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平 孫素珍 內蒙古農牧業(yè)科學院 010010
石劍華 毛 冉 內蒙古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 024031
丁超志 新疆奎屯市市獸醫(yī)站 833200
北方地區(qū)牛羊的吸蟲主要是指雙盤類的肝片吸蟲,其寄生在牛羊的肝臟和膽管里,能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膽管炎,如并發(fā)全身中毒和營養(yǎng)障礙,則可導致大批死亡。吸蟲生活史通常經歷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和成蟲等幾個發(fā)育階段。其發(fā)育過程如下:肝片吸蟲的成蟲寄生于終末宿主牛羊的膽管內,成熟的卵隨糞便排出體外,蟲卵在適宜的溫度(25℃~26℃)、氧氣、水及光線條件下,經10~20d,孵化出毛蚴在水中游動。毛蚴在外界環(huán)境中,通常只能生存6~36h,如遇不到適宜的中間宿主則漸次死亡。遇到適宜的中間宿主(淡水螺)即鉆入其體內發(fā)育。在螺體內經無性繁殖,發(fā)育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和尾蚴,最后尾蚴逸出螺體。這一過程需要35~50d。尾蚴在水中或附著在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終末宿主飲水或吃草時,連同囊蚴一起吞食而感染,又開始重復上述發(fā)育史。
片形吸蟲病呈地方性流行,其主要中間宿主為淡水螺,因此多發(fā)生在低洼、潮濕和多沼澤的放牧地區(qū)。舍飼的牛羊也可因采食從低洼、潮濕地割來的牧草而感染。多雨年份可促進本病的流行。該病的流行與外界自然條件關系密切。蟲卵在低于12℃時停止發(fā)育,但對高溫和干燥敏感。40℃~45℃時,幾分鐘內死亡,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中迅速死亡。蟲卵在潮濕環(huán)境可存活8個月以上。囊蚴對外界環(huán)境的抵抗力較強,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中可存活3~5個月,但對干燥和陽光直射敏感。
北方地區(qū)牛羊感染的絳蟲主要為莫尼茨絳蟲。成蟲寄生于牛羊的的小腸內,終末宿主將孕節(jié)和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蟲卵被中間宿主地螨吞食,蟲卵內的六鉤蚴孵出。在適宜的外界溫度、濕度條件下,經40d以上發(fā)育為似囊尾蚴。牛羊吃草時,連同含有成熟似囊尾蚴的地螨一起吞食而感染。地螨在終末宿主的體內被消化,釋放出的似囊尾蚴附著于腸壁,經45~60d發(fā)育為成蟲。
絳蟲多呈地方性流行,對羔羊和犢牛的危害最為嚴重,可造成大批死亡。隨著年齡的增加,感染率和感染強度逐漸降低。大量的地螨分布在潮濕、肥沃的土壤里,在雨后的牧場上,地螨的數量顯著增加。地螨耐寒,可越冬,春天氣溫回升后,地螨開始活動,但對干燥和熱很敏感。氣溫在30℃以上,地面干燥或日射時,地螨鉆入地下。地螨在早晨和黃昏時活動較多,且晴天少、陰天多。本病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北方的感染高峰一般在5~8月。
