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霞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適應、利用和改造環(huán)境及其被環(huán)境所改造的過程中,在文化與自然互動關系的發(fā)展過程中所積累和形成的知識和經(jīng)驗,這些知識和經(jīng)驗蘊含與表現(xiàn)在這個民族的宇宙觀、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組織、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等之中”。[1](P8)在與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的過程中,馬山壯族群眾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如歲時節(jié)令、人生禮儀、社會組織、宗教信仰、語言習俗以及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文化習俗,正是這些文化要素構成了馬山地區(qū)的人文環(huán)境。而馬山的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共同影響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①的形成、發(fā)展和傳承。
馬山壯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民歌有著密切關系,它對民歌的生成、傳承與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法國學者葛蘭言在他的著作《古代中國的節(jié)慶與歌謠》中對節(jié)慶與民歌的關系作如下論述:“歌謠是一種傳統(tǒng)的、集體的創(chuàng)作,它們是根據(jù)某些已經(jīng)習慣的主題在儀式舞蹈的過程中即興創(chuàng)作出來的。從它們的內(nèi)容顯然可以看到,歌謠創(chuàng)作的場合是古代農(nóng)業(yè)節(jié)慶中重要的口頭表演儀式,而且,它們也因此成為一份直接的證據(jù),來證明產(chǎn)生這些定期集會的情感?!保?](P6)傳統(tǒng)民間歌謠的產(chǎn)生,是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慶典的需要,民歌是節(jié)日活動中的重要內(nèi)容,馬山壯族的節(jié)慶民俗活動滋養(yǎng)了絢麗多彩的三聲部民歌。
馬山壯族地區(qū)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豐富多樣,民歌在節(jié)日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的節(jié)日有春節(jié)、“三月三”歌節(jié)、敬牛節(jié)、端午節(jié)、中元節(jié)、中秋節(jié)、補糧節(jié)、元宵節(jié)等等,幾乎月月有節(jié) ,節(jié)節(jié)歡慶。特別是“每年春節(jié)、三月三、七月十四、八月十五等節(jié)日,實際上是歌節(jié)”。[3]眾多節(jié)日激發(fā)了群眾的興趣,并參與到其中來,群眾的積極參與,為民歌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熱烈的氛圍。
九月初九,在當?shù)亟凶觥把a糧節(jié)”,也叫“敬老節(jié)”。節(jié)日當天,家中的晚輩要給長者大擺筵席慶賀,尤其是對于年滿六十的長者,要開始給他“補糧”還要有一定的儀式。首先兒女們要準備好一個能裝二十來斤大米的陶缸,里面裝有壽米,在壽缸上還寫上“壽米缸”字樣,在自家廳堂中的八仙桌上擺上香案,把壽米缸放在桌面上,燒香點蠟,全家老少恭恭敬敬地坐在堂前,聆聽請來的道公喃魔念佛,意為請?zhí)焐险乒芪骞鹊摹吧褶r(nóng)”到場,給剛補的壽米賦以天地之靈氣。喃魔完畢,兒女們將如數(shù)的壽米倒入缸內(nèi),用紅布蓋好,燒香供奉三天,然后將壽米缸放到父母床頭邊,供其往后食用。在節(jié)日當天給家中長者設宴席慶祝的時候,賓客中的歌手還要給長者唱歌慶賀,歌唱的內(nèi)容主要是講述父母養(yǎng)家的艱辛以及撫養(yǎng)孩子的不易。如:
