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雁,楊 揚,李 娜,董 震,鐘 輗
退役是退出職業(yè)舞臺的過程。除了需經歷一定的心理調適外,運動員退役與一般退休不同的是還需完成職業(yè)的過渡與轉換,重新進入職場。而競技體育一般要求運動員在青少年時期全身心投入運動訓練與比賽,從開始訓練到獲得成績一般至少要經歷10年的專業(yè)活動,這一時期又恰是最重要的社會化期間。因而,運動員退役的特殊性以及運動員在終止體育生涯后難以適應、立足社會,成為政府及相關部門不得不面對的社會問題。我國目前采用退役運動員職業(yè)轉換過渡期制度,即在運動員停訓后給予一年左右的過渡期,在此期間采取職業(yè)輔導、就業(yè)指導等形式幫助運動員順利完成職業(yè)過渡與轉換[4]。該制度的實施雖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因退役保障政策尚未在我國立法,政府及相關部門一直在尋求更好的解決辦法,以應對每年約4 000名運動員退役的現實狀況。為相關部門進一步優(yōu)化完善運動員退役政策,更好地應對與解決運動員退役后職業(yè)過渡與轉換問題,有關部門擬引進國際奧委會ACP項目。為此,本研究期望通過調查深入了解我國現役優(yōu)秀運動員退役所面對的困難及需求,為實現上述目標提供信息。
對高水平運動員退役問題的專門研究是近十幾年才開始的。研究者認為,運動員退役后一般會經歷一個過渡期,部分運動員會因價值感喪失,否認退役現實,不適應退役后生活。然而,運動員退役具有年輕化、再就業(yè)等特殊性。“社會死亡理論模式”[20]雖能解釋運動員退役后的心理反應,卻無法解釋運動員完成職業(yè)過渡的事實。20世紀90年代,有關運動員退役的研究就開始把注意力從退役事件轉向了運動職業(yè)過渡。與過去的退役理論不同的是,運動職業(yè)過渡理論把退役視為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單一的事件[3]。
在所見有關運動員退役過程的研究中,研究者較為關注退役原因、退役意識、退役障礙與應對等因素。近來,也有一些研究試圖從退役人口學的角度分析與退役相關的影響因素。對于運動員退役的原因研究者們持有不同的觀點,其中,頗具代表性的觀點是退役的原因主要是年齡、成績停滯、傷病和新的機遇[26]。還有的研究則試圖通過對退役原因分類,如自愿的和非自愿的、計劃的和非計劃的、運動的和非運動的進行分析。雖然目前還沒有發(fā)現對“退役意識”較為一致的概念界定,但“運動員認同”通常被作為退役意識的觀察指標。運動員認同,是指個體認知自己的社會角色為一名運動員。運動員認同性是長期的運動參與形成對自我的定義。一般來說,強烈的運動員社會角色的認同感,會對運動員退役后的角色轉換、社會適應等造成阻礙,增加情緒和社會關系調節(jié)的時間。由于運動員認同在意識到公眾榮譽被社會認同時才能強化。因此,優(yōu)秀運動員可能具有很高的運動員認同。此外,也有研究者認為,退役準備的認知是運動員退役意識的另一個主要方面,它反映運動員退役的計劃性。退役前的準備會有益于退役后的生活過渡[8,9,10,16,17,22,24,27]。對于退役阻礙,一般認為,運動員長期在較為封閉的環(huán)境下訓練、生活,社會化不完全是退役后職業(yè)轉換困難、社會生存發(fā)展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此外,學術界和媒體有這樣一種共識,我國運動員的顯著弱勢是受教育程度、文化水平低,這是運動員退役后再就業(yè)的主要障礙之一。在運動員退役人口學研究方面,研究者發(fā)現,年齡、性別對運動員退役意識、退役應對產生影響。隨著年齡增長,運動員角色認知下降,退役準備認知增強。女性運動員在退役應對時較多采取回避的對應方式等[2,12]。在退役應對方面,不少研究都提出相關機構和一些重要的個人,如父母、兄弟姐妹、配偶、教練、朋友等,在運動員退役過程中提供支持[1,6,16,28,29]。至于退役后角色與職業(yè)轉換的準備,目前所見研究均顯示,運動員現實的準備狀況與他們認為應該達到的準備程度有一定距離。因此,研究者認為,在運動員運動生涯期間,對運動員進行適當的未來職業(yè)與社會角色的選擇、計劃、教育工作,并在退役過程及其后的人生發(fā)展中給予職業(yè)性質的咨詢與幫助,對于運動員最終作為一個社會普通個體獲得人生與職業(yè)的發(fā)展,有效利用運動員從事高水平競技運動生涯對其各個方面的積極影響,克服和彌補不利影響,是十分必要的[30]。
