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淵
(西北大學外語學院,西安710069)
ESP英語教學中的需求測試探究
張 淵
(西北大學外語學院,西安710069)
在特殊目的英語(ESP)中,調查和分析研究對象的需求是一個重要且不能忽視的過程,這被稱作需求測試(Needs Analysis)。筆者在開始一對一的ESP培訓前對學習者進行了需求測試。從目標需求和學習需求兩方面收集和分析信息,調查發(fā)現(xiàn)寫作是學習者最大的需求。這對培訓的課程大綱、教材甄選和講授方式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導和鋪墊作用。除此之外,文章也試圖指出大學ESP英語教學的缺陷。
ESP;需求測試;大學英語教學
20世紀八十年代,特殊目的英語(ESP)課程(當時被稱作科技英語)進入大學課堂。外語界對于ESP進行了激烈且反復的討論。焦點在于特殊目的英語(ESP)與傳統(tǒng)的普通英語(GE)孰輕孰重以及是否應該取締某一種英語。幾年內(nèi),ESP一直沒有得到重視。直到近些年,我國與外界接觸和交往的機會愈來愈多,對于ESP的需求也就急劇增加。這些需求不僅僅局限于大學校園里的學生,更來自于社會上不同行業(yè)、不同領域和不同英語水平的人們。雖然有這樣熾熱的需求,但很多大學對于ESP沒有重視,更沒有系統(tǒng)授課,只是相應地開設一些看似是ESP的課程(例如,商務英語或科技英語等等)。學生很難學到關于ESP的系統(tǒng)知識,課程的開設也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在社會上,涌現(xiàn)出各類類似于ESP的英語班,其中以培訓出國考試的培訓機構最為知名。雖說這些培訓機構可以幫助學習者在短期內(nèi)提高英語水平,達到考試要求,順利出國,但卻不能將他們的課程歸為ESP課程。其最主要原因是,沒有對學習者進行需求測試。ESP課程最核心的理念是以學習者為主,對他們進行需求測試,根據(jù)他們自身的情況,量身定做適合他們的ESP課程。所以需求測試在ESP課程中是非常重要的,是決定課程質量的關鍵所在。筆者應一位欲去英國留學的商學本科畢業(yè)生所托對其進行一對一的ESP培訓。為了掌握其各項情況,筆者通過調查研究和采訪等方式進行需求分析。根據(jù)需求分析為培訓課程提供全面有效信息,以便更好地制定出課程大綱和內(nèi)容,更有針對性地提供培訓。
特殊目的英語,即ESP,全稱為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它是英語語言教學(ELT)的一個分支。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認為,ESP是一種語言教學的“教學方式”,而不應被當作是一個語言教學的“產(chǎn)品”。因為ESP的核心是服務于學習者獨特需求的語言學習。Robinson(1991)也認為ESP是以目的為導向,滿足了學生的特殊需求。[1]3
ESP大致分為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和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ibid.)。EAP是指以教育為目的,幫助學習者在學業(yè)中獲得預期目的的英語學習。而EOP所學的英語是為了幫助學習者完成或較好完成部分或者全部的職業(yè)要求,例如,民用航空行業(yè)的工作。Strevens[2]1-13認為 ESP 有四個特征:(一)ESP 教學是為了滿足和迎合學習者的特殊需求而設計,即以需求為導向。(二)ESP課程教學的內(nèi)容(即課程的主題)是與學習者的特定學科、職業(yè)和特定活動相關。(三)ESP課堂中的語言教學是以學習者實際所需語言為中心。(四)ESP語言教學與普通英語教學(GE,general English)是截然不同的。因此,ESP中最重要的要素是對學習者進行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它是ESP中一個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特征,但它并不是ESP的專屬特征。語言教學領域中所有課程在一定程度上都應基于對學生需求的分析而開設。然而,由于在普通英語(GE)教學中亙古不變的傳統(tǒng)教學慣例,很少有人去了解學習者真實的學習需求。而且ESP和GE的區(qū)分點在于是否有需求意識。正如Hutchinson and Waters[3]2所說,分辨ESP和 GE的方法并不是看是否具有需求,而是看是否具有需求意識,是否進行需求測試。