古壯文: 陷勒睡下譯 漢譯:帶兒躺下去,修又底跟主 時兒哭喝粥,科體也牙也 哭聲咿呀咿,父母不得睡。 父母睡不得。又如:古壯文:浪勒科樂理 漢譯: 若兒知情理,議父母情恩 憶父母情義,眉巴糯而分 有妻后(與父
母)分離,過后受眉福。 過后(讓父母)就享福?!?/p>
這些歌是三聲部民歌中的南蠻歡調(diào)歌曲,用當?shù)貕言捬莩?,樸實感人,深切地表達了對父母養(yǎng)育之恩的深厚情感。
壯族群眾善于“把詩歌應用于生活的各個領域,以表達思想感情,敘事傳后,喜慶祝福,交朋結友,酬唱擇配。他們往往遇事即歌,逢場必唱,有‘以歌代言’的習尚”。[4](P717)馬山壯族群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喜慶事件如建新房、遷新居、結婚、生子等喜事中,都要載歌載舞來慶賀。如喬遷新居,他們要請法師念誦經(jīng)文,把祖先的牌位、神龕、香爐等遷往新居,殺豬祭祖,宴請賓客??腿酥械母枋趾透鑾熯€要為主人唱《賀新居歌》以示祝賀。如以下賀喜歌(三頓歡②歌詞):
古壯文:恭喜更加喜,漢譯:恭喜喜上喜,都騰你 喜到你家來,獅子佛念堂; 舞獅宗堂前;度轉四角蘭 轉全四角欄,盟不煩 你呀不用急,家蘭盟定亨。 你家定有福。還有對主人家的新居大加贊賞的歌:古壯文:度盟的龍家,漢譯:你家這福宅,真不差 真不賴,他墾巴度弄; 從上往下看;吉亮貧吉銅 有銀又有銅,真好看 真好看,他頭紅到尾。 從頭紅到尾。
喬遷新居對于壯族民眾來說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他們相信,這是祖先、神靈的保佑讓自家的生活越過越好,是家庭生活水平改善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所以,在這樣的喜慶日子里,應該宴請賓客,大聲歌唱,告知并感謝祖先神靈,慶祝入住新居,祈求家業(yè)興旺,一切順利。
壯族歷史悠久,壯族歌圩習俗亦源遠流長。明朝時期鄺露的《赤雅·浪花歌》里有記載:“峒女(指壯族少女)于春秋時,布花果笙簫于名山,五絲刺同心結,百紐鴛鴦囊,選峒中之少好者,伴峒官之女,名曰天姬隊,余則三三五五,采芳拾翠于山淑水湄,歌唱為樂。男亦三五成群,歌而赴之,相得則和唱競日,解衣結帶相贈以去。春歌正月初一,正月初三,秋歌中秋節(jié)。三月之歌曰浪花歌?!保?](P25)又,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修撰的《鎮(zhèn)安府志》記載:“插秧獲稻時,男女互相歌唱,情譯歡洽,旋市果餌送女家,其父兄有允訂絲羅者,亦私踐桑中約者。”[6](P78)《粵西叢載》里記載:“賓州羅奉嶺,去城七里,春秋二社日,土女星集,女未嫁者,以歌相應和,自擇配偶?!保?](P52)由以上古籍記載可知,過去壯族青年通過公開聚唱來選擇婚配對象,這一習俗“可能是由古代的對偶婚姻演變而來,并在向一夫一妻制發(fā)展階段形成的,到了明代就已穩(wěn)定成‘歌圩’”。[4](P719)《說蠻》云:“峒人……春秋歌場,男女會歌為戲耳。言會歌則年歲佳,人無疾病?!边€有《鎮(zhèn)安府志》記述:“元宵前后,以大粽酒肴祭土神,集坐祠前共飲,唱土歌以祝太平?!保?](P48)這是過去的壯人們渴求以唱歌樂神來減輕自己的勞動壓力,消災祈福。由此可知,在各類古籍舊志的記載中,歌圩主要源于擇婚配偶與樂神,其中在各地的民間傳說中,亦有來源于悼念壯族歌仙劉三姐之說。自歌圩產(chǎn)生以來,它在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稱謂,如“窩墩”、“窩巖”、“行墩”、“圩蓬”、“坡會”、“放球”等,“由于這種活動是以相互酬唱為主要內(nèi)容,‘每場聚集眾人不下千人’,‘唱和競日’,猶如唱歌的圩市,后來人們把它稱之為‘歌圩’?!保?](P716)