基于上述運動員退役的研究成果及運動員退役過程的研究理論框架可以認為,運動員退役是一個過程,具有階段性;運動員退役有著年輕化和再就業(yè)的特殊性;運動員退役應對受客觀存在的退役阻礙及運動員自身退役意識的影響,而運動員的退役意識可能很大程度與運動員身份認同與退役準備意識相關。另外,不同年齡、性別、教育背景、運動經歷的運動員在面對退役問題上可能面臨不同的困難。目前,我國運動員退役相關研究大都集中在管理層面上的政策研究。研究者認為,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退役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運動員社會化程度不足,文化教育缺失,貨幣化政策、繼續(xù)教育對運動員退役有幫助[11]。有關運動員退役的過程、年齡和原因等問題以及運動員退役心理調適的研究,所見報道不多。因此,本研究將對我國現役優(yōu)秀運動員的退役致因、退役意識(包含運動員身份認同、退役態(tài)度、退役準備三方面)、退役阻礙以及年齡、性別、運動經歷、教育背景等因素對運動員退役影響進行調查分析。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調查對象為2010年第16屆廣州亞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參賽運動員,涉及35個大項,總計541人。
接受調查的男、女運動員比例適當,年齡大都在20~30歲之間,訓練年限超過10年,運動成績好、學歷高。以他們目前的年齡、訓練年限和已獲得的運動成績,他們中很大一部分人可能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和2013年全運會期間面臨退役問題。因而,調研結果在反映我國現役優(yōu)秀運動員的退役致因、意識、阻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說服力(表1、圖1)。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Lausanne,Switzerland;3.Tianjin Municipal Bureau of Sports,Tianjin 300051,China;4.Beijing Municipal Bureau of Sports,Beijing 100075,China.
表1 本研究研究對象項目分布與人數一覽表
圖1 本研究研究對象基本情況示意圖
2.2 研究方法
2.2.1 問卷調查
問卷以國際奧委會運動員職業(yè)生涯項目調查問卷表為基礎,結合中國運動員實際情況進行了細微調整。問卷由事實信息和問題兩部分組成。事實信息部分包括運動員年齡、性別、運動項目、運動經歷和受教育情況。問題部分主要包括退役致因、運動員的退役意識、退役阻礙,3個方面12個題目。
退役致因的調查通過問題“哪種情形下你會選擇結束運動生涯”,反映運動員退役的主要誘因。退役意識,包含運動員身份認同、退役態(tài)度、退役準備3個維度,相關問題9個,如“體育生涯對你退役后的發(fā)展有幫助嗎”及“退役后職業(yè)選擇最看重的因素”,反映運動員身份認同;“假設即將退役,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你的選擇是什么”反映運動員對退役的評價和行為傾向。退役準備相關問題,主要反映運動員對退役準備應對的現狀與需求,典型問題有“是否了解退役相關政策”、“期望獲得的退役支持”及退役后的職業(yè)選擇意向等;退役阻礙主要關注運動員退役后職業(yè)過渡與轉換在學習、再就業(yè)方面的困難。所有問題均為單選題。
2.2.2 調查過程
問卷共發(fā)放560份,回收541份,回收率96.6%,其中,490份問卷在現場完成發(fā)放與回收,其他70份問卷運動員帶回駐地填寫,次日回收。問卷有效率100%。采用頻數、交互表、皮爾森卡方檢驗,對所獲數據結合接受調查運動員的年齡、性別、訓練年限、運動成績、教育背景等進行描述性分析。
