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潔
(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北京 100044)
中國的翻譯批評發(fā)展歷史悠久,古即有之。早在三國時期,支謙便在《法句經(jīng)序》中對翻譯原則進行討論;后歷代佛經(jīng)翻譯家對翻譯方法、技巧和性質等,均有過論述。進入近代以來,辜鴻銘、嚴復和林紓等人都有譯論傳世,后王國維、魯迅和郭沫若等人皆寫過譯評。尤其是魯迅先生在《為翻譯辯護》一文中,明確提出了翻譯批評的重要性。但這些評述和討論多為經(jīng)驗總結和有感而發(fā),缺乏系統(tǒng)體系和理論框架。
王恩冕(1993:7)在《論我國的翻譯批評——回顧與展望》一文中將當代翻譯批評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1949年到1965年,本時期出現(xiàn)的關于翻譯標準的討論,推動了翻譯批評的發(fā)展;隨后出現(xiàn)了一批有關翻譯批評的文章,其中以卞之琳等人的論詩歌翻譯和傅雷的論文學翻譯為代表。文革結束后的十年為第二個時期,以錢鐘書先生的文章《林紓的翻譯》和《中國翻譯》的創(chuàng)刊為發(fā)展的標志。89年到98年是第三個時期,王恩冕對此段時期的評價是“忽冷忽熱,缺乏規(guī)?!?。這種以具體的年份和某具體刊物的創(chuàng)刊作為劃分標準的分期方法似乎主觀性過強,因而文軍和劉萍(2006:38)在王恩冕的基礎上,將當代翻譯批評劃分為四個階段:50年代初期的翻譯評論高潮、50年代后期到78年的相對停滯期、78年至90年的恢復期和90年至今的多元發(fā)展高潮期。此種分法相較合理,但仍有待考證。此外,定義當今為“多元發(fā)展高潮期”,“多元”尚可用辜正坤于1989年提出的“多元互補論”來理解,“高潮”未免言之過早。90年以后,關于翻譯批評的文章雖在期刊發(fā)表的數(shù)量上明顯增多,角度也趨于多樣,但多數(shù)文章仍以探討總結和主觀評論為主,仍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系統(tǒng)。因此筆者認為稱作“多元發(fā)展新時期”更為妥當。
翻譯批評分為不同的層次。楊曉榮(1993:7)將翻譯批評分為“表層批評”和“深層批評”兩個層次。表層批評主要指有關語言技巧性的批評;深層批評包括語言技巧的理論意義、總結翻譯規(guī)律、深化理論意義三個方面。邵成軍(2003:60)在此基礎上將翻譯進一步分為三個類型:微觀批評,宏觀批評與元批評。微觀批評是對具體的譯文、譯事、譯者進行分析評價;宏觀批評是在總結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升華;元批評是對翻譯批評理論的批評。兩種劃分方法命名不同,但實則都體現(xiàn)了翻譯批評的兩方面意義——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
翻譯批評的實踐意義主要表現(xiàn)為其對翻譯活動的指導和規(guī)范作用。翻譯批評作為翻譯活動的后臺反饋機制,是翻譯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翻譯質量,推動翻譯教學,總結翻譯理念,促進翻譯審美的發(fā)展。翻譯批評的理論意義在于,能夠通過批評實踐“豐富、完善乃至修正理論”(溫秀穎2003:7)。
作為“翻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一條重要的紐帶”(Peter Newmark 1988:184),翻譯批評不僅在翻譯研究中有著重要的實踐和理論意義,在社會文化發(fā)展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翻譯批評可以通過對比研究同時期的不同譯作和不同時期的相同譯作折射出的不同理解角度,剖視不同國家民族在各自價值觀體系下思想相觀念的差異和不同時代人們思維方式的特點。
翻譯批評有著重要的研究意義,在我國有千年發(fā)展歷史,然而卻未形成完整的翻譯批評理論系統(tǒng),令人堪憂。楊曉榮在《對翻譯評論的評論》認為“翻譯批評的理論基礎就是翻譯理論”(1993:21),此種提法略顯片面。筆者認為,翻譯作為一個多元學科,不應只局限于翻譯理論,而應打開視野,從多角度建立批評理論模型。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種個角度建立翻譯批評理論模型。
