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徽 胡 偉
遼寧鞍山市中心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 鞍山 114001
急性腦卒中患者中,經(jīng)??梢杂^察到入院時血壓升高,之后逐漸恢復至正常范圍的血壓變化特點[1]。而入院時低的收縮壓被報告與卒中發(fā)生后36h內(nèi)的病情惡化有關(guān)[2]。目前,抗高血壓治療作為腦卒中的二級預防已經(jīng)在PROGRESS研究中被確立[3],然而關(guān)于卒中發(fā)生后多久開始抗高血壓治療合適,仍是積極探討的問題。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系統(tǒng)的血壓測量探究急性腦卒中患者早期血壓變化情況,探討血壓變化的過程是否受下述因素影響:包括卒中類型、卒中嚴重程度、既往高血壓史、進展加重的腦卒中等。本試驗研究輕中度腦梗死及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病人入院后多久的血壓水平與發(fā)病后1周或3個月后的血壓水平相當,同時研究入院當日的血壓情況與3個月后疾病轉(zhuǎn)歸之間的關(guān)系。
1.1 對象 本試驗為前瞻性、觀察性研究,從鞍山市中心醫(yī)院2010-10—2011-06急診入院、發(fā)病12h內(nèi)的急性腦卒中患者中,我們連續(xù)觀察292例病人,其中腦梗死(CI)187例(64%),顱內(nèi)出血(ICH)44例(15%),TIA 61例(21%)。
1.2 方法 對入選病人均行頭部CT檢查,CI、ICH及TIA的診斷基于臨床癥狀和CT檢查結(jié)果,并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4],隨訪情況依據(jù)門診(約20%)及電話調(diào)查(約80%)。
1.3 評定標準 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應用斯堪的那維亞卒中量表(SSS)評分,分別在入院時、第2天、第4天和第7天評分。既往高血壓史依據(jù)患者本人或家屬提供病史。對于已經(jīng)在進行高血壓治療的病人,一般停用高血壓藥物12~24h觀察,之后恢復先前的治療方案。一般在卒中發(fā)病的48h內(nèi),急性高血壓通常不處理。參與本次試驗的病人在入院后至少12h內(nèi)未接受降血壓治療。血壓的測量在第1個24h內(nèi)每2h測量1次,接下來的24h每4h測量1次,3~7d每天至少測量1次血壓,3個月時約20%病人到門診測量記錄血壓。病人取仰臥位、應用血壓檢測儀或標準血壓計人工測量血壓,平均動脈壓(MAP)=舒張壓+1/3(收縮壓-舒張壓)。
關(guān)于預后的評價,腦卒中3個月后應用改良Rankin scale(mRS)量表評價[5],截止2011-10完成3個月時用mRS評價,16例(5.5%)病人失訪。
依照入院時病情嚴重程度分組,SSS≤25分作為分組的截點,<25分病人為臥床或合并其他嚴重神經(jīng)功能缺損,被歸為嚴重腦卒中組,SSS>25分為輕中度腦卒中組。進展性腦卒中被定義為卒中發(fā)生后72h內(nèi),SSS評分至少下降2個點持續(xù)至少4h。
1.4 統(tǒng)計分析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應用Spearman
相關(guān)、t檢驗等統(tǒng)計方法。
在3個診斷組中,MAP在入院后的前幾個小時內(nèi)下降,且出血性腦卒中比缺血性腦卒中MAP水平高(P<0.001)。見圖1、2、3?;厩闆r特征見表1。
圖1 187例腦梗死病人MAP隨時間變化過程
圖2 44例腦出血病人MAP變化過程
圖3 61例TIA病人MAP變化過程
表1 61例患者的基本特征
嚴重腦梗死組與輕中度腦梗死組血壓變化明顯不同(見圖4、5)。嚴重腦梗死組可觀察到血壓呈緩慢下降,而不是陡然下降。入院時輕中度腦梗死的平均收縮壓170mmHg,嚴重腦梗死162mmHg(P<0.001)。嚴重和輕中度腦梗死組入院4h后平均收縮壓160mmHg。