3.1 運動員退役原因的結果分析
運動員選擇退役的原因依次為運動水平下降不能再繼續(xù)、受到外部原因影響、對未來有明確的其他規(guī)劃、需要承擔家庭義務。從退役原因排序上看,多數運動員退役選擇為被動選擇。這與前人在退役原因方面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表2)。
表2 本研究運動員退役原因分析一覽表
在探究運動員退役原因的形成因素時發(fā)現,年齡可能是運動員退役原因形成的內在的重要因素。這主要是由于運動員這一職業(yè),要求在一定的年齡達到一定的運動水平,如無法達到,便面臨淘汰。運動員退役年輕化的特性也表明運動員職業(yè)本身受到年齡的限制。從具體的退役原因分析,運動水平下降、缺乏競爭力可能與年齡、傷病、競賽規(guī)則修改等有關。但運動水平下降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伴隨年齡增長而身體能力下降,身體無法承受高強度訓練,致使無法進一步提升競技能力有關。而對于因需要承擔家庭義務或是有新的生活計劃的退役選擇,也極有可能是因年齡增長所帶來的心理變化以及不同年齡被賦予了不同的社會角色所致。作為退役原因形成的主要因素,年齡也可解釋為什么運動員退役存在較多的被動色彩。
3.2 運動員退役意識的結果分析
有關研究將運動員退役意識定義為運動員在結束運動職業(yè)過程中,對自己社會角色轉換的認知[14]。運動員身份認同與退役準備認知被視為引起運動員退役意識的基本要素,對運動員退役過程起著重要影響作用[18]。
在本研究有關運動員身份認同程度的調查中發(fā)現,多數運動員將體育視為生活的一部分,76.7%的運動員認為體育是他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18.7%的運動員甚至視體育為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此外,他們中的多數人都認為,運動經歷對他們日后的工作、生活有幫助或產生影響,高達97.6%的運動員認為運動經歷對未來退役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幫助(表3)。他們對自身運動員身份的認同主要來自于他們多年訓練、競賽生活的經歷。
表3 本研究運動員身份認同程度分析一覽表
多年運動經歷形成的體育認知和較高的運動員身份認同對運動員的退役態(tài)度以及運動員退役后職業(yè)選擇方面也產生也較大影響,51.4%的運動員表示對退役后生活充滿期待,另有29.6%的運動員表示,雖然會面臨一定的困難但有信心接受挑戰(zhàn),另外,103名運動員(占調查總人數19%)表示會對退役后的生活感到迷茫。
在選擇未來職業(yè)時,考慮從事與體育相關職業(yè)的運動員占45.8%,選擇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職業(yè)的運動員為40.5%,而將薪水、環(huán)境等作為選擇職業(yè)的重要因素的運動員不多(表4)。
表4 本研究運動員退役后職業(yè)選擇的主要考慮因素分析一覽表
在經歷多年訓練、競賽生活后,仍有接近一半的運動員在退役后會選擇與體育相關的工作為職業(yè),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這些優(yōu)秀運動員的運動員角色認同程度較高。
盡管上述調查結果顯示,這些優(yōu)秀運動員對待退役態(tài)度積極,也有非常清晰的退役選擇意向,但運動員退役準備方面的調查結果則顯示,運動員的退役準備與他們較高的退役準備意識并不一致。主要表現在不了解退役相關政策、缺乏相關培訓,在現階段進行退役準備意愿高,但缺乏相關的退役與職業(yè)過渡與轉換的培訓參與。
表5顯示,運動員對退役安置政策了解非常清楚的僅有24人,占調查總人數的4.4%;完全不了解退役安置政策的運動員有220人,占調查總人數的40.7%。85%的運動員從未參加過相關培訓。但有興趣參加和會考慮參加相關職業(yè)培訓的運動員分別占調查總人數的63.9%和33.3%;完全沒興趣參加培訓的運動員僅有15人,占調查總人數的2.8%。