北方地區(qū)牛羊感染的線蟲主要以食道口線蟲為主,發(fā)育一般都要經過5期幼蟲,中間有4次蛻皮。只有發(fā)育到第5期幼蟲,才能進一步發(fā)育為成蟲。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外界適宜的條件下,經10~17h孵出第1期幼蟲,經7~8d蛻變2次變?yōu)?期幼蟲,為感染性幼蟲。牛羊攝入被感染性幼蟲污染的青草或飲水而遭感染。處于糞便和土壤中的蟲卵,只有當糞便至少含60%水分時,才得保持其生命。
牛羊食道口線蟲蟲卵在相對濕度48%~50%,平均溫度為11℃~12℃時,可生存60d以上。第1、第2期幼蟲對干燥敏感,極易死亡。第3期幼蟲抵抗力較強,在適宜的條件下可存活幾個月。溫度在35℃以上時,所有的幼蟲迅速死亡。感染性幼蟲適宜于潮濕的環(huán)境,尤其是在有露水或小雨時,幼蟲便爬到青草上,因此牛羊的感染主要發(fā)生在春秋季。
寄生于牛的皮蠅屬有牛皮蠅和紋皮蠅兩種。牛皮蠅的發(fā)育屬全變態(tài)。成蠅營自由生活,不采食,也不叮咬動物,只是飛翔、交配、產卵。一般多在夏季出現,在晴朗無風的白天,侵襲牛只。成蠅只生活5~6天,產完卵即死亡。產卵部位:牛皮蠅在牛體的四肢上部、腹部、乳房和體側,每根毛上粘附蟲卵1枚。紋皮蠅則在牛只的后肢球節(jié)部附近和前胸及前腿部,每根毛上可見數枚多至20枚。卵經4~7d孵出第1期幼蟲,幼蟲由毛囊鉆入皮下。牛皮蠅第2期幼蟲沿外周神經的外膜組織移行2個月后到達椎管硬膜的脂肪組織中,在此停留約5個月從椎間孔爬出,到腰背部皮下成為第3期幼蟲。長大成熟后離開牛體,落入泥土中化為蛹。蛹期1~2個月變?yōu)槌上x。整個發(fā)育期為1年。紋皮蠅發(fā)育和牛皮蠅基本相似,但第2期幼蟲寄生在食道壁上。因此,皮蠅的整個發(fā)育過程約需1年。皮蠅成蠅的出現季節(jié)隨氣候條件不同略有差異,一般牛皮蠅成蟲出現于6~8月,紋皮蠅則出現于 4~6月。
羊狂蠅成蠅不采食,不營寄生生活。出現于每年的5~9月。雌雄交配后雄蠅即死亡。雄蠅生活至體內幼蟲形成后,在炎熱晴朗無風的白天活動,遇羊時即突然沖向羊鼻,將幼蟲產于羊的鼻孔內或鼻孔周圍,一次能產下20~40個幼蟲。每只雌蠅在數日內可產幼蟲500~600個。產完幼蟲后死亡。剛產下的第1期幼蟲爬入鼻腔,在鼻竇額竇、或鼻腔內經2次蛻化變成第3期幼蟲,在鼻腔內和額竇等處寄生9~10個月。到翌年春天,發(fā)育成熟的3期幼蟲通過羊打噴嚏被噴落地面,鉆入泥土化蛹,蛹期1~2個月化為成蠅。成蠅壽命為2~3周。本蟲在北方較冷的地方每年僅繁殖一代。
(1)要加強對牛皮蠅、羊狂蠅病的防治,因為它們的成蟲一般多在夏季晴朗炎熱無風的白天飛翔交配。所以,高熱無雨的夏季正是成蠅活動的關鍵時期,必須重點防治牛鼻蠅和羊狂蠅病。
(2)要適當減少對絳蟲病和線蟲的驅蟲次數,因為干燥對絳蟲和線蟲發(fā)育階段的卵囊或胚胎有致死作用。如果遇到高溫干旱之年,不可能使蟲卵成活,尤其線蟲卵一般都在自然界發(fā)育,干旱高溫對其發(fā)育極為不利。另外,綿羊在發(fā)生食物缺乏和饑餓時,體內的擴展莫尼茨絳蟲會停止發(fā)育或排除宿主體外。所以,干旱缺草將使牛羊秋冬季絳蟲和線蟲的發(fā)育大大減少,不必要加大力度進行驅蟲。
(3)可以減少對牛羊肝片吸蟲的驅蟲投入。因為蟲卵對干燥很敏感,在干燥的糞便中停止發(fā)育,在完全干燥下迅速死亡。且肝片性吸蟲卵的發(fā)育都需要有中間宿主淡水螺的存在,而螺的繁殖又離不開水和潮濕的環(huán)境。持續(xù)高溫干旱的氣候,使螺螄停止發(fā)育或被曬死,所以,遇到大旱之年,秋季至翌年的春季應減少對肝片吸蟲的防治投入。
根據以上寄生蟲的生活史,遇到低溫多雨的年景,要特別注重肝片吸蟲和線蟲及絳蟲的預防,可以不防或減少皮蠅類寄生蟲的驅蟲投入。
總之,根據氣象預測,可以科學合理地制定牛羊體內外寄生蟲的防治措施,在驅蟲時抓重就輕,既節(jié)省人力物力和財力,又能降低畜體內藥物殘留,這對實現健康養(yǎng)殖,生產環(huán)保型畜產品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