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奉化中學(315500) 胡鋒光
“問題教學法”在高中區(qū)域地理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浙江省寧波市奉化中學(315500) 胡鋒光
區(qū)域地理是高中地理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地理高考命題中,往往只作為系統地理的基礎或背景被涉及。教學中,如何合理把握區(qū)域地理的廣度和深度,這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如果仍按部就班地進行傳統式的教學,從區(qū)域的地理位置、范圍、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一一闡述,面面俱到、機械單一、缺乏新意,就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大大降低教學效果。這也有悖于《基礎教育改革綱要》中指出的“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系統合作的能力”的根本要求。因此,教師應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增強學生的探究能力。本文就在區(qū)域地理教學中如何運用“問題教學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問題教學”理論是由前蘇聯教育家馬赫穆托夫提出的。所謂問題教學法就是將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探求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技能,進而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既能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充分處于一種自主探究、合作互動的學習狀態(tài)。問題教學法有如下特點:
1.啟發(fā)性與探究性
問題教學法中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與探究性,使問題具有教學價值。因為其目的在于啟發(fā)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啟發(fā)學生建立一套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也便于考查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以及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情景性與實踐性
不同的問題應該在不同的情景下被提出,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通過預設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分析,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在實踐和體驗中生成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從而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3.綜合性與拓展性
凡涉及初淺、單一知識的問題往往很難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和實踐探究能力,然而,具有綜合性與拓展性的問題,學生在解答的過程中不但能夠掌握新知識和加強知識間的聯系,而且能夠充分享受合作性探究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快樂,時時獲得精神的滿足和成功的愉悅。
1.把握重點,創(chuàng)設問題
問題教學法的關鍵在于“問題”。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開展,主要與所設問題的優(yōu)劣相關。區(qū)域地理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教師可創(chuàng)設的教學問題也很多。但是,由于受教學時間和課堂容量的制約,教師對設計的問題一定要進行精選。在具體設計和選擇每一章節(jié)的問題時,應該考慮它們是否緊扣考綱體現的主干知識,是否突出某一區(qū)域的特征知識,是否反映出新舊知識的聯系,設問方式是否貼近近幾年高考試題的設問方式,等等。例如,根據上述的原則,在“歐洲和德國”這節(jié)課中,結合相關的圖示和文字材料可以設計以下問題:①歐洲西部是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最為典型的地區(qū),請你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②對比德國北部平原地區(qū)和南部河谷地帶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分析產生的不同農業(yè)地域類型?③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經濟活動主要分布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東側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qū),試分析其原因?④闡述歐洲西部內河航運發(fā)達的優(yōu)越區(qū)位條件?⑤判斷歐洲人口自然增長屬于何種增長模式,并嘗試分析對社會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
此外,教師在問題設計時,還應該考慮學生實際情況,如學生已有知識水平,所處環(huán)境以及學習興趣等,以體現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安排活動,探究問題
有了問題之后,便是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然而,問題的解決往往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來實現的。在教學活動中,以“問題”為核心的討論、分析和探究過程,是問題教學法的關鍵所在。在這一過程中,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將成為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也將是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服從者轉變成主動的探究者、發(fā)現者的過程。