表5 本研究運動員退役準備情況分析一覽表
另外,運動員退役準備還表現在大多數運動員對退役后的選擇非常明確(表6),在退役后43.3%的運動員選擇就業(yè),32%的運動員打算繼續(xù)學習深造,還有18.1%的運動員選擇自主創(chuàng)業(yè)。
此外,運動員也很清楚自身的退役支持需求,并期望政府及有關部門能夠提供相關支持與幫助(表7)。退役后,他們期望獲得繼續(xù)學習的機會、就業(yè)機會和一定的經濟資助,以幫助他們順利完成退役后的職業(yè)轉換與過渡。
表6 本研究運動員退役后選擇意向分析一覽表
表7 本研究運動員退役支持需求分析一覽表
3.3 運動員退役阻礙分析
調查結果表明,運動員退役后的選擇一是再就業(yè),二是學習。51.2%的運動員認為,再就業(yè)所面臨的主要困難在于自身能力不夠,20.7%的人覺得沒有合適的崗位,19.8%的人考慮不適應復雜的人際關系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業(yè)難度(表8)。
表8 本研究運動員再就業(yè)阻礙因素分析一覽表
求學方面,79.7%的運動員認為,文化基礎課差對他們的學習造成很大困難,申請程序復雜、比賽名次和運動成績不好、經濟條件難以支持也不同程度地阻礙了他們在退役后選擇學習(表9)。
表9 本研究運動員學習阻礙因素分析一覽表
調查結果表明,文化課基礎差和能力不夠是運動員退役后擇業(yè)阻礙的主要原因,這也可能是部分運動員感到沒有適合他們的崗位的原因。然而,結合本次受調查運動員的學歷與教育背景情況看,知識、能力與學歷不符才是他們退役后職業(yè)轉換的最重要阻礙。
3.4 運動員退役的人口學分析
3.4.1 年齡、性別在退役原因、阻礙及意識上的差異
運動水平下降是3個年齡組運動員選擇退役的首要原因。但年齡20歲以下的運動員,在未來有明確的其他規(guī)劃時選擇退役的比例較其他年齡組高。此外,他們認為,“文化課基礎差是未來求學最大困難”的比例也較其他年齡組高。而年齡在20~30歲及30歲以上的運動員,在退役后則更希望獲得就業(yè)機會和資金支持,他們認為,求學的另一個困難是經濟條件不支持,特別是30歲以上組的運動員。上述差異可能反映了20歲以下的運動員對于退役后的職業(yè)轉換憂慮較年齡大的運動員重,但相對于20~30歲及30歲以上的運動員,他們重塑自我的潛力大,因而,在有新機遇時主動選擇退役的比例高。而年齡大的運動員相對于年輕運動員,承擔更多的家庭義務和責任。
盡管運動水平、競爭力下降是運動員選擇退役的首要原因,但女運動員在有新的生活規(guī)劃時選擇退役的比例要高于男運動員,而男運動員在需要承擔家庭義務時選擇退役的比例則高于女運動員。另外,女運動員在退役后比男運動員更期望得到穩(wěn)定工作機會,男運動員比女運動員更愿意獲得資金支持自主創(chuàng)業(yè)。
表10 本研究運動員年齡與退役原因一覽表
表11 本研究運動員年齡與退役原因的卡方檢驗一覽表
表12 本研究運動員年齡與學習阻礙一覽表
表13 本研究運動員年齡與學習阻礙的卡方檢驗一覽表
表14 本研究運動員年齡與退役后希望得到的幫助一覽表
表15 本研究運動員年齡與退役幫助期望的卡方檢驗一覽表
表16 本研究運動員性別與退役原因一覽表
表17 本研究運動員性別與退役原因的卡方檢驗一覽表
表18 本研究性別與退役后希望得到的幫助一覽表
表19 本研究運動員性別與退役幫助期望的卡方檢驗一覽表
上述差異的形成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如男女不同的社會角色分工、求職過程中存在的顯性和隱性的性別歧視、女性運動員在生活焦慮方面的心理狀態(tài)較差等[24]。據調查,女運動員退役后從事教練員工作的機率小于男運動員。以最近的兩次大型綜合運動會為例,2011年廣州亞運會我國教練員共257人,女性教練員僅39人,占教練員群體的15.17%;而2008年北京奧運會我國女教練員的比例更低,在246名教練員中,女性教練員33人,占這一群體的13.41%。其他研究還顯示,婚戀問題與對今后出路問題的考慮也是導致女性運動員退役的重要原因[7,19]。
3.4.2 教育程度在退役意識上的差異
