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新 燕慶軍
(山東省泰安市公路局,山東泰安 271000)
G104泰山大街立交橋位于104國道泰安市境內(nèi),舊橋于1988年建成,上部結(jié)構(gòu)為1孔35 m鋼筋混凝土剛架拱橋,下部為U形組合式橋臺,擴大基礎(chǔ)。橋梁全長53.122 m,橋面總寬度為27 m。經(jīng)多年運營,特別是近年來交通量迅速增長,超載超限車輛大量增加,致使該橋運營狀況日益惡化,橋梁主要承重結(jié)構(gòu)剛架拱片出現(xiàn)大量裂縫、位移,已嚴重影響到該橋的正常使用,被綜合評定為干線四類橋梁。本次施工為剛架拱橋上部結(jié)構(gòu)及對應(yīng)下部臺帽、拱座改造設(shè)計。設(shè)計荷載:公路Ⅰ級;橋面凈空:橋梁總寬度42 m,行車道36 m,外側(cè)人行道護欄2×3 m;橋面橫坡:1.5%。
由于該工程工期較緊(其開竣工日期為2007年10月12日~2007年12月31日),根據(jù)工期安排,冬季施工期間采用搭棚采暖的方法保證混凝土按規(guī)范要求達到的溫度,以確保工程進度。2007年11月15日前完成立墻及臺帽混凝土澆筑和腹孔板的預(yù)制;同時完成自左向右(曲阜方向)12架拱片滿堂支架搭設(shè)和預(yù)壓及臺背回填;2007年11月17日開始澆筑拱片混凝土及搭板混凝土;2007年12月5日前完成18架拱片及弦桿、斜撐混凝土澆筑;根據(jù)拱片施工進度安排橫系梁及橋面板施工同步進行,橫系梁于2007年12月10日完成澆筑,橋面板及橋面鋪裝于2007年12月15日完成澆筑;2007年12月20日前完成伸縮縫、護欄施工。
該橋重點和難點工程為現(xiàn)澆拱片的施工,其施工方案、方法和措施如下。
現(xiàn)澆剛架拱投影輪廓每側(cè)加寬2 m范圍為泰山大街瀝青路面,為保證支架更好地整體受力,在地基上鋪設(shè)25 cm×5 cm的木板作為支墊,在木板上搭設(shè)支架。
根據(jù)資源配置情況及施工方便,現(xiàn)澆剛架拱橋支架均采用滿堂碗扣支架。
拱片支架受力計算。
3.2.1 支架模板預(yù)壓荷載計算
1)素混凝土:W1=1.308×0.4×3.0×2.5=3.924 t·m。
2)鋼筋:W2=0.768 t·m。
3)底模板:W3=0.2 t·m。
4)邊鋼模:W4=0.3 t·m。
鋼筋混凝土自重:∑W=3.924+0.768+0.2+0.3= 5.192 t·m。
偏安全考慮,以全部重量作用于底板上計算單位面積壓力:q1=5.192/(0.4×3)=4.33 t/m2。
5)除去鋼模,作用于底板上計算單位面積壓力:q1=4.892/ (0.4×3)=4.077 t/m2。
6)施工荷載取0.25 t/m2。
7)振搗混凝土產(chǎn)生荷載取0.2 t/m2。
8)實際荷載q=4.33+0.25+0.2=4.78 t/m2。
9)(除去鋼模)實際荷載q'=4.077+0.25+0.2=4.527 t/m2。
10)預(yù)壓荷載q2=1.0×4.55=4.527 t/m2。
則底板預(yù)壓高度h2=q2/1.4=4.527/1.4=3.23 m。
3.2.2 模板、方木、支架基礎(chǔ)強度、剛度計算
模板計算簡圖見圖1。
圖1 模板計算簡圖(單位:m)
1)竹膠板強度計算(計算荷載q=4.527 t/m2):
面板抗彎截面系數(shù):方木間距按50 cm×40 cm排列。
Wxo=bh2/6=0.5×0.0122/6=1.2×10-5m3。
其中,b為板寬;h為厚度。
慣性矩:Ixo=bh3/12=0.5×0.0123/12=0.72×10-7m3。
板跨中彎矩:q=4.527×0.5=2.264 t/m。
Mmax=qL2/8=2.264×0.362/8=0.036 7 t·m。
2)抗拉應(yīng)力:
δ=Mmax/Wxo=0.036 7/(100×1.2×10-5)=30.564 MPa。
小于廠家力學(xué)性能報告中提供的66.9 MPa。
E=7.9×104MPa=7.9×106t/m2。
3)fmax=5qL4/384EI=5×2.264×0.364/(384×7.9×106× 0.72×10-7)=0.000 87 m=0.34/400<0.36/400。
滿足施工要求。
3.2.3 橫梁方木強度、撓度計算
橫梁計算簡圖見圖2。
取方木為0.06 m×0.08 m斷面。
1)橫向小方木計算(方木間距為30 cm)。