例如,在講到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時,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嘗試分析我國季風氣候顯著這一氣候特征對我國農業(yè)生產的影響”。如果把問題直接拋給學生,不給予解題方法上的指導,那么學生很容易產生答非所問、顧此失彼、以偏概全或張冠李戴等現象。這種“粗放型”的問題教學模式,教師沒有發(fā)揮應有的主導作用,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也收效甚微。如果用“集約型”的教學模式來探究這一問題,即先讓學生談談分析問題的角度或思路;然后由師生共同補充完善,明確探究的方向;最后具體組織安排活動展開討論、分析、歸納、總結。經過這樣的反復操練,逐漸讓學生形成一種習慣,從而掌握探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步驟,最終讓學生學會自主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分析、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大為提高。但是,在此過程中教師絕不能搞包辦代替,以致讓學生產生一種依賴心理,因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和靈魂。
3.整合知識,拓展問題
問題解決以后,教師應該再讓學生利用參考答案中的相關知識進行提煉、歸納、整合,形成知識結構模型。例如,在解決“長江被稱為‘黃金水道’,試分析長江內河航運發(fā)達的優(yōu)越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問題之后,應該進一步讓學生總結內河航運條件的評價模式(如下表),從而拓展了該問題的知識面,以便在以后碰到類似的問題時可明確分析思路和答題方向,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
評價要素評價參考方向或指標自然條件地勢落差地勢落差大,則航運不便。徑流流量徑流量大,水位深,則通航能力強。氣候冰期結冰期長的河流航運價值較低。人文條件經濟水平河流途徑地區(qū)的經濟水平、人口和城市密度均可以通過影響河流航運的貨源和客源流量而影響航運的經濟效益。人口城市水運網絡配套設施完善的水運網絡有利于提高河流航運的價值。
4.聯系知識,生成問題
從設問的方式來看,問題教學法可分為“我問你”式和“你問我”式兩種。這兩種不同的教學形式所能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前者以教師思維為主體,突出每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通過教師的提問來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在主動思考的情況下掌握本節(jié)課的新知識。后者則主要根據問題本身的關聯知識延伸拓展,還給學生一個思維開拓的自由空間,讓學生自然生成新的問題,增強知識模塊的廣度和深度。
其中“你問我”式問題教學法具體表現為在原有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知識的縱向和橫向聯系??v向主要指有關問題上、下游知識的聯系;橫向則主要指有關問題同類知識的比較與聯系。例如,在講“南亞和印度”時,解答完“分析恒河三角洲地區(qū)洪澇災害尤其嚴重的原因?”問題之后,部分學生就會緊接著發(fā)問:“洪澇災害一般在我國哪些地區(qū),什么季節(jié)易發(fā)生?”“洪澇災害的主要危害有哪些?”“洪澇災害如何能有效預防?”等等,這些便是問題的縱向聯系。也有部分學生會提到“那么干旱、寒潮、臺風、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又如何呢?”這些便是問題的橫向聯系。通過這樣對知識縱向與橫向的學習,會使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更加立體和全面,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美國哈佛大學就有這樣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索問題。因此,教師應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提問,讓學生養(yǎng)成善問、敢問的好習慣。如果學生形成強烈的問題意識,就能夠培養(yǎng)他們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活躍開放、積極創(chuàng)新的思維,有利于學生的自我發(fā)展。
1.應注重探究過程
在問題教學法實施過程中,教師往往只注重評價學生圍繞教師設計的問題得出的探究結論,不注重評價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內心感受和困惑。新課程標準關于教學目標的描述,最重要的是過程性目標,因為過程性目標具有多元價值。有了過程,就有了能力生成;有了過程,就有了情感態(tài)度。
2.應規(guī)范問題答案
地理高考的能力目標中就有這樣要求:即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特別是主觀題的答案最終都要用文字或圖像的方式表達出來,所以,學生在平時訓練中一定要規(guī)范問題的答案,養(yǎng)成一種反復推敲、規(guī)范答題的好習慣。主觀題答題的基本要求是清楚、準確、簡明、完整、有序。答題時應注意的事項有:不要用現象解釋現象;不能用原理代替分析;不能用概括代替具體;不能用部分代替整體;不能用臆斷代替規(guī)范等。例如,在回答“為什么西南地區(qū)是我國水能資源蘊藏量最豐富的地方?”時,許多學生回答只是簡單地描述了“落差大,流量大”。這種以概括代替具體的回答其實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結合西南地區(qū)特殊的自然條件來分析落差大和流量大的具體原因。
3.應注意預習鞏固
要想全面、系統地掌握區(qū)域地理的知識,在解決課堂上提出的幾個典型問題外,還應該要求學生做到課前通過預習提綱(包括填充、填圖等方式)來打基礎,做好知識鋪墊工作;課后通過同步練習來鞏固重難點知識,講究與系統地理知識的緊密聯系。如果學生能做到課前自主預習——課中問題探討——課后知識鞏固,那么,區(qū)域地理知識應該可以將它學得更全面、更有效。這樣,既能更好地為系統地理服務,又能為地理高考作好充分的保障。
最后應該指出的是,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使用都必須因學科、情境、內容、教師和學生等因素而異,不能生搬硬套,以避免教學方法走向教條化。所以,“問題教學法”在高中區(qū)域地理教學中的實踐,就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不斷進行調整、改造和完善,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