退役意識在教育程度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雖然優(yōu)秀運動員的運動員身份認同程度普遍較高,但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運動員在運動經歷對退役后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的影響的認識方面更為客觀。大學本科及以上教育程度的運動員認識到退役后還要重新開始的比例比教育程度低的運動員高15%,學歷低的運動員認為,運動技能和體育精神對未來事業(yè)發(fā)展有幫助的要多于學歷高的運動員17.9%,他們更相信運動技能和體育精神對未來事業(yè)發(fā)展有幫助,但是在退役態(tài)度上,他們有信心接受新挑戰(zhàn)的比例卻低于教育程度達到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學歷的運動員14.1%,并且,對未來生活感到迷茫的比例也高于教育水平高的運動員近10%。
在退役準備方面,46.1%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運動員在退役后會選擇再就業(yè)。這一比例高出高中及以下學歷的運動員17.5%。這一差異反映出已獲得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運動員相對于學歷低的運動員有更強的退役準備意識,并在現役階段完成了一定的學歷教育,為退役后的職業(yè)轉換做了積極的準備。
3.4.3 運動水平、開始訓練的年齡在退役意識、阻礙上的差異
不同運動水平的運動員在退役意識方面表現出的差異在退役支持需求上,62.0%奧運或世界水平的運動員在退役后更期望獲得學習機會,亞洲水平的運動員則更愿意獲得就業(yè)機會和資金支持。在職業(yè)選擇方面,前者更傾向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后者選擇高薪工作的比例要高于前者。
在退役阻礙的認識上,亞洲水平的運動員認為,比賽名次和運動成績不夠好致使無法獲得求學機會是未來求學面臨的阻礙,而53.7%的奧運或世界水平的運動員則認為能力不夠是未來就業(yè)的一個主要困難;26.6%運動成績處于亞洲水平的運動員認為,沒有合適運動員的崗位是未來就業(yè)的一個主要困難,運動成績達到奧運或世界水平的運動員持同樣觀點的只有12.6%。
表20 本研究教育程度與運動員認同一覽表
表21 本研究教育程度與運動員認同的卡方檢驗一覽表
表22 本研究教育程度與運動員退役態(tài)度一覽表
表23 本研究教育程度與運動員退役態(tài)度的卡方檢驗一覽表
表24 本研究教育程度與運動員退役后選擇一覽表
表25 本研究教育程度與運動員退役后選擇的卡方檢驗一覽表
表26 本研究運動水平與運動員退役后希望得到的幫助一覽表
表27 本研究運動水平與運動員退役幫助期望的卡方檢驗一覽表
表28 本研究運動水平與學習阻礙一覽表
表29 本研究運動水平與學習阻礙的卡方檢驗一覽表
表30 本研究運動水平與運動員職業(yè)選擇一覽表
表31 本研究運動水平與運動員職業(yè)選擇的卡方檢驗一覽表
這些差異,一方面說明了最好運動成績處于奧運或世界水平的運動員比亞洲水平的運動員在自我發(fā)展、實現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成績好的運動員獲得優(yōu)質的求學、就業(yè)機會相對多,因此,也相對注重未來的求學與就業(yè)與他們的自我實現與發(fā)展是否一致。而運動成績稍差的運動員,首先期望獲得求學和就業(yè)機會的客觀現實。
開始訓練年齡在退役準備意識、阻礙方面表現出的差異主要表現在:33%15歲以上開始訓練的運動員認為未來就業(yè)困難是沒有合適運動員的崗位,他們中40%的人期望退役后能獲得就業(yè)機會,并傾向于選擇與體育相關的職業(yè);11~15歲開始訓練的運動員對于上述3個問題的認識和選擇趨近于15歲以上開始訓練的運動員;10歲以下開始訓練的運動員,僅有13.5%的人將就業(yè)困難歸咎于沒有合適的崗位,他們中61.1%的人期望在退役后獲得學習機會,對于未來職業(yè)選擇,他們更多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
