習動機、學習風格、社交關系和人格特征等因素進行異質分組。小組成員的分工和任務的具體化是合作學習的重要方面[7]。在SBCETM中,首先要確定具有責任心、學習能力強的小組組長。然后根據(jù)不同的學習任務,讓小組長在組內進行分工和確定具體的任務。為保證小組學習的順利實施,在開始階段教師要給予指導和監(jiān)督,使其步入正軌。
學生能夠利用資源獨立自主地學習是基于學習策略教學模式是否成功的先決條件。我們鼓勵學生購買輔導資料和工具書,有效利用網(wǎng)絡資源。有了這些工具和資源,學生可以展開獨立自主的學習,解決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為課堂活動做好準備。
束定芳認為根據(jù)語言學習的特點,在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之間不應該有什么明確的界限[8]。SBCETM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課外與課內的有機結合。
在課前,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幫助學生建立強烈的動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教師要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教會學生自我評估和調整。老師應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資源,并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去查找與課文相關的各種知識,并把課文中的語言難點提前解決掉。幫助學生科學建立學習小組,明確小組成員的分工和任務。教師提出關于下一次課的有關思考題,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提前準備,以便在課堂上師生共同探討。
在課中,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消除學生的焦慮,使他們能夠大膽、勇敢地進行交流。教師在講解課文時,要注意采用提問和啟發(fā)方式,這一方面有利于檢查了解學生在課下學習的情況,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思考。
在講解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認知策略的滲透。如,在學習詞匯時注意采用分類組織,同化記憶、拼讀等策略。遇到生詞時,要啟發(fā)學生利用語境、語法結構、構詞知識進行猜測。對于重要的詞匯采取畫線、記錄、重復、視覺意象等方式進行記憶。
學完一篇課文后,教師可就課文中的相關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可參與其中,進行討論、答疑和評判。這樣既可以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又能提高其語言運用的能力。
課后,學生要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并作自我評估。學生在學習小組內相互批閱課后作文,標出需修改的地方,并加以修改,寫出修改意見;就課文中出現(xiàn)的主題進行討論,然后相互評估。教師在學完一個單元后,要給予適當?shù)姆答仯箤W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調整學習行為。
[1][3]倪清泉.外語學習策略研究四十年[J].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6).
[2]劉振前,肖德法.外語學習策略研究[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2.
[4][5]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55-71.
[6]O’MALLEY, J.and CHAMOT 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42-55.
[7]李曉東.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03.
[8]束定芳.外語課堂教學新模式芻議[J].外語界,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