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林
(四川省南充蠶種場 637000)
桑紅葉螨屬蛛形綱、真螨目、葉螨總科、葉螨科,別名朱砂葉螨,屬世界性害蟲,廣泛分布在我國南方蠶區(qū),為四川省桑樹主要害蟲之一。該螨食性雜,寄主種類多,近年發(fā)生危害不斷加劇。據報道,用螨害葉飼蠶可使全繭量下降32%,繭層量下降42%[1],嚴重影響蠶桑生產。經多年調查,筆者基本清楚該螨在南充蠶種場桑園的生活習性及防治措施。
以成螨、若螨、幼螨寄生桑葉背面,通常用刺吸式口器在葉脈之間以口針吸食汁液,使寄主水分蒸騰增強,葉綠素變色,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導致被害葉呈現黃褐色大斑,嚴重時桑園一片紅褐,狀似火燎,俗稱“風火葉”,致使大面積桑園被害葉落光,幾無可飼蠶之葉,損失十分巨大。
該螨在一年發(fā)生19代,各代各螨態(tài)發(fā)育經過與季節(jié)和氣溫有密切關系。3月和11月卵期11~13d,幼若螨期15~17d,全代經過27~29d;4月中旬~5月上旬及9月中旬~10月下旬,卵期5~7d,幼若螨期9~11d,全代經過15~17d;7~8月卵期2~3d,幼螨4~5d,全代經過6~8d。雌雄成螨羽化即行交配,未經交配的行孤雌生殖,后代全為雄螨,雄螨與母體回交后產生的后代,則兼有雌雄兩性,主要以受精螨在田間如蒲公英、婆婆納等雜草上越冬。翌春桑樹發(fā)芽開葉后,即轉移桑樹上取食產卵,一雌螨一般產卵100粒左右,世代重疊嚴重,一年間以夏秋季蟲口最多,7~9月桑葉受害最重。
該螨消長與溫度、濕度、栽培技術以及天敵多少關系密切。
在4~6月春干夏旱時成災嚴重,9~10月如天氣晴好,又形成小高峰。每降中雨或陣性大風大雨,螨口銳減,天氣晴好后又迅速回升。高溫、干旱利于該螨的數量增長和繁殖。
桑樹夏伐和增施鉀肥可減輕為害及壓低螨口數量,而春伐桑樹及偏施氮肥、磷肥的桑園利于該螨的發(fā)生。據報道,春伐桑株害率達79.48%,而夏伐桑株害率僅為 28.07%[2]。
智利小植綏螨、普通肉食螨、桑小花蝽等天敵分布廣、數量大,是抑制該螨發(fā)生的重要因子。
大風陣雨,日雨量50mm以上或連續(xù)降雨4~5d,雨量70~100mm以上可以不防治;一般株害率大于20%,成螨頭數在5頭/cm2以上,應全園防治。推薦采用農業(yè)防治與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防治措施。
早春及夏伐后及時鏟除雜草,集中漚肥以及翻耕土壤,可清除雜草、落葉中越冬、越夏的螨類,壓低越冬基數和夏伐后螨量的上升,減輕其為害,也可用高壓噴水防治,同時選栽育2號等抗性品種。
化學防治時盡量選用專門殺螨藥劑,以減輕對天敵的殺傷力。如選用73%克螨特EC 1 000~1 200倍液,20%三氯殺螨醇EC 1 000倍液,20%三氯殺螨醇EC+40%樂果EC各1 000倍液合劑及20%氧化樂果EC 1 300倍液等在生長期使用,既能殺滅螨害,又可保護天敵。
[1]劉家龍,李俊.桑紅葉螨被害葉對家蠶生長發(fā)育及蠶繭品質的影響[J].四川蠶業(yè),1999(2):20~23
[2]蘇州蠶桑??茖W校.桑樹病蟲害防治學'[M].北京:農業(yè)出版社,199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