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恒宇
摘要: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文化交流已成為了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藝術院校英語教學最終的目標是能為中西職業(yè)技術交流培養(yǎng)更多有用人才。因此藝術院校英語教學的雙向文化交流有更重要的意義。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而且還要教給他們不同的語言背景和文化,從交流的雙向性出發(fā),使他們了解不同的文化差異,克服交流障礙,從而培養(yǎng)起較強的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藝術院校英語教學文化交流文化差異
1、語言與文化
文化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文化的創(chuàng)造離不開語言,語言的發(fā)展又伴隨著文化的發(fā)展而變化,二者相輔相成,水乳交融。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藝術院校英語教師已逐漸認識到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這種緊密的聯(lián)系,高職高專英語教材中也提供了更多相關的西方國家的歷史,社會文化習俗的介紹,這說明我們藝術院校外語教學已經(jīng)從單純的語言技能的導入發(fā)展到語言文化的同時輸入,對于英語學習正在起著積極的作用。
2、藝術院校英語教學中雙向文化交流的意義
2.1 實現(xiàn)藝術院校英語教學目標的需要
藝術院校英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實現(xiàn)交際功能。通過英語教學,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和掌握英語語言基本功,而且可以促進對藝術專業(yè)的學習,擴大認知領域,同時了解本民族文化,開闊視野,避免交際錯誤,培養(yǎng)跨文化素養(yǎng),提高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yǎng)。
2.2 全球化趨勢的需要
在政治經(jīng)濟全球化、通信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對話日益加強,各國之間有著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強各民族文化的對話與交流,促進合作,尊重彼此的價值觀,需要在語言教學的同時加強雙向文化交流。
2.3 培養(yǎng)有本土意識的藝術類大學生的需要
藝術院校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雙向交流,即“引入西方”和“輸出中國”。雙向文化交流可以使藝術院校英語教學在實現(xiàn)“走向世界”的教育目標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本土意識”素質培養(yǎng),承擔起英語教育對母語文化所應承擔的傳播義務和歷史責任,將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向世界。
3、藝術院校英語教學中雙向文化交流存在的問題
3.1 目的語文化教育缺失
長期以來,由于理論認識上的局限以及片面追求通過率,我們的外語教學往往重在傳播語音、詞匯、語法知識等,在語言課上對文化的導入缺乏計劃性和系統(tǒng)性,導致學生只知語言,不知其文化內涵。
3.2 側重西方文化的引入,忽視母語文化教育
在藝術院校英語教學中,另一種極端現(xiàn)象是以英美文化為主,很少涉及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意識的本土表達?!爸袊幕谒囆g院校英語教學中受到了明顯的忽視”,中國本土文化需要通過英語來實現(xiàn)“全球化”。
4、應對策略
4.1 有關管理部門應加強文化交流宏觀管理
面對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強的形勢和當前藝術院校英語教學中雙向文化交流的現(xiàn)狀,英語教育主管機構應審時度勢,在弘揚傳統(tǒng)文化、辯證吸收西方文化的思想指導下,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語言教學規(guī)律,修訂藝術院校英語教學大綱,明確雙向文化教育重要性的同時,提出具體要求。此外,有關管理部門應組織專家學者整合編排教材,在藝術院校英語教材中增加與傳統(tǒng)文化相關的詞匯和表達,融入中西方文化介紹與比較的內容;還可另外編寫專門的文化教材,將反映中西兩種文化的哲學、歷史、宗教、文學藝術、社會習俗等內容的優(yōu)秀英語文章納入其中,使文化教材科學化、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
4.2 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面對“全球化”和“本土化”雙重戰(zhàn)略的需要,藝術院校英語教師不僅要精通英語的語言形式,還應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認識和了解中西方優(yōu)秀文化精髓,把握價值觀、世界觀、思維方式等核心文化要素。
4.3 實現(xiàn)語言與文化互動教育
在文化交際中,由于語言在使用和交際中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必須以對方的道德觀念及思維模式來理解他們的語言。在這種情況下,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就成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引導學生關注文化差異,還應在教學中加強對英美文化的介紹,觀看英文電視節(jié)目和影片以提高學生對英美文化的敏感度的目的。那么,藝術院校英語課堂教學中應如何進行文化交流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在講解課文前,先介紹文化背景。如:《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第二冊第二單元,老師在講解課文時,可以先向學生介紹文學作品取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點,使他們了解馬克吐溫這一人物生活的時代背景,作品的風格,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以及當時社會的風氣等。然后再逐層深入,使學生最終把握文章的主旨。
(2)在講解課文時,滲透相關的文化內容。在解釋生詞、語法、分析句型結構時,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和探索詞句間反映出的文化信息,使他們學會正確運用所學的詞匯和句型進行交際。中英文化差異及詞匯的文化內涵對準確理解課文至關重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還要適時地向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F(xiàn)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首先;在對待年齡的態(tài)度上,中國人以老為尊,而外國人卻忌諱“老”這個字眼。美國的老人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jy people),所以要以“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其次;可以從與動物相關的詞匯中,看出東西方的差異。在漢語中,雖然也有很多對狗的贊揚,但那是把它們視為忠實的奴仆,而不是平等的關系。再次;中西文化中稱謂語所指代的范疇也是不一樣的。而這往往體現(xiàn)了人物的親疏關系以及身份和職業(yè)等。它既是語言現(xiàn)象,也是社會文化現(xiàn)象,因此也反映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藝術院校,英語教學更應具有明顯的專業(yè)特點,只有加強雙向文化交流,站穩(wěn)民族文化立場“引入西方”和“輸出中國”,才能使藝術院校生肩負起現(xiàn)代化中國建設者和21世紀世界公民的雙重歷史使命。
參考文獻
[1]張為民,朱紅梅.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S1):34.
[2]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3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