E=7.9×104MPa=7.9×106t/m2。
q=4.527×0.4=1.811 t/m。
抗彎截面系數(shù):
Wxo=bh2/6=0.06×0.082/6=6.4×10-5m3。
其中,b為板寬;h為厚度。
圖2 橫梁橫斷面(單位:m)
2)慣性矩:
Ixo=bh3/12=0.06×0.083/12=2.56×10-6m3。
3)跨中彎矩:
Mmax=qL2/8=1.811×0.242/8=0.013 t·m。
抗拉應(yīng)力:
δ=Mmax/Wxo=0.013/(100×6.4×10-5)=2.04 MPa<1.2[δ]= 1.2×14.5 MPa。
4)縱向撓度計算:
E=1.1×104MPa=1.1×106t/m2。
fmax=5qL4/384EI=5×1.811×0.244/(384×1.1×106×2.56× 10-6)=0.000 028 m=0.01/400<0.34/400。
滿足施工要求。
5)縱向小方木計算:
q=4.527×0.3=1.36 t/m。
抗彎截面系數(shù):
Wxo=bh2/6=0.06×0.082/6=6.4×10-5m3。
其中,b為板寬;h為厚度。
6)慣性矩:
Ixo=bh3/12=0.06×0.083/12=2.56×10-6m3。
7)跨中彎矩:
Mmax=qL2/8=1.36×0.362/8=0.022 t·m。
8)抗拉應(yīng)力:
δ=Mmax/Wxo=0.022/(100×6.4×10-5)=3.44 MPa<1.2[δ]= 1.2×14.5 MPa。
3.2.4 支架強度計算
1)小橫桿計算。
鋼管立柱的縱向間距為0.9 m,因此小橫桿的計算跨徑l1= 0.90 m(見圖3),忽略模板自重,橫向間距為0.6 m,橫橋向作用在小橫桿上的均布荷載為:
2)橫桿剪力為:3.077×0.9=2.77 t>[t]=1.48 t,不滿足施工要求,需增加剪力桿。
3)彎曲強度:σ=gl2/10w=3.077×0.92/(10×5.078×10-4)= 490.8 MPa>[δ]=215 MPa。
不滿足施工要求,需增加間距內(nèi)方木,在中間增加一道。
4)彎曲強度:σ=gl2/10w=3.077×0.4×0.92/(10×5.078× 10-4)=196.3 MPa<[δ]=215 MPa。
5)抗彎剛度:f=gl4/150EI=3.077×0.4×0.94/(10-10×150× 2.1×105×1.215×105)=2.11 mm<3 mm。
滿足施工要求。
6)大橫桿計算。
a.立柱縱向間距為0.6 m,橫向間距為0.45 m(見圖4),現(xiàn)按三跨連續(xù)梁進行計算:由小橫桿傳遞的集中力F=5.128×0.45= 2.31 t·m。
b.橫桿剪力為:2.31×0.6=1.386 t<[t]=1.48 t,滿足施工要求。
c.最大彎矩:Mmax=0.267FL=0.267×2.31×0.45=0.277 t·m。
d.彎曲強度:
σ=Mmax/W=0.277/(5.078×103×10-7)=546 MPa>215 MPa。
不滿足施工要求,需要用剪力桿斜加于橫桿鉸接,加強受力分散。
e.撓度:f=1.883FL2/100EI=1.883×1.385×0.452/(100× 2.1×105×1.215×105×10-10)=2.07 mm<3 mm。
滿足施工要求。
f.立柱縱向間距為0.6 m,因此大橫桿的計算跨徑l2=0.6 m,現(xiàn)按三跨連續(xù)梁進行計算:
由小橫桿傳遞的集中力F=4.615×0.6=2.769 t·m。
g.最大彎距:Mmax=0.267FL=0.267×2.769×0.9=0.665 t·m。
彎曲強度:σ=Mmax/W=0.665/(5.078×103×10-7)=1 310 MPa>215 MPa。
不滿足施工要求,需要用剪力桿斜加于橫桿鉸接,加強受力分散。
h.撓度:f=1.883FL2/100EI=1.883×2.769×0.92/(100× 2.1×105×1.215×105×10-10)=16.6 m>3 mm。
不滿足施工要求,需要用剪力桿斜加于橫桿鉸接,加強受力分散。
圖3 小橫桿計算簡圖(單位:m)
圖4 大橫桿計算簡圖(單位:m)
7)立桿計算。
a.每根鋼桿承受重W1=2.769 t。
b.由于大橫桿步距為1.2 m,長細比λ=l/i=1 200/15.78= 76,查表得φ=0.71;[N]=φ[σ]=0.71×489×215=74.6 kN= 7.46 t>W(wǎng)1。