無歌難以成歌圩,唱歌是歌圩的主題活動。在眾多節(jié)日中,“三月三”歌節(jié)對民歌的創(chuàng)作與傳承產(chǎn)生極大影響。
歌圩的形式和內(nèi)容以唱歌求偶和社交活動為主。過去,壯族男女青年大多是通過唱歌來認識的。據(jù)古零鎮(zhèn)84歲的零建才老人回憶,他們那時候尋找意中人、談情說愛都是以歌相交流的,“會唱歌、能唱歌才能找到好媳婦兒啊……”③精神飽滿的零老人說起往事的時候,一直樂呵呵的,還大方的給我們唱了幾首當時的情歌,把我們帶回了過去那歌海如潮、以歌為媒的年代。在歌圩中的主角主要是青年男女,他們來到歌圩場,開始歡唱:
一路唱歌一路來,一路唱的百花開;
花開引得蝴蝶舞,花開引得蜜蜂來。
一路唱歌一路來,一路看見百花開;
妹是花開香千里,哥是蜜蜂萬里來。
這是比較隨意的山歌,作為“沿路歌”,他們一路唱一路尋找適合自己的對手。等到選定對手之后,開始唱“見面歌”或是“迎客歌”:
妹是林中一只鳳,哥是河里一條龍;
隔山隔水來相會,難得今日來相逢。
這些一般是相互謙恭贊許的歌,問對方家住何處、探測來意等等。很多時候,會有幾組男的同時向一組女的唱“請歌”,用的韻腳不能相同,這時女方并不正面答歌,只是邊聽邊暗暗挑選對手,等到男方唱一段時間后,女方才答歌,選中哪個男歌手就用那個男歌手的韻腳來回,其他人則會自行告退,另選對手。就這樣,通過唱歌開始相識并結下情誼,并繼續(xù)以歌交談,歌詞曲調(diào)、結構也是不斷更換,對方要緊跟著曲調(diào)對出歌來,這也是進一步考驗對方歌唱才能的機會,同時,男女雙方還有各自的團體成員幫忙和聲,把整個對歌活動推向高潮,如以下《愛情歌》④(三頓歡):
古壯文:男:達妹真貧操 女:鳳飛過山頂,林妹叔 百含花,臉白如蛋白; 雙卡科里曬;達妹操十八 時間不己耐,真合格 花不害,臉紅暖又好。 巴批海浪其。
對于選擇婚姻對象或結交朋友,歌圩是最好的場所。這種場合聚集的人數(shù)眾多,歌手們熱情洋溢,好歌唱不停,既活躍了氣氛,體現(xiàn)了當?shù)孛袼罪L情,又創(chuàng)造和傳揚了民歌。正如民俗學者所說:“一些民俗活動,如對歌、賽歌等,更直接推動了歌謠的發(fā)展,而有的歌謠演唱活動,則充實和豐富了民俗事象的內(nèi)容?!保?](P84)
人生儀禮是社會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本民族的社會組織、民間信仰、生產(chǎn)與生活經(jīng)驗等多方面的民俗文化交織在一起,形成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鐘敬文先生主編的《民俗學概論》對“人生儀禮”定義為:“人生儀禮是指人在一生中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上所經(jīng)過的具有一定儀式的行為過程,主要包括誕生禮、成年禮、婚禮和葬禮。此外,標明進入重要年齡階段的祝壽儀式和一年一次的生日慶賀舉動,亦可視為人生儀禮的內(nèi)容?!保?](P156)對于馬山壯族群眾來說,人生儀禮意義重大,他們最看重的人生儀禮主要有誕生禮、婚禮、壽禮和葬禮這四個環(huán)節(jié)貫穿了一個人的人生歷程。同時,在各個人生儀禮階段的慶?;顒又校窀柙谡麄€活動儀式中占據(jù)重要角色。
在人的一生中,誕生禮是一個人的開端之禮,嬰兒的出生是一個家庭及家族的血緣后繼有人的標志。在馬山壯族群眾的觀念中,嬰兒的誕生禮受到普遍關注。嬰兒滿月的時候,娘家那邊以母親為頭領(沒有母親則以長嫂代之)組織族內(nèi)的姑婆嬸嫂、同年小姨約二十人的女性隊伍到女兒家,稱為“看孫”??磳O團要準備兩挑以上的小粽粑、蒸粉、豬肉若干斤、雞、餅、糖、果等,特別是要有背帶、小被褥、兩三套嬰兒的衣物等禮物,產(chǎn)婦家這邊則要準備好酒、肉招待親朋好友。晚飯之后,雙方則共唱山歌,一直鬧到凌晨三、四點鐘,在熱鬧的歌聲氛圍中,慶祝新生兒的降生,如下:
古壯文:哏你滿月酒, 漢譯:今天滿月酒,都騰蘭恭喜 到你家恭喜,狠內(nèi)都登內(nèi) 今晚到這里,都恭喜兩辰。 多恭喜兩句。(一)恭喜辰待一, 漢譯:恭喜第一句,待吉又待利 大吉又大利,得獨孫層位 得孫子繼位,放心去嚇龍。 一切都放心。(二)恭喜辰待二, 漢譯:恭喜第二句,巴里到英雄 禮儀很自豪,度付大海兇 雙對在海中,見英雄富貴。 生子得富貴。
以上這些《滿月酒》歌屬于三聲部民歌中的南蠻歡調(diào)子。歌詞大意是慶祝主人家喜得貴子,家族事業(yè)后繼有人,這都是祖先神靈的保護啊,并祝愿嬰兒健康快樂的長大。
在馬山壯族社會里,傳統(tǒng)的壯族婚禮中必不可少的活動內(nèi)容是對唱山歌,這是整場婚禮儀式過程的高潮部分。當?shù)厝税言诨槎Y中的對歌活動稱為“歡婭娜”,這是壯話,歡,即山歌,婭娜,即小姨,意思為“唱小姨山歌”或“與小姨唱山歌”。按照漢語的語法規(guī)則,這種理解有些別扭,但這正是馬山民歌的語言魅力所在之處。“歡婭娜”是馬山縣的一種民間社交活動,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的程序和內(nèi)容,但只有在婚禮場合中才能叫“歡婭娜”,她是一個專用名。對于婚禮中的“歡婭娜”民俗對歌活動,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了解:一是場地擺布陣勢;二是對歌主角;三是對歌內(nèi)容。
1. 場地擺布陣勢:大多數(shù)歡婭娜是在廳堂中進行。男方坐一排,對面女方坐一排。家庭主人長者坐在神龕下面的位置,四周是眾多來參與婚禮的親朋好友,有些小伙子不好意思進入新婚家庭里面就坐,就在大門之外或新娘洞房的窗外觀看。
2. 對歌主角:在對歌中的主角是未婚的小伙子和未婚的伴娘,作為配角的則是已婚的青壯年,他們多以歌師身份出場,但只負責編歌提詞,并不親自上場唱歌。也有一些配角不是來尋找對象,而是趁著別人新婚喜慶之機來湊熱鬧。
3. 對歌內(nèi)容:按照活動進展的順序,對歌的內(nèi)容大致可以歸納為十個方面,即:招呼問候歌;互問姓名歌;農(nóng)事家常歌;知識問答歌;婚否試探歌;表示愛慕歌;互贈禮品歌;山盟海誓歌;共吃宵夜歌;送別歌。
這種場合的歌詞一般是以五言四句式結構為主。在整個活動中,有的小伙子擔心開頭就碰釘子,難堪,就會請求中年歌手幫忙開頭:
如:老翁七十零,來聽歡婭娜,走不動也爬,聽婭娜山歌。女方如不愿意跟青壯年歌師對歌,就用山歌把他支走,由小伙子接唱,如:初次見婭娜,美麗如鮮花,開口問一問,晚飯吃了嗎?又:表妹呀表妹一輩(子)不相見,今夜喜會面,邀唱甜山歌?!?/p>
如果姑娘們有意,就會以歌相對,如果無意,則保持沉默。
對于來送嫁的伴娘,她們都是有備而來,這決定了“歡婭娜”對歌活動持續(xù)時間不會短。按照對歌的程序,“歡婭娜”活動往往一唱就是三更半夜,甚至唱到天亮,當?shù)厝诵稳葸@種情景,真?zhèn)€是“小伙圍竹樓,小姨亮歌喉,句句像杯酒,越長越癮頭”。
唱“歡婭娜”往往會唱出好結果。在馬山壯族的傳統(tǒng)婚姻習俗中,“村子里的小伙子們可以和伴娘通宵對歌,有的便因之萌生愛情,結為情侶”[10](P445)。可以說,“歡婭娜”是一臺戲,極具戲劇性,她不但情節(jié)生動有趣,而且歌詞內(nèi)容平實感人,她是青年男女們追求幸福愛情的一個重要場所。在“歡婭娜”活動盛行時期,許多年輕人的初戀就是從“歡婭娜”對歌中開始的。
在婚禮中,除了伴娘與村中小伙子唱“歡婭娜”之外,對新郎、新娘兩位新人的祝福歌當然也是必不可少的。祝福新人的喜酒歌《喜酒山歌》也同樣豐富多彩:
古壯文:金童配玉女,漢譯:金童配玉女,天地許 天地配,得佳偶天成; 佳偶自天成;開處福氣騰 福氣開始來,受得貧 吃得苦,受得日號你。 才有好日子。
歌唱活動對于增加新婚喜事的熱鬧氣氛可謂是功不可沒。新婚大喜之日,擺酒設宴,唱歌取樂,這是馬山壯族社會婚慶的傳統(tǒng)習俗。據(jù)村里的老人說,過去婚禮中唱“歡婭娜”活動是非常豐富多彩的,一直受到年輕人們的喜愛,在這種場合中,既可以展現(xiàn)自己的歌唱才能,又能娶得個情投意合的媳婦,何樂而不為呢。