進行需求測試最全面和最有影響力的程序之一是的“交際需求處理程序”(Communicative Needs Processor)(Hutchinson and Waters[3]54),但它有顯而易見的不足——僅僅著重學習者在目標環(huán)境中對于語言特征的理解和創(chuàng)作。因此,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建議進行需求測試需將焦點集中在兩方面:一是目標需求;二是學習需求。目標需求包括“必須”、“缺少”和“需求”?!氨仨殹笔侵笇W習者為了在目標環(huán)境中有效工作而必須學習的事情?!叭鄙佟笔侵改繕谁h(huán)境中所需學習者到達的水平與學習者自身水平間的差距?!氨仨殹焙汀叭鄙佟倍紝儆诳陀^因素;而學習者的“需求”則是主觀因素?!靶枨蟆笔侵笇W習者對自身需求的認識,也就是個人優(yōu)先考慮的事。學習需求是指學習環(huán)境的需求,側重學生“怎樣學”而不是“學什么”。它包括可得的資源、可用的資料、幫助和方法等等。除了這些外在因素外,對學習者的知識、技能、學習策略和動機等內(nèi)在因素進行需求分析也被看做是進行課程設計的有效部分。需求分析在進行ESP課程中是如此重要,那如何進行需求分析呢?
Jordan提出了一套需求分析的模式。在這個模式中,進行全面的需求分析需要十個步驟。[4]20-36
第一步:分析目的
這是基于“為什么”這個問題。例如:“為什么進行這個分析?”(這是為了決定課程大綱、內(nèi)容、材料和教與學的類型,同時也為了合理地進行教師的人員安排)
第二步:劃定學生的群體
這是基于“是誰”的問題。進行這個需求分析是為了誰?
第三步:決定方法和途徑
這是解決“什么”這個問題。什么應該被分析?是目標環(huán)境、當前環(huán)境還是缺陷?
第四步:明確局限
這也是為了解決“什么”這個問題。然而,不同于第三步,這一步焦點在學習者使用的策略、方法和學習缺陷,這些也就是學習需求。
第五步:選擇收集數(shù)據(jù)的方法
此步驟中,“如何”這個問題是核心。例如:需求測試是如何開展的?是利用測試,調查問卷,采訪,還是文件史實?這是整個需求測試中最為關鍵的。
接下來的步驟主要圍繞數(shù)據(jù)收集和評估。
第六步:收集數(shù)據(jù)
第七步:研究和分析數(shù)據(jù)結果
第八步:確定目標
第九步:執(zhí)行決定
第十步:評估過程和數(shù)據(jù)結果
調查對象的專業(yè)是商科管理,畢業(yè)于北京某高校。學院主要開設兩大類課程——專業(yè)課和公共英語課。課程基本用中文講授和測評。學院提供了大量的英文專業(yè)書籍,可以輕松借閱。除此之外,公共英語開設了聽力課,在一定程度上訓練了調查對象的聽力,但并沒有開設英語寫作和口語的課程。
關于調查對象的英語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他的雅思成績可以說明。其中聽力和閱讀成績?yōu)?分(滿分9分),而寫作和口語為6分(滿分9分)。這表明他的聽力和閱讀能力較寫作和口語要高些,總分為6.5(滿分9分)。這表明調查對象的英語水平處在及格線上,但又未能達到良好的程度。在一些情景下,雖然有不準確、不恰當和誤解發(fā)生,但總體而言,較為有能力且有效地運用英語。
調查對象即將去英國某大學攻讀金融碩士,專業(yè)為市場學,學位攻讀時間為一學年。在第一學期,他必須完成十門主課;第二學期要完成六門課。最后,一學年末期需交上一萬五千字英文的碩士畢業(yè)論文。學習模式以授課為主,小組討論為輔。課程測試主要以論文、考試和演講為主。課程須知中明確寫出了這一學年調查對象必須完成十篇論文、五個考試和四個演講。這表明學術寫作和口語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關于學習材料,幾乎都是關于市場專業(yè)或者經(jīng)濟方向的??梢悦鞔_推斷出會有很大數(shù)量的專業(yè)術語出現(xiàn)在課本和學習材料中。
本調查研究運用了采訪收集關于調查目標的背景及其學習環(huán)境需求的信息等等。采訪分兩個階段,首先是半結構化的采訪,其次是結構化的采訪。
半結構化的采訪:研究最初是半結構化采訪模式。在這種采訪模式下,調查對象不會拿到一份事先已準備好的調查問卷,交流氛圍較為輕松,所談論內(nèi)容更廣泛,不受局限。這并不意味著可以隨心所欲地談論,而必須是在相關主題的引導下展開的。主旨是獲得調查對象的背景信息以及他的目標學習環(huán)境需求。
結構化的采訪:在獲得各種背景信息后,又對調查對象采用了結構化的采訪。這是最為有效的收集定性和定量數(shù)據(jù)的方式之一(Cumaranatunge,1988)。這一步的采訪是為了得到關于研究對象的“缺少”和“需求”等信息,這對調查對象的研究會更全面、更深入。
