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奎
挖掘習題教學廣度深度提升課堂實效
■胡志奎
所謂課堂教學的廣度,是指課堂教學橫向上的容量與范圍。課堂教學的深度則是指縱向上的教學思考。有廣度和深度的課能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習題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激發(fā)學生參與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對一道數學中考試題的探究。
探究一: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如圖1,將1個邊長為1的正方形OABC,相鄰兩邊OA和OC分別落在x軸和y軸的正半軸上,設拋物線y=-x2+bx+c過正方形頂點B、C.請求出b的值。
分析:本題第一個圖形,大部分學生能自己獨立完成,先得到點C的坐標,然后求出點B的坐標,這樣就可以用待定系數法求得b的值,依次類推,學生能用類似的方法解決圖2和圖3;
但是要解決n個正方形并排放在一起,b=?,很多學生從前三個圖形中總結出規(guī)律,b=n.
從探究一到探究二老師很自然的通過一個問題過度:如果老師再在上面放一層,同學們想想能否求出函數解析式中的a,b,c的值?呈現題目:
探究二: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如圖(1)所示,在由邊長為1的兩個正方形組成的矩形OABC的上方作1個同樣大小的正方形EFMN,使得EF在線段CB上,如果M、N兩點也在拋物線y=ax2+bx+c上,請求出a、b、c的值?按此規(guī)律,請歸納在圖
(n)中,a、b分別與n的關系
這一探究的關鍵之處在于如何確定點的坐標?應該選取那三個點?為什么要這三個點而不是其他的點?還要突破B、C以及M、N兩點分別關于對稱軸對稱這一難點。這些都讓學生自己去回答,老師只是啟發(fā)引導,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解決問題中來。其中有學生提出可以在第三層再放一個正方形。這時老師可請同學們思考可以再放一個嗎?如果放上去,那么最上面這兩個點會在拋物線上嗎?請同學們寫出坐標,并驗證結論是否成立?接下來,如果把正方形順時針旋轉到對角線在X軸上,使拋物線經過O、B兩點,是不是還能求出相應的系數呢?
探究三:將圖中邊長為1的正方形OABC繞點O順時針旋轉,使頂點B落在x軸的正半軸上,設拋物線y=ax2+bx+c同時經過原點O及點B、C,請求出a的值?
本節(jié)課,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對數學習題進行了挖掘,對原來試題中的每一個小題都作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拓展出三個類似的探究題,層層遞進,題目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注重一題多解,把學生的思維一步一步的展開,呈現出學生對問題解決的過程。找規(guī)律題最重要的是從特殊到一般,歸納總結后,又對此做出驗證,甚至是證明。教師將觀察、類比、猜想、實驗、推理、轉化等思維過程呈現得淋漓盡致,并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給予了學生較多體驗解答計算是否正確的機會,教師也對必要的解答過程也作了清晰的板書,師生合作交流配合很好。
1.教學設計,強化典型示范
教師在進行復習課程教學中,必須摒棄就題論題的教學,必須樹立中考試題往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示范性,在復習階段選用中考試題進行課堂教學,可以體現教學的價值性和拓展性,因此需要教師善于對試題進行分析研究。對一道典型試題抽象出簡單的具有代表性的試題類型,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夠從廣度上去研究一道試題,展開學習。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讓把知識點系統(tǒng)化,把分散的知識串起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度要強化一題多解,重視一題多變。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度,要培養(yǎng)學生追根溯源的習慣,并注重知識的系統(tǒng)性。
2.注重主體,強化學生感悟
基于上述教師的引導,學生在觀察、類比、思考、猜想、驗證、推理、轉化過程中,不僅感受到,數學原來可以這樣輕松的學,不知不覺的一節(jié)課結束了,認識到研究、思考數學問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做題要及時總結,找規(guī)律題的一般方法學生也明白了,所以學生在解決第三問:要求回答n個正方形組成的矩形的對角線放在X軸上,直接寫出a的值時,也能先研究一個,再研究二個、三個等特殊到一般的歸納,自然順暢、水到渠成。這樣,學生的所感所悟以及依附于解決問題之上的數學思想方法,具有很強的可遷移性。
3.提升能力,強化典型建構
題目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都可以引導學生構建模型,并抓住模型特征,或者在問題解決以后上升到模型的高度,歸納反思解題的方法。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東西最好的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數學解題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教師無法教會學生做所有的題目,但可以通過有限題目的學習去領會無限道題的數學機智,深刻感悟解題方法,快速提升解題能力,啟迪學生的數學智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外國語學校)
責任編輯 王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