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健,劉雙林
(海拉爾鐵路公安處技術科,內蒙古海拉爾021000)
在足跡檢驗鑒定中,同一人所穿的不同種類鞋子的鞋底磨損具有相同的特征,可以進行比對檢驗和同一認定。
對同一人穿不同鞋磨損特征的檢驗,前提是作為檢材和樣本的鞋的磨損特征一定要明顯,剛買來的鞋和多年未穿過的鞋,兩者之間的磨損特征就存在一定的差別,會給檢驗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這主要是因為:其一,新鞋未經過穿鞋人穿著磨損,磨損特征還未形成和顯現出來,不具備檢驗條件;其二,多年未穿的鞋,當初形成的磨損特征和目前穿著者的鞋的磨損特征存在著差異,這些差異主要是穿著者隨著年齡的變化,步法特征(包括步幅、步態(tài)特征)相對發(fā)生了變化。對于出具這一類鞋磨損特征的同一認定的鑒定意見,相對來說要慎重。
對同一人穿不同鞋磨損特征的檢驗,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選用高質量的檢材
在制作石膏模型之前,首先要照相和錄像固定好現場足跡,防止在對足跡石膏注模時因足跡的細節(jié)特征受到破壞而影響比對檢驗。要盡可能多提取現場遺留的足跡,包括完整的和殘缺的、清晰的和模糊的、原始的和受到破壞的足跡。這樣,我們在篩選和核實鞋印的特征時才能做到不遺漏特征,選擇質量較高的、有規(guī)律的和穩(wěn)定可靠的特征用以檢驗鑒定。
(二)要科學地選擇樣本
在選擇樣本時,鞋的種類和大小的選擇是關鍵,要盡一切努力選擇最佳樣本。鞋底的類型有軟底和硬底兩種,鞋子的大小主要是鞋底的長度、前掌和后跟的寬度。如果我們在現場提取的足跡是運動鞋類,檢驗樣本就盡量選擇運動鞋;如果在現場提取的足跡是皮鞋類,檢驗樣本就盡量選擇皮鞋。樣本鞋的大小要盡量選用與現場提取的足跡尺寸相同或相近的。此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選擇新舊程度、磨損程度均相近的樣本和檢材。如果現場提取到的足跡數量較少,檢材相對較少,我們在制作樣本后,要多選擇樣本,以便從中找出穩(wěn)定性高、特定性強的特征進行比對。
(三)分析比對特征時要注意產生變異的因素
1.鞋的合適度的影響。如果鞋不合腳,人在行走過程中,鞋沒有完全隨腳一起運動,就會產生拖拉的過程,導致鞋底的磨損特征在反映上有所變化,特別是磨損區(qū)的形狀、位置和大小產生變異。小腳穿大鞋,腳掌重磨點距后跟位置前移;大腳穿小鞋,腳掌重磨點距后跟位置后移。在這兩種情況下,起腳點和落腳點的位置和方向也會發(fā)生變化。這些變化對定位測量比對都存在著較大的影響。
2.鞋底磨損程度的影響。利用磨損特征進行比對檢驗,鞋底磨損程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新買來的鞋穿上沒幾天,幾乎沒有形成定型的磨損塊,不通過儀器設備,僅用肉眼觀察,很難觀察到鞋底磨損的條塊,更談不上進行測量檢驗。穿著時間過長的鞋子,在鞋底磨損特別嚴重時,會出現整個鞋底面都是磨損塊,足跡的掌、弓和跟部磨損區(qū)域連成一片的情況,有的鞋底甚至出現缺損、斷裂,根本沒有鞋底花紋,很難劃定范圍,這樣的鞋很難進行比對,也就無法進行同一認定。
3.遺留足跡的客體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其主要表現為現場遺留足跡形成的條件、環(huán)境以及承載足跡的客體等外部因素,會對現場足跡的特征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例如:足跡承受客體凸凹不平或者承載客體本身就有花紋,以及人為地改變行走姿態(tài),如踮起腳走路、因為生理病變(扭傷、撞傷、刺傷、瘸腿等)跳躍走等,都會使原先穩(wěn)定的特征產生一定程度的改變。檢驗時要結合實際情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力爭做到結合實際,全面客觀地分析比對。
4.人體自身的生理結構的影響。其主要是指在檢材和樣本的提取時間相距較長、跨越年度較大時,腳掌重壓點會隨著人的年齡的增大和體態(tài)的變化而發(fā)生后移或其他變化,檢驗時會增加難度。
(四)利用步法特征進行輔助檢驗時,步法特征的穩(wěn)定性差且受外界因素影響大的特點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如人負重狀態(tài)下行走,鞋底會出現平時見不到的擦痕、迫痕及較深的壓痕;行為人心理處于高度緊張狀態(tài),也會使其鞋印特征產生變異。所以比對檢驗時分析其行走過程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
(五)辯證地進行綜合評斷
在綜合評斷中,主要考慮鞋的種類不同、鞋的大小不同、鞋的新舊程度不同等造成足對鞋底壓力的分布不同,運動方式不同、磨損反映方式不同導致磨損再現程度不同,從而形成的諸多方面的非本質差異。做出的鑒定意見要強調求大同、存小異,強調高質量特征的符合和基本符合,科學解釋存在的差異。同時,在實際檢驗過程中,還要考