做壽習俗是人生儀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渡袝ず榉丁分袑θ松甯S杏涊d:“五福,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痹谖甯V校瑝劬悠涫?,可見古人對于壽的重視程度,由此而形成了給老人做壽賀壽的傳統(tǒng)習俗。壯族歷來有敬老的傳統(tǒng),馬山壯族把為老人做壽視為家族中的一件大事。老人過壽那天,家中的兒女都要回來,還要請師公誦經(jīng)祝禱,并且備好牲禮祭拜先祖。同時,來為老人祝壽的親友還會唱起《祝壽歌》,使得壽禮氣氛熱烈而親切。在整個壽禮過程中,最熱鬧的就是主人家與來客唱《祝壽歌》的時刻了。歌詞內(nèi)容紛繁多樣,贊頌老人養(yǎng)家糊口、養(yǎng)育后代的可敬精神,又告誡子孫后代要尊敬老人,要懂得感恩,場面既感人又熱鬧,如下面這首敬老山歌(南蠻歡):
古壯文:不論勒與孫,漢譯:不論兒或孫,應該愛父母 應該愛父母,爹丈僂騰大 爹養(yǎng)咱到大,父母特良來。 父母真辛苦。
以上敬老山歌雖簡短,卻蘊意深厚。馬山壯族群眾長期以來就是用這些簡潔卻富有教育哲理的民歌來教導年輕一代的,既教育了年青一代,又傳承了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可謂是一舉兩得。
民間信仰是文化生態(tài)的重要內(nèi)容,它能深刻影響民間文化藝術的生存與發(fā)展。鐘敬文先生主編的《民俗學概論》對“民俗信仰”作了如下定義:“民俗信仰又稱民間信仰,是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在民眾中自發(fā)產(chǎn)生的一套神靈崇拜觀念、行為習慣和相應的儀禮制度?!保?](P187)民間信仰有長久的發(fā)展歷程,它源于民間社會,具有一定的崇拜對象,它擁有非常廣泛的社會基礎,既有獨特的思想活動,又伴隨著特定的行為方式。馬山壯族社會由于長期處于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落后、科學技術不夠發(fā)達的狀態(tài),民間信仰相對發(fā)達,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壯族民間信仰文化。馬山民間信仰主要包括了對靈魂、自然神、圖騰、生育神和祖先神等的信仰崇拜。
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作為一種傳統(tǒng)民間文化,它的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過程與宗教祭祀、自然崇拜、道教信仰等都有密切關系?!八囆g的發(fā)生和初期發(fā)展,與原始宗教和原始巫術的關系極為密切,萬物有靈觀和圖騰信仰都為原始藝術發(fā)生著深刻的影響?!保?1](P21)過去農(nóng)業(yè)社會時期,壯族人民對大自然有著很強的依賴性,他們感受著大自然的四季交替,既受其恩惠,又受其傷害,大自然的變幻莫測讓他們心生畏懼,進而產(chǎn)生一種敬畏、崇拜的心理,“壯族三聲部民歌,早期的內(nèi)容大多在于樂神。……那時候的三聲部民歌,是巫師、道公等在驅鬼弄神的時候才唱的”。⑤為了祈求神靈的保佑,馬山群眾過去每逢喜事佳節(jié)都會請師公、道公等神職人員來做法事,喃唱經(jīng)書、跳宗教舞蹈以娛樂眾神,希望消災解難,祈求健康長壽。
據(jù)筆者調(diào)查,如今馬山地區(qū)仍然存在很多的師公、道公、巫婆等神職人員,尤其在喪葬這種場合更要唱經(jīng)(做法事過程中喃唱的經(jīng)文和三聲部民歌類似,屬于三聲部民歌中的喪葬內(nèi)容)。日常生活中人們遇到不順心的事都會認為是自己的行為觸犯到某位神靈,需要請師公做法,向神靈請罪,保平安。據(jù)三聲部民歌傳承人溫桂元老人說:“過去,家里有老人去世的時候,子孫要為去世的老人選好墳地,挖好墳坑之后,要先請師公等人先為墳地舉行‘召龍’儀式,有‘龍’來了,才說明這是塊風水寶地,對后世子孫才好?!雹?/p>