滿足施工要求。
3.2.5 支架安設(shè)
施工放樣時,在拱片的正下方的地基上用全站儀精確放出拱軸線的位置,以便搭設(shè)的支架不會偏離軸線位置。支架安設(shè)時,從橋的中心線向橋兩側(cè)搭設(shè),架設(shè)間距拱片底橫向60 cm,縱向90 cm。支架立桿縱向用腳手架作為剪力撐,每隔5 m設(shè)一道。
1)共制作拱片竹膠底模板18套,拱片鋼制側(cè)模板6套,腹孔蓋板鋼模板6套,通過計算每延米拱片的混凝土最大方量是在拱腿、斜撐和弦桿的縱向斷面上,根據(jù)碗扣支架的承載力,可利用同一趟立桿來支撐拱腿、斜撐和弦桿模板支立和混凝土澆筑。底模擱置于支架頂托的方木或架桿上,側(cè)模采用幫包底的形式現(xiàn)場安裝,用槽鋼及鋼支撐加固。
2)拱片底模標(biāo)高的控制:在標(biāo)高計算中,考慮到架桿與地面、方木與鋼模板的沉落值以及拱圈的預(yù)拱度;在不同架桿位置上測出相應(yīng)底模的標(biāo)高,并標(biāo)注清楚;用全站儀在底模上放出拱片的軸線,并把底模固定好。
3)底模固定好后,根據(jù)從兩端向中央合龍的混凝土澆筑順序,用砂袋按與混凝土同等重量對支架和拱片底模板進行預(yù)壓,同時做好底模和支架觀察測量工作,并做好記錄,對記錄做好統(tǒng)計分析,及時調(diào)整拱片的線形和標(biāo)高滿足設(shè)計要求。預(yù)壓材料采用袋裝中粗砂。
鋼筋骨架都在制作平臺上焊接,在模內(nèi)連接、綁扎。對較長骨架采用分段焊接,然后運至安裝部位連接。
1)在配制拱片混凝土配合比時,要求混凝土終凝時間長,早期強度高。根據(jù)混凝土澆筑部位鋼筋的疏密程度,40號混凝土骨料其最大粒徑不超過26.5 mm,30號混凝土骨料其最大粒徑不超過31.5 mm。2)澆筑時采用兩輛汽車吊進行對稱澆筑,先澆拱腿和實腹段,再澆斜撐和弦桿,澆筑斜撐和拱腿時要對模板進行封頂,并進行二次振搗,以保證混凝土的密實性,同時要求在澆筑拱片時,合龍溫度控制在15℃~20℃,多片裸肋澆筑完成后再現(xiàn)澆橫系梁,其順序為先現(xiàn)澆拱腿和實腹段的橫系梁,再澆筑斜撐和弦桿的橫系梁。
混凝土初凝后即覆蓋草簾或捆綁棉氈保溫并灑水養(yǎng)護,養(yǎng)護期不少于7 d。
1)側(cè)模拆除須在混凝土強度達到2.5 MPa后方可拆除。
2)底模和支架拆除須在拱片混凝土強度達到設(shè)計混凝土強度的90%以上方可拆除。拆除時,應(yīng)按對稱、緩慢、均勻、分級的原則進行,同時遵循先拆實腹段、弦桿,后拆斜撐、拱腿的順序。
拱腿支座采用“先鉸接后固接”的方法;為了保證整體受力,弦桿及實腹段頂部4.4 cm預(yù)留,預(yù)留部分同橋面板一起現(xiàn)澆,弦桿及實腹段混凝土在達到強度以前,鑿去浮漿層。
橋面板支架的搭設(shè)、預(yù)壓及拆除基本同現(xiàn)澆拱片的施工,橋面板鋼筋根據(jù)圖紙要求進行下料,將上弦桿及實腹拱頂面鑿毛并清理干凈后,按圖紙尺寸就地綁扎成型;然后每隔1 m測出橋面板高程控制點,并根據(jù)每點高程固定好鋼筋頭,以控制橋面標(biāo)高,同時縱向每隔2 m的鋼筋頭控制點要高出橋面10 cm,并在其縱向20 cm處固定同樣的鋼筋,以支撐踏板。
橋面板混凝土由拌合站集中拌合,攪拌車水平運輸,混凝土半幅澆筑,采用振搗棒、平板振搗器、振動梁等設(shè)備進行振搗;兩根3 m尺沿縱橫向找平,以控制橋面平整度;橋面連續(xù)板養(yǎng)生采用棉氈覆蓋灑水養(yǎng)生,并保持濕潤。
鋼筋混凝土剛架拱橋是在雙曲拱橋、桁架拱橋和斜腿剛架拱橋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由主拱腿、實腹段、腹孔弦桿、斜撐和橫系梁等組成梁肋,然后在其上通過現(xiàn)澆混凝土橋面與梁肋結(jié)成整體組合結(jié)構(gòu)。該橋型具有自重輕、材料省、整體性能好、外形美觀等優(yōu)點。這種結(jié)構(gòu)一般采用預(yù)制裝配方法施工,但有時在工期緊、現(xiàn)場施工條件有利時也可采用現(xiàn)澆施工方法,可增強橋梁整體穩(wěn)定性并有效縮短施工工期,提高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通過以上對該橋施工過程的介紹,希望能對相關(guān)同類橋梁的施工有所指導(dǎo)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