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菊
摘要:本文通過丟勒《野兔》與倫勃朗《大象》兩幅作品來分析繪畫欣賞方面的不同,揭示繪畫賞析并不一定要完全的忠實模仿自然,也能達到想要的悅目效果,最后達到提高人們的繪畫審美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丟勒;倫勃朗;繪畫賞析
以前看畫的時候,大家都會說像或不像,來評判一幅畫的好與壞,記得在以前沒有學習美術之前是這樣的,見到一幅畫,有那么一點兒像,就覺得那個人很是了不起,畫得怎么那么好。后來機緣巧合自己也學了美術,那是高中的時候,我還記得有一次輪到自己當模特,給同學們畫,有個外號“青蛙”的同學,畫得有點像那么回事。開始的時候我們大家都沒有注意到,后來課間休息時不知是誰喊了一句,這是誰畫的畫得好好啊……那時自己也覺得很欣慰,現(xiàn)在的話就不會那樣子,雖然不能說是學院派的學習讓我們變得趣味一致,但是至少可以說是學院的固定教學模式左右了我們的欣賞趣味?,F(xiàn)在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并不能籠統(tǒng)的講誰畫得像就是好的,他還需要形象生動之類的東西等等。
最近一段時間在研究外國美術史的一些資料,其中免不了要賞閱很多的藝術作品,當看到丟勒《野兔》與倫勃朗《大象》這兩幅畫時頗有感觸。引起了我的一些關于繪畫欣賞方面的思考。西方美術史相對中國美術史而言,更加的側重于再現(xiàn)自然,講究寫實,但是我們卻不能說西方的繪畫比我們的好,就像是上面所說的,繪畫需要各個方面的權衡,在欣賞丟勒與倫勃朗的作品時也是這個道理。
丟勒與倫勃朗他們的創(chuàng)作手法——線描與涂繪是素描的兩種基本方法。沃爾夫林指出“線描和涂繪是兩種基本不同的視覺方法。這兩者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解決方法,這兩種風格其實是由對世界的兩種不同看法決定的,它們在審美趣味和對世界的態(tài)度方面是不同的?!彼麄兊膬r值觀不同決定了丟勒的畫強調存在的價值,美存在于明確性之中;而倫勃朗的畫則強調變化的價值,美存在于不明確性之中。
丟勒的《野兔》,有明確的輪廓描寫,他很敏銳的捕捉到很小的細節(jié)加以表現(xiàn),并用極其嚴禁精煉,幾乎是用“增一筆太多,減一筆太少”的有序的筆觸來描繪,他是以極其科學嚴謹而又虔誠的態(tài)度對待他筆下的事物的。仔細觀察他的《兔子》后會感覺到,形體沒有任何遺漏,他總是力求完整清晰的去表現(xiàn)。
相對來說,我們在看倫勃朗的畫面時,沒有線的感覺,大多是塊面的表現(xiàn)。因為他總是力圖去回避那種極度的清晰,在他那里物質的真實存在已經(jīng)成為了次要問題,最為重要的是它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他的畫快速、粗略、松散、沖動、渾然天成,因此他的畫相對比較主觀,形體比較的概括,沒有清晰的輪廓線,甚至有些影像是模糊不清的。
丟勒與倫勃朗的畫法我都很喜歡,對于那些喜歡“像”的畫作的人,只要他們肯對倫勃朗簡單描繪一事不是那么的耿耿于懷,就會發(fā)現(xiàn)他是無限可愛的,左右我們對一幅畫的愛憎之情的往往是畫面上某個人的表現(xiàn)方法,有些人喜歡自己容易理解的、能深深為其所動的表現(xiàn)形式。通過對他們兩人畫法的不同,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他們的探究方式、思維方式、表達方式、風格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同,然后造成了他們所描繪出來的畫有著不一樣的視覺感。