民間的這些信仰儀式為三聲部民歌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傳承場域,而三聲部民歌在宗教信仰儀式中的普遍運用則大大豐富、充實了宗教祭祀的內(nèi)容,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馬山壯族群眾的精神需求。民間宗教信仰儀式與三聲部民歌在馬山社會的長期發(fā)展中是相互依存、共同發(fā)展的。
在日常生活與各種節(jié)慶、歌圩、人生儀禮等場合中傳唱的民歌,真實記錄了馬山壯族群眾長期以來的生活狀態(tài),民歌是他們對日常生活的反映與總結,是真情實感的真切表達。馬山壯族群眾以自己民族特有的方式歌唱生活、交朋結友,用歌聲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喜怒哀樂。三聲部民歌是馬山壯族群眾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的集體創(chuàng)作,它在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中傳承,同時也記載了當?shù)厣鐣陌l(fā)展歷程。
注釋:
① 馬山壯族三聲部民歌:有三個聲部,第一聲部為主旋律,第二聲部為副旋律,第三聲部為和聲;有三個調(diào),即三頓歡、蠻歡和歡哈;歌詞一般是五言四句式和五三五言六句式,嚴格要求腰腳韻。
② 三頓歡:馬山三聲部民歌中的一種結構類型,主要有五言、七言、五三五、六言這幾種。五言四句式歌詞符合壯歌的普遍押韻規(guī)律;五三五言六句式歌詞的第一句、第二句的末尾詞與第三句的第三個詞押韻,第四句、第五句的末尾詞相互押韻,第四句、第五句的末尾詞與第六句的第三個詞相互押韻。
③ 訪談對象:零建才;時間:2010年3月25日;地點:零建才家中。
④ 歌詞來源于溫建業(yè)主編的《山歌》,主要作為安善村壯族三聲部民歌業(yè)余培訓班試用教材,《山歌》里搜集的歌詞均用古壯文記載,尚未翻譯。
⑤ 資料來源于馬山縣政府文體局提供的《壯族三聲部民歌錄像解說詞》。
⑥ 訪談對象:溫桂元;時間:2011年1月7日;地點:溫桂元家中。
[1]郭家驥.生態(tài)文化與可持續(xù)發(fā)展[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0.
[2][法]葛蘭言.古代中國的節(jié)慶與歌謠[M].趙丙祥,張宏明.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黃滔.壯族三聲部民歌產(chǎn)生年代小考[J].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2):71-76.
[4]潘其旭. 壯族“歌圩”的起源及其發(fā)展問題的探討[A].嶺外壯族匯考[C].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9.
[5](明)鄺露.著. 赤雅考釋[Z]. 藍鴻恩.考釋.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5.
[6](清)趙翼. 鎮(zhèn)安府志[Z]. 梁揚,黃海云.校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7](清)汪森. 粵西叢載[Z]. 黃振中,吳中任.校注. 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7.
[8]王光榮. 歌謠的魅力[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
[9]鐘敬文. 民俗學概論[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10]梁庭望. 壯族文化概論[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11]劉錫誠. 中國原始藝術[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 楊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