CI病人入院時和入院4h后的MAP(ΔBPMAP)與神經(jīng)缺損(SSS)有關(guān)(ρ=0.14,P<0.001),嚴重腦梗死組(平均ΔBPMAP 1.9mmHg)和輕中度腦梗死組(平均ΔBPMAP 8.4mmHg)有顯著區(qū)別(t-test,P<0.001)。ΔBPMAP與3個月后的預后也有關(guān)(ρ=-0.13,P<0.001)。ΔBPMAP變化明顯者3個月后有更好的預后。相似的結(jié)果也見于收縮壓情況:入院后收縮壓的平均變化(ΔBPSYS)與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有關(guān)(ρ=0.12,P=0.003),也與3個月后的結(jié)局有關(guān)(ρ=-0.14,P=0.001)。也就是說,更明顯的收縮壓下降與輕度神經(jīng)功能缺損及良好的預后有關(guān)。嚴重腦梗死平均ΔBPSYS為2.4mmHg,輕中度腦梗死平均ΔBPSYS為10.4 mmHg,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
輕中度腦梗死病人不同時間的血壓變化比較見表2。入院后24h的血壓水平已達到相當于4d或3個月后的穩(wěn)定水平,嚴重腦卒中病人前7d的血壓水平要比3個月后的血壓水平高。
腦梗死病人入院時血壓高,之后很快下降,預示著腦卒中程度較輕微、預后更好;腦出血病人正相反,更高的血壓預示著腦卒中程度越重、預后更差。見表3。
圖4 131例輕中度腦梗死病人血壓變化情況
圖5 56例嚴重腦梗死病人血壓變化情況
表2 輕中度腦梗死病人不同時間平均動脈壓
表3 入院時MAP與腦卒中嚴重程度及轉(zhuǎn)歸之間的關(guān)系
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血壓升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腦卒中后的應激反應、膀胱充盈、疼痛及機體對腦缺氧和顱內(nèi)壓升高的血管自動調(diào)節(jié)反應等,且其升高的程度與病灶大小、部位及病前是否患高血壓有關(guān)。臨床治療過程中,應注意防止血壓下降過快而造成腦低灌注,加重腦損害。
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腦卒中急性期有高血壓史病人血壓升高更多。入院后最初4h內(nèi)血壓下降與輕度腦卒中程度和良好的預后有關(guān);反之,血壓維持較高水平則與嚴重的腦卒中程度和不良預后有關(guān)。預后較好的輕中度腦卒中病人,傾向于入院時血壓較高,而入院后幾小時內(nèi)血壓及時下降的特點。根據(jù)血壓的這種變化特點可更好地評估病人的預后,進而制定科學、合理、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綜上,對于輕中度腦梗死或TIA病人,入院24h后的血壓水平與3個月后的血壓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對于這類病人,較為確鑿的高血壓診斷,在腦卒中發(fā)生1d后即可確立。因此,臨床醫(yī)生應早期、及時制定腦卒中二級預防治療方案,提高治療依從性,從而使病人獲得更大的收益。
[1] Morfis I,Schwartz RS,Poulos R,et al.Blood pressure changes in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haemorrhage[J].Stroke,1997,28:1 401-1 405.
[2] Jorgensen HS,Nakayama H,Raaschou HO,et al.Effects of blood pressure and diabetes on stroke in progression[J].Lancet,1994,344:156-159.
[3] Progress Collaborative Group.Randomised trial of a perindopril-based blood-pressure-lowering regimen among 6105individuals with previous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aemic attack[J].Lancet,2001,358:1 033-1 041.
[4] 中華醫(yī)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0.
[5] van Swieten JC,Koudstaal PJ,Visser MC,et al.Interobserver agreement for the assessment of handicap in stroke patients[J].Stroke,1988,19:60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