看完了他們兩個的作品,我們不能按照以前的想法,說因為丟勒的畫畫得像、畫得真實就是好的。剛剛接觸藝術的人往往喜歡贊揚藝術家表現(xiàn)自己所見事物的技巧,他們最喜歡的是看起來“逼真”的繪畫,這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因為忠實摹寫視覺世界的耐心和技巧確定是值得贊揚的。以往偉大的藝術家已經(jīng)奉獻出巨大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精心記錄每一個細節(jié)的作品,丟勒的水彩畫《野兔》就是體現(xiàn)這種耐心的最著名的實例之一。但是誰又能說由于細部描繪較少,倫勃朗的素描《大象》就必然相形見絀呢?倫勃朗不愧為奇才,寥寥幾道粉筆線條就使我們感到大象的皮膚皴襞重重。但是,對于那些喜歡繪畫看起來“真實”的人,主要還不是粗略的畫風觸犯了他們。也許他們不是因為被學院派的教育所束縛,他們有著別的什么原因在左右著他們。也許他們有著某些情節(jié)在其中,我們姑且把那些不喜歡大象就討厭倫勃朗的這幅《大象》的人去掉,這樣好像不是那么公平,可是這些人是存在的。在貢布里希的著作里面有這樣描述:“實際上,我認為喜愛一件雕塑或喜愛一幅繪畫都有正當?shù)睦碛?,有人會因為一幅風景畫使他想起自己的家鄉(xiāng)而欣賞它,有人會因為一幅肖像畫使他想起一位朋友而喜愛它,這都沒有不當之處。我們看一幅畫時,誰都難免想起許許多多東西,牽動自己的愛憎之情。只要它們有助于我們欣賞眼前看到的東西,大可聽之任之,不必多慮。只是由于我們想起一件不想干的事情而產(chǎn)生了偏見時,由于我們不喜歡爬山而對一幅壯麗巍峨的高山圖下意識地掉頭不顧時,我們才應該捫心自問,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我們的厭惡,破壞了本來會自畫面中享受到的樂趣,確實有一些站不住腳的理由會使人厭惡一件藝術品?!蔽覀€人非常贊同貢布里希的這段話。假如我們由于愛好美麗動人的題材,就反對較為平淡的作品,那么這種偏見就很容易變成絆腳石。事實上,我們很快就會領悟,一幅畫的美麗與否其實并不在于它的題材。
不管是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用嶄新的眼光去觀看一幅畫,大膽地到畫中去尋找,盡量的避免自己的偏見。因為觀賞者永遠不可能預先知道藝術家可能要達到什么效果。藝術家甚至有可能需要一個尖銳刺耳的音符,可能那不是我們所喜歡的,可是他自己卻覺得那樣做合適,那么我們就要避免自己的這種不良情緒,因為沒有任何規(guī)則告訴我們一幅畫或一個雕像什么時候才算合適,誰也不可能用語言來準確地解釋為什么我們會認為它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由此可見,繪畫欣賞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們的藝術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那么,在以后的學習中,如何欣賞繪畫作品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首先要搞清作品的目的和寓意;其次要注意作品所屬時代的文化,第三是注意作品的表現(xiàn)方式,第四從畫面的構圖(及色彩)角度來欣賞這幅作品。
總之,我們不能因為對藝術史了解而思維定勢,也不要因為一知半解就自命不凡,人的認識是永無止境的,總會有新的東西尚待發(fā)現(xiàn)。一個合格的畫家肯定會利用畫中的一切組合因素來為主題服務。而我們作為觀畫者應該尊重畫家的意愿,懷著一顆赤子之心,仔細捕捉每一個暗示,感受其內在的和諧;摒棄自己的偏見,不以“真實”為唯一標準,仔細品位,定會有另一種東西感動我們。
參考文獻:
[1]海因里希·沃爾夫林(瑞士).藝術風格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2]貢布里希著(英).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1999.
[3]貝蒂·艾德華(美).像藝術家一樣思考[M].海南出版社,三環(huán)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