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堂
摘要:在語文課教學中進行時事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時事教育要有正確的理念向導,進行時事教育要使用準確的言辭,增強時事知識趣味性,時事知識結合語文課外實踐課來進行等,文道結合自古以來就是一條基本規(guī)律,它是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根本途徑和必要環(huán)節(jié)。
關鍵詞:中學語文時事教育結合研究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深刻的認識到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它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教材的面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它的綜合性、科學性、時代性、趣味性、廣泛應用性,讓我們不得不改變教學觀念和行為習慣,而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其中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時事教育也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文道結合自古以來就是一條基本規(guī)律,它是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的根本途徑和必要環(huán)節(jié)。
1、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時事教育要有正確的理念向導
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加深對現(xiàn)階段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理論素養(yǎng),要根據(jù)學生各學段的年齡特點,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從語文課本教學中過渡到時事教育上還是比較容易的,因為語文教學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學科。
2、進行時事教育要使用準確的言辭
時事內容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變化,時事教育必須及時、準確地反映現(xiàn)實,把握住國際國內重點、熱點問題,領會其內在含義,緊緊把握住時代脈搏。針對學生而言,更深更專業(yè)的時事名詞他們可能都聽不懂,這就需要我們語文老師用準確的和通俗易懂的言辭來傳達給我們的學生。老師不妨首先站在學生的視角去思考:可以談什么時事、不可以談什么內容,那些思想是正確的,那些是錯誤,不可取的,學習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學習的疑點、難點、興奮點,然后再從老師教學的角度,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策略。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在符合規(guī)律的學習中提高課堂的實效性。否則就失去了時事教育的作用,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比如說有些比較憤恨的老師在談到臺灣問題及國際形勢上時,言語會比較激動,學生的模仿和吸收能力比想象中的要強,這樣會誤導學生,所以說準確的言辭是我們語文老師應該把握的。
3、增強時事知識趣味性
語文教材的內容是不變的,時事的內容卻瞬息萬變。輕松愉悅的學習氣氛是萌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最佳動力??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笨梢姡挥屑ぐl(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使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氣氛中學到知識。因此,在活動設計上,應力求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拓寬學生的視野,就要把時事教育與豐富的百科知識融于一體,從趣味中學會知識。以詼諧的口吻來講一些時事,學生會感到趣味性強,同時也深化了時事背后所隱藏的具體原因和內涵。如我校開展一次《清漳河尋訪》實踐活動。我們安排了參觀、訪問、攝影、繪圖等,將語文、社會、美術、法律、家鄉(xiāng)環(huán)境調查等諸項知識與見聞有機地結合起來,并組織學生進行匯報交流。有效的趣味活動,不僅能提高了學生的心智和語言素質,而且得到了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啟蒙教育,以愉悅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熱愛家鄉(xiāng)的優(yōu)良品質。課外活動是適應青少年學生的身心特點、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實現(xiàn)教育目的必要途徑,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與補充。語文課外活動是語文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語文教師,開展好班級課外活動,不僅是學生發(fā)展自己的個性、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形式,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增強時事知識的有效方法。
4、時事知識結合語文課外實踐課來進行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事物之間都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語文時事教育結合語文課外實踐課來進行也是一種不錯的課堂教學方式。時事教育不僅僅是在課堂中的教育,要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學會在紛繁復雜的事務中看到本質的東西,用所學的理念知識去分析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課外實踐活動是語文基礎課的延續(xù)和補充。既開闊了思路,又培養(yǎng)了能力。時事教學可單獨進行,但更多的時候是滲透在語文課教學中,要達到良好滲透,就要運用時事知識,充實教材,為課本理論說話。語文活動課中,我們對現(xiàn)有教材作適當改造,增加一些時代信息和與現(xiàn)實生活相關的信息,以促進學生綜合地運用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實踐知識。有一次在語文課講到時下的環(huán)境問題時,我們可以講現(xiàn)今我們的環(huán)境在不斷的惡化以及進行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要性,告訴學生要從我做起,愛護環(huán)境,我還設計的一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找春天》:我們幾個老師先帶領學生到大自然中觀察春天,尋找春天,并組織學生將看到的垃圾及塑料袋收集起來;然后組織學生說春天的景色,講一下我們收集垃圾與環(huán)境保護這件時事的意義;最后舉行活動后,大家在班里又展開了“如何保護環(huán)境”大討論。同學們積極參與,聲情并茂地表達了他們對污染的不良行為的憤慨,以及要求保護家鄉(xiāng)的請求和愿望。我在討論的最后吩咐學生用筆記錄下來自己的感受。在這次活動中,學生積極參與。這樣的語文時事教育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提高了口語交際能力,而且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能力。為了培養(yǎng)學生實踐活動的能力,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開展調查研究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不怕挫折、敢于創(chuàng)新的個性品質。更重要的是,在課外活動的過程中,大家是一個集體,學生和老師之間,同學之間互相幫助,還提高了班級凝聚力。我注意到平常很靦腆的一個女生也愛說笑了,和別的同學相處的非常好,這樣的活動完善了學生的性格,為健全他們的人格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在語文課教學中進行時事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時事教育是課本知識的深化、補充、延伸;時事教育對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國內國際形勢,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尤其對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