表32 本研究運動員開始訓練年齡與就業(yè)阻礙一覽表
表33 本研究運動員開始訓練年齡與就業(yè)阻礙的卡方檢驗一覽表
表34 本研究運動員開始訓練年齡與退役后希望得到的幫助一覽表
表35 本研究運動員開始訓練年齡與退役幫助期望的卡方檢驗一覽表
表36 本研究運動員開始訓練年齡與職業(yè)選擇一覽表
表37 本研究運動員開始訓練年齡與職業(yè)選擇的卡方檢驗一覽表
開始訓練年齡的早晚在退役方面表現出的差異也許和早期專業(yè)化訓練所致的職業(yè)倦怠有關。有研究表明,運動員的退役意向受到情感耗竭、訓練年限、成就感、年齡和職業(yè)倦怠的影響[25]。開始訓練早的運動員,大都來自對年齡有一定要求的運動項目,如體操、跳水等。這類項目開始訓練的年齡一般在5歲左右,有些甚至小于5歲。較早開始專項化訓練所累積的職業(yè)倦怠,可能比射擊、棋類等開始訓練年齡晚的運動項目的運動員要嚴重。而且,一般這些項目運動員的退役相對早,退役時的年齡也相對小,可塑性強,這也可能是他們?yōu)槭裁丛谕艘酆笙MM一步學習,傾向于選擇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的原因。而開始訓練年齡在15歲以上的運動員,極有可能在決定從事專項運動時已經將體育作為其未來的職業(yè),因而退役后更多選擇與體育相關的工作。對此,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查和研究。
從研究結果看,運動員的退役致因很多,但年齡可能是這些致因形成的重要因素。運動員退役的年輕化特性,以及多數運動員決定退出競技運動并非主動選擇的現實狀況也都證明了這一點。由于年齡增長不可抵抗,運動員退役也不由個人主觀意愿控制,且無法準確預計退役時間和控制退役過程。運動員極有可能在退役準備不足的情況下被迫進入退役后角色轉換和適應期。因此,一方面,建議運動員將競技運動、退役及自身的人生發(fā)展結合起來作長期明確的計劃安排,提前制定退役計劃;另一方面,相關部門若能在運動員在役期間展開人生發(fā)展教育、未來職業(yè)設計與咨詢,并有效地動員運動員利用他們自身掌握的資源,產生對目前狀況的主觀控制感與自我效能感,可能會對他們較快適應退役后生活有所幫助[23,21]。
從運動員退役意識的調查中可以看出,優(yōu)秀運動員的運動員認同很高,這與他們多年運動經歷形成的對體育的認知有關。有研究認為,強烈的運動員認同可能不利于運動員退役后的職業(yè)轉換[9],但也有研究認為,盡可能地與過去保持聯系[13],可以促進退役后的適應。從本研究調查結果看,高運動員認同對運動員退役有積極作用。這主要體現在運動員普遍認為,運動經歷是他們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他們當前和未來的生活具有積極影響。這可能與多年高強度訓練、高水平競爭對運動員個性心理品質的塑造有關。失敗與成功的人生歷練使得他們有信心接受退役后自我重塑的挑戰(zhàn)。不過,本研究調查對象為我國優(yōu)秀現役運動員,因而,高運動員認同對運動員退役有積極效應的結果可能只反映了該群體的情況。
從運動員退役準備的調查結果看,運動員的退役支持需求主要集中在再就業(yè)、求學兩個方面。但近一半的運動員在退役后仍選擇從事與體育相關的工作,這顯現出優(yōu)秀運動員的運動員角色認同高;另外,可能表明我國運動員早年基礎教育的缺失,降低了運動員退役后轉換到其他專業(yè)領域的可能性,運動員自身對此也缺乏信心。另一方面,如多數運動員的再就業(yè)目標仍指向本領域,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顯而易見。
