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春娥
動脈血氣分析是診斷呼吸衰竭和酸堿平衡紊亂最可靠的指標和依據。因此動脈穿刺技術成為臨床工作中廣泛應用的護理操作技術。因股動脈管腔粗大,搏動感強,易于采取,臨床中常選其作為采血部位。但因股動脈位于腹股溝內,臨床中一些清醒患者,不太愿配合護士采血。而橈動脈及足背動脈均位于體表暴露部位,筆者經過比較認為利用橈動脈及足背動脈采血更為方便可行,并發(fā)癥更少。本組以股動脈為標準對照,從橈動脈、足背動脈采血標本。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1年2月至2011年8月呼吸科ICU監(jiān)護治療患者270例,男171例,女99例;年齡32~84歲,平均年齡63.6歲;呼吸衰竭患者141例,肺部感染患者78例,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1例。隨機分3組,每組90例,且均為意識清楚者。分別從股動脈、橈動脈足背動脈采集血標本。3組患者在年齡、體重、性別比方面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采血用物:無菌治療盤、一次性動脈血氣針(型號:BD Preset)、無菌紗布、膠布。
1.2.2 心理準備:患者緊張、煩躁可使誤穿靜脈的發(fā)生率增加,同時也引起PH值和PO2、PCO2的變化,影響血氣分析結果。在操作前應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取得配合。對煩躁的患者應請人協(xié)助,并囑患者在采血前安靜休息5~10 min。
1.2.3 患者體位股動脈采血要求患者平臥,躁動患者應有人協(xié)助,術側大腿外展和旋外位;橈動脈采血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或平臥,取血的上肢外展放松,以軟枕墊高腕部,囑患者穿刺側手背屈曲;足背動脈采血患者取臥位或坐位,將患者腳掌自然下壓。
1.2.4 穿刺定位及角度:股動脈穿刺時操作者可于腹股溝韌帶(髂前上棘與趾骨結節(jié)體表連線位置)中點觸及股動脈搏動[2],以搏動點最明顯處為穿刺點垂直進針。橈動脈穿刺點位于掌橫紋上方1~2 cm的動脈搏動處,進針角度20°~30°,趾跖關節(jié)最高點為基點,向外側移動0.8 cm動脈搏動處,15~20°進針取血。
1.2.5 消毒:常規(guī)消毒患者穿刺部位及操作者左手食指和中指。
1.2.6 穿刺方法:右手持采血針,左手膜動脈搏動感最強處,緩慢進針直到看見鮮血,利用動脈壓力將血自動充盈采血針管,獲取足夠血量后迅速拔針,蓋無菌紗布并壓迫穿刺部位,橈動脈和足背動脈可用膠布加壓粘貼;穿刺針頭立即扎到膠塞以隔絕空氣。
1.2.7 標本在兩手間滾動針管將血混勻,貼標簽立即送檢。
1.3 評價內容 評價采血成功率、誤穿靜脈發(fā)生率、血腫發(fā)生率、疼痛反應、按壓時間。采血成功率指一次穿刺成功率,疼痛反應只評價意識清楚的患者。疼痛反應采用數字分級法(NRS),NRS評分1~3為輕度疼痛,4~6為中度疼痛,7~10為強烈疼痛。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ˉ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股動脈與橈動脈、足背動脈采血成功率、誤穿靜脈發(fā)生率血腫發(fā)生率、強烈疼痛反應發(fā)生率的比較 見表1、2。
表1 股動脈與橈動脈采血成功率、誤穿靜脈率、血腫發(fā)生率及強烈疼痛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n=90,例(%)
表2 股動脈與足背動脈采血成功率、誤穿靜脈率、血腫發(fā)生率及強烈疼痛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n=90,例(%)
2.2 股動脈與橈動脈、足背動脈穿刺后按壓時間的比較 見表3。
3.1 股動脈和橈動脈足背動脈采血標本穿刺成功率、誤入靜脈發(fā)生率及穿刺部位血腫和強烈疼痛發(fā)生率比較有顯著差異性,說明橈動脈和足背動脈穿刺致血腫發(fā)生率明顯低于股動脈。橈動脈和足背動脈位置表淺故進針角度小、貼近骨骼而易壓迫止血,方便觀察。股動脈與股靜脈并行,穿刺時很容易刺入靜脈,且容易損傷股神經。另外此部位疏松,按壓不當易造成組織出血而不易被發(fā)現。股動脈穿刺比橈動脈足背動脈穿刺疼,股動脈穿刺強疼痛率可達70.0%,橈動脈穿刺可將強疼痛率降至14.4%,足背動脈強烈疼痛發(fā)生率12.2%。
表3 股動脈與橈動脈穿刺后按壓時間的比較n=90,min,±s
表3 股動脈與橈動脈穿刺后按壓時間的比較n=90,min,±s
組別 按壓時間股動脈組5.0±2.0橈動脈組 3.0±0.8足背動脈組2.0±0.5
3.2 從人性化角度來說,橈動脈和足背動脈采血時環(huán)境也不需要特殊遮擋,取血標本既可臥位又可坐位,而股動脈穿刺需要遮擋患者,脫去內褲,使大腿外展,充分暴露穿刺部位,部分患者難為情,不愿配合。股動脈由于位置較深,對于肥胖患者而言,穿刺針頭長度有限,是導致穿刺失敗的關鍵原因。
3.3 經橈動脈足背動脈采血縮短了采血準備時間,提高了護士工作效率.經橈動脈采血只需要露出前臂,足背動脈采血只需露出足部,不需要特殊體位,也不需要脫衣褲,極為方便也節(jié)約了大量時間。而股動脈采血需要暴露腹股溝,需要脫褲子,固定體位,整個準備時間長。橈動脈和足背動脈較表淺,容易觸摸到搏動點,股動脈所處位置相對較深,定位搏動時間相對較難,操作時間相對延長。
3.4 股動脈位置相對較深,管徑較粗,血流量大,需要按壓較長時間才能止血,如果壓迫不當就會引起穿刺部位血腫或皮下瘀血。由于橈動脈和足背動脈位置表淺,管徑細,易于壓迫,只需對穿刺局部加壓包扎而無需人工壓迫止血,縮短了壓迫時間,提高了這點對于沒有家屬陪伴、護士獨立值晚夜班的ICU病房極為有利,為治療爭取了時間,并減少了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3.5 對于凝血功能障礙、有出血傾向需要嚴密觀察穿刺點的患者,由于橈動脈和足背動脈位置表淺,無需過多暴露患者,隨時可以觀察穿刺部位的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搶救效率。
3.6 橈動脈附近無重要的血管和神經,迷走神經分布少,不易發(fā)生血管和神經損傷[1]。足背動脈周圍無較大的經脈和神經毗鄰,幾乎沒有穿刺損傷靜脈或神經的并發(fā)癥及引起皮下血腫的可能。
綜上所述,從橈動脈和足背動脈采取血氣標本,能減少血腫發(fā)生率、疼痛反應小、準備和按壓時間短,患者容易接受等優(yōu)點,值得推廣。
1 黃容,丁麗萍.經橈動脈或股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效果比較.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