基于以上所采用的測試方式,信息數(shù)據(jù)的收集過程也相應地需要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與調查對象非正式交談。所使用的問題基于三個主題——調查對象的語言水平、過往學習背景以及現(xiàn)在的學習環(huán)境。例如:1.說說你以前的學習經(jīng)歷和學習背景。2.你現(xiàn)在的英語水平怎樣?參加過何種語言水平測試考試嗎?結果怎么樣?3.你去英國所學的專業(yè)情況如何?要求是什么?怎么考核?在交談過程中,時常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甚至令筆者驚訝的回答。譬如,他談到在大學期間,雖然英語課程側重講授語言和語法的規(guī)則與框架,但語法仍然是他的弱項。這使筆者很好奇。調查對象從初中開始學語法,到大學畢業(yè),大概十年時間,但語法對他來說還是難點。筆者進一步追問其原因以便獲得更多信息。除此之外,調查對象的論文和英文考卷也被收集起來進行研究。這都有助于調研清楚他在寫作中存在哪些具體的問題和困難。調查對象的背景信息獲取后,就進入了下個階段。
第二階段:與調查對象討論。基于第一階段獲取的信息,本階段利用了一套詳細的問卷去探究調查對象的潛在語言需求。在這個結構性問卷中,有三類問題。第一類圍繞“目標環(huán)境需求”;第二類定位在調查對象的“現(xiàn)在情況”;最后一類是調查對象的“個人需求”。從所獲信息推測,寫作和口語是調查對象的最首要和最需求的解決點,所以在這個階段的結構性問卷中就設計了關于寫作和口語的問題。
這個需求測試的設計是以Huthinson and Waters(1987)的理論為依托。研究側重目標需求(“必須”、“缺少”和“需求”)。因此,采訪的問題是從三方面來設計的。
在結構性問卷中就設計了第一、二題。設計主旨是為了找出研究對象在目標環(huán)境中必須做的事情。而這兩個問題的設計思想來源于在半結構化采訪中得到的信息。調查對象說:“我看到課程要求中寫道,需要在一學年內(nèi)完成至少十門的主課,而且每門都要寫不少于英文七千字的論文、或者參加主觀題考試或者做presentation,這也太恐怖了。在大學就沒開過英文寫作課,我只會用背的幾個萬能句寫一些應付英語考試的八股文,就那么翻來覆去的寫。我更怕在考試中寫論文,還要上臺用英文講。”“大學四年基本在學理論知識,看到的記下來就可以。有時候會跟已經(jīng)在英國的學姐學長聊天,他們說最痛苦莫過于在上課時,英國學生總能不時地提出很多問題,而自己卻不行,要么好不容易想提問,又怕自己的問題不夠專業(yè),別人笑話。寫論文也是一樣,找不到切入點,總是寫不好論文。導師有時候會在tutorial的時間告訴我,論文不光是要陳述,而且要有邏輯性和辯證性。我聽了學姐學長說的,就更一頭霧水,更不知道自己去了那邊該怎么辦。”
結構性問卷中的第三和第四題就是針對于此。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關于學生語言技巧的長項與短項的信息,這是對研究對象現(xiàn)在情況的分析。將研究對象的現(xiàn)在語言狀況和目標環(huán)境要求的語言狀況作對比,就比較容易了解研究對象“缺少”了哪些?!拔矣X得我聽力還行吧,閱讀,雖然沒怎么讀過原版書籍,但每次英語考試閱讀還可以,就是口語不太好,最不好的就數(shù)寫作了。每次寫作和口語都不知道要寫什么和說什么。而且寫作的題目我經(jīng)常會審錯意,寫跑了但是我參加過一些培訓班,背過老師給的一些常用的套用句,所以我對作文的格式、連接詞和主題句的寫作方式還是知道的?!?/p>
結構性問卷中第五題意在找出哪些學習技巧對于研究對象是最重要的以及哪些是他最急需的?!拔移匠S泦卧~還是挺快的,大概一天用上零碎的半個到一個小時就可以記七八十個。不過我不是用看的,而是用聽的。我最喜歡的單詞書就是有故事,能將單詞串起來,有畫面感,特別容易記?!薄拔议喿x還不錯的原因可能是我比較懶,很難去把文章的每字每句都讀完,總想很快找到個線索,抓住文章脈絡,這樣就很容易回答問題了?!眴栴}六是調查研究對象自己最需要的學習技巧。“我覺得自己最想提高的就是寫作和口語。”問題七、八和九都基于調查對象的“需求”并試圖去深層次探究他想要提高的方面。不可否認的是,在設計結構性問卷的過程中,筆者優(yōu)先考慮的是調查對象的雅思成績和他的各種背景信息。按照他的觀點,聽力和閱讀不會對他造成許多困難,加之調查出的信息,他的潛在問題在于寫作和口語,并且提高寫作水平是他“需求”所在。
通過需求分析,筆者總結了以下幾點。
(1)從語言的各項技能來看,調查對象的口語和寫作是培訓的核心,其中寫作是重中之重。
(2)寫作培訓應從幾方面來實施。一是訓練調查對象的辯證能力。二是通過引導,使調查對象利用邏輯思維去謀篇寫作。三是訓練調查對象的文字分析能力,以便找準文章立意的切入點。四是學習英文寫作的基礎知識。