本調查數據還顯示,運動員的強烈退役準備意識與可得的現役運動員退役職業(yè)發(fā)展培訓之間存在巨大的反差。愿意參加職業(yè)培訓的運動員高達調查總人數的97.2%,并有意愿在在役時接受職業(yè)培訓和退役準備。但現實狀況是,多數運動員(85.5%)從未參加過任何職業(yè)過渡發(fā)展培訓,對退役安置政策很清楚的運動員也寥寥無幾。這說明有關部門對現役運動員在退役安置政策的宣傳、推廣和實施方面力度不夠,同時,也缺乏在現役運動員階段的職業(yè)轉換培訓計劃和職業(yè)規(guī)劃。更為深層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我們對運動員退役問題認識不深,不清楚如何處理運動成績不斷提高與退役準備之間的關系。如前文提及,運動員退役是一個過程,而不是退役后的一個事件,若能根據整個運動生涯劃分階段,在運動員在役期間通過各種渠道,如網絡、學習材料、運動隊管理者、教練員等為運動員提供相關信息,開展各類培訓,將會更好地幫助現役運動員進行退役準備。應該說,在運動員現役階段開展退役準備,對運動員退役有積極意義。然而,在現役階段開展運動員退役準備,時間段的選擇、如何平衡、把握好訓練競賽與退役準備的關系,亦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在退役阻礙方面,先前的研究已顯示出我國運動員技能單一,文化低的問題。本研究中,多數運動員憂慮自身知識、能力不足是再就業(yè)、學習的主要困難與他們中85%的人已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事實,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反映了目前我國運動員培養(yǎng)體制下運動員教育缺失的問題。盡管國家有關部門近年來越發(fā)重視運動員退役就業(yè)安置的問題,并為運動員的繼續(xù)教育和再就業(yè)提供了大量的機會,但大多數情況下學習仍需服從競技的需求,加之運動員早期基礎教育的缺失,使得不少運動員的學歷教育流于形式,所獲知識、能力與學歷不符。因此,未來運動員教育,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都應貼合運動員的實際需求,多開展職業(yè)培訓、技能培訓,注重知識-能力的轉化,真正幫助運動員掌握與學歷相匹配的知識與能力,順利完成退役后的職業(yè)轉換。
研究以國際奧委會ACP項目調查問卷為基礎,對我國541名現役優(yōu)秀運動員的退役致因、退役意識、退役阻礙3個方面進行了調查。
1.我國現役優(yōu)秀運動員的退役致因依次為運動水平下降、傷病、新生活計劃、家庭義務,年齡可能是上述致因形成的重要因素。
2.我國現役優(yōu)秀運動員的退役意識表現出:運動員角色認同程度高,退役準備意識強,對應對退役后的挑戰(zhàn)態(tài)度積極。
3.在退役阻礙方面,運動員實際知識、能力水平與學歷不符是退役后職業(yè)轉換的主要困難。
4.不同年齡、性別、教育水平和運動經歷的運動員在退役原因、意識、阻礙方面表現出差異。
必須說明的是,本研究在問卷調查內容、測量方面主要基于國際奧委會ACP調查問卷,由于ACP項目的調查問卷并非嚴謹、嚴密的心理測量量表,因此,數據信息的整理、分析受到一定限制。作為描述性研究,本研究反映了我國優(yōu)秀現役運動員退役致因、退役意識、退役阻礙的基本狀況。不同年齡、性別、運動經歷以及運動員所處的不同訓練階段,在運動員退役原因、意識及阻礙方面表現出一定的差異。研究結果對ACP項目的引入,“職業(yè)規(guī)劃從運動生涯開始”理念的推進有一定推進作用,但研究結論還不能很好地從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解釋運動員退役的心理過程及與退役相關的諸多影響因素,今后還需對相關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索。
[1]陳林祥.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退役安置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體育科學,2004,24(5):8-11.
[2]杜梅.中國香港精英運動員退役的調整質量及對策[J].體育學刊,2008,15(9):45-48.
[3]符明秋,張錫萍.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的退役及其角色轉換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1):141-144.