1.哲學翻譯批評模型。哈貝馬斯將世界分為客觀世界、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三種不同類型的世界,“三個世界整個地構成了一個在交往中共同從屬的關系體系”(哈貝馬斯 2004:81)。翻譯同樣可以看成是一個三個世界的交往行為。原文和譯文所需承載的信息為客觀世界,信息轉換為文字符號以譯文的形式出現(xiàn)為社會世界,譯者的主觀選擇和翻譯的不同側重可以看作為主觀世界。通過對三者交往行為的分析和闡釋,有助于從深層剖析譯者和譯作?,F(xiàn)階段有很多學者從哲學的角度探討翻譯觀,但以哲學理論為理論模型進行翻譯批評尚為數(shù)不多。
2.語言學翻譯批評模型。語言學作為一個發(fā)展歷史悠久的學科已經(jīng)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如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關聯(lián)理論和轉換生成理論等,都可以作為翻譯批評的理論框架,彌補目前翻譯批評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和理論性不足?,F(xiàn)已有學者提出將系統(tǒng)功能引入翻譯研究范式,但鮮有具體理論為模型進行翻譯批評的實踐。
3.心理學翻譯批評模型。翻譯活動的涉及到多方的心理過程,即作者、譯者、原語讀者和譯入語讀者。一個優(yōu)秀譯作的重要評介標準,就是譯文能否有效的傳遞原作信息,使其在譯入語讀者中產(chǎn)生和原語讀者同等的效果。因此,批評者可以以心理學的理論為基礎,從分析討論原作作者的心理意圖,原語讀者的心理接受效果,譯者的心理選擇過程和譯入語讀者的心理接受效果入手,進行翻譯批評?,F(xiàn)已有學者從格式塔理論角度探討譯者選擇翻譯材料的心理過程,但受專業(yè)背景和認識程度的限制,心理學翻譯批評模型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視。
“翻譯批評作為一項文化實踐活動雖然歷時久遠,然而作為一門學科,還處在實踐、探索和完善階段”(林化平2006:100)。 為了使翻譯批評“超越主觀性,單向性或武斷的判斷”(House1998:200)的方向發(fā)展,其發(fā)展應有系統(tǒng)的理論模型支撐。筆者認為一個完備的翻譯批評應如一個鮮活的人體:理論模型是骨骼框架,定量分析賦予其肌肉力量,定性評論補充其發(fā)膚模樣。未來的翻譯批評應朝著更加客觀、系統(tǒng)和理論的方向發(fā)展。
哲學、語言學和心理學作為與翻譯息息相關而又相對完備的學科,可以為翻譯批評提供理論模型的支撐。但需要說明的是,筆者主張為翻譯批評建立理論模型,并非認為某理論模型可以適用于所有翻譯批評。在翻譯批評中,應分清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萬不可生搬硬套。
本文在評述翻譯批評在我國的發(fā)展歷史和其層次意義的基礎上,指出當今翻譯批評發(fā)展的理論系統(tǒng)性不足,提出建立翻譯批評理論模型的設想,并大膽地從哲學、語言學和心理學的角度提出建構語言學模型的假設。希望可以為今后的翻譯批評研究提供一些方向和參考。
Peter Newmark(1988).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House,J(1998).Quality of Translation[A].In Mona Baker(eds.)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C].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哈貝馬斯,曹衛(wèi)東譯(2004).交往行為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化平(2006).翻譯批評研究述評[J].蘭州學刊。
邵成軍(2003).翻譯批評管窺[J].外語與外語教學。
王恩冕(1999).論我國的翻譯批評——回顧與展望[J].中國翻譯。
文軍,劉萍(2006).中國翻譯批評五十年:回顧與展望[J].甘肅社會科學。
溫秀穎(2003).翻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紐帶——翻譯批評[J].上??萍挤g。
楊曉榮(1993).對翻譯評論的評論[J].中國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