(3)提高練習口語的頻率,并進行場景練習。
(4)使調查對象對自己有明確的認識,熟知自己的特點,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
(5)從學習者類型來說,調查對象屬于聲畫型。
(6)培養(yǎng)調查對象的自信心。
這是設計課程的引導主線,對于課程大綱的編寫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一對一的ESP培訓中,筆者會根據(jù)調查對象進行更加細致和符合其需求的課程。課程使用教材也不會固定,會從各個渠道搜集適合調查對象的材料,或者調查對象拿來自己覺得合適的材料。
特殊目的英語(ESP)會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和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而逐漸普及,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發(fā)展方向也將會是專業(yè)用途英語教學。[5]但現(xiàn)在大學中存在徒有虛名的“商務英語”和其他類似ESP的課程,不在乎學生需求,不進行需求分析,這樣的課程很難劃分到ESP課程中,也更起不到ESP英語的有效作用。所以這就需要將需求分析著重提出來并實施推廣,以便更好地滿足大學英語的需要。
[1]Dudley-Evans.T.,St John.J.M..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Strevens.P..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In M.Tickoo(ed.)ESP:State of the Art[M].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re,1988.
[3]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Jordan.R.R..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蔡基剛.ESP與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方向[J].外語界,2004,(2):22-28.
On the Needs Analysis in ESP English Teaching
ZHANG Yu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
In ESP teaching,it is vital and indispensable to find out and analyze the needs of the target client(s).This process is called the Needs Analysis(NA).It is considered to be the‘cornerstone’of ESP.So the needs analysis is conducted before one to one ESP training.By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data through two aspects—target needs and learning needs,academic writing is my client’s‘lack’and‘want’.This finding plays a guiding and fundamental role in syllabus design,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Furthermore,this paper also tries to point out the demerit of the so-called college ESP English.
ESP;needs analysis;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319
A
1009—5128(2012)04—0082—04
2012—02—23
張淵(1984—),女,陜西渭南人,西北大學外語學院教師,文學碩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 賈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