[4]國家體育總局人事司運動員管理處.中國運動員保障工作開展情況[R].2011.
[5]胡桂英,許百華.優(yōu)秀運動員壓力、職業(yè)倦怠和退役意向的關系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9):1240-1242.
[6]黃志劍,女以剛彥.高水平運動員的退役準備與適應:一項定量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8,23(5):393-395.
[7]劉仁海.我國專業(yè)運動員退役安置現狀及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1):120-122.
[8]劉威娜,季瀏,劉學濤.國外運動員退役的綜述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8,44(1):7-11.
[9]王進.我國運動員退役意識與心理狀態(tài)的定量分析[J].心理學報,2008,40(4):496-506.
[10]王進.從過程理論觀點探索我國運動員的退役-I-社會支持與退役教育的構想[J].體育科學,2006,26(7):47-54.
[11]王進.從過程理論觀點探索我國運動員的退役-II-社會支持與退役教育的構想[J].體育科學,2006,26(8):17-24.
[12]姚輝州.優(yōu)秀運動員社會化研究的意義和內容構想[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29(5):17.
[13]ALFERMAN N D,STAMBULOVA N,ZEMAITYTE A.Reactions to Sport Career Terminations Conational Comparison of German,Lithuanian,and Russian Athletes[J].J Sport Exe Psychol,2004,(1):61-75.
[14]ALFERMAN N D.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port career termination.In D.lavallee,&P,Wylleman(Eds.),Career transition in sport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M].Morgantown,WV: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0:45-58.
[15]BAILLIE P H F,DANISH S J.Understanding the career transition of athletes[J].Sport Psychol,1992,(6):77-98.
[16]BAILLIE P H F.Understanding retirement from sports:Therapeutic ideas for helping athletes in transition[J].Counseling Psychol,1993,21(3):399-410.
[17]GROVE J R,LAVALLEED,GORDON S.Coping with Retirement from Sport:The Influence of Athletic Identity[J].J Applied Sport Psychol,1997,(9):191-203.
[18]HASTINGS D W,KURTH S B,MEYER J.Competitive swimming carriers through the life course[J].Soc Sport J,1989,(6):278-284.
[19]IOC Elite Athlete Career Programme[EB/OL].http://www.olympic.org.
[20]KUBLER R E.On Death and Dying[M].New York:Macmillan,1969.
[21]MCPHERSON B D.Retirement from professional sport:The process and problems of occup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J].Sociological Symposium,1980,30:126-143.
[22]MLLER T W,OGLVIE B,ADAMS.J Sports Psychology:Issues for the consulting[J].Consulting Psychol,2000,52(4):269-276.
[23]OGILVIE B,TAYLOR J.Career Termination Issues among Elite Athletes[M].In R.N.Singer,M.Murphy,&L.K,1993.
[24]PEARSON R E,PETITPAS A.Transition of athletes:Development and preventive perspectives[J].J Counseling Develop,1990,(69):7-10.
[25]ROSENBERG E.Athletic retirement as social death:Concepts and perspectives.In N.Theberge &P.Donnelly(Des.),Sport and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M].Fort Worth,TX:Texas Christian University Press,1982.
[26]TAYLOR J,OGILVIE B C.Career Transition among Elite Athletes:is there life after sports?In J.M.Williams(Ed.),Applied Sport Psychology,Personal Growth to Peak Performance.Mountain view[M].CA:Mayfield,1998:429-444.
[27]TORREGROSA B V,BOIXADOS M,Cruz A.Elite athletes’image of retirement:The way to relocation in sport[J].Psychol Sport Exe,2004,5(1):35-43.
[28]UNGERLEIDER S.Olympic athletes'transition from sport to workplace[J].Perceptual Motor Skills,1997,84(3):1287-1295.
[29]WEBB W M,NASCO S A,Riley S,HEADRICK B.Athlete identity and reactions to retirement from sport[J].J Sport Behavior,1998,21(3):338-363.
[30]WERTHNER P,ORLICK T.Retirement experiences of successful Olympic athletes[J].Int J Sport Psychol,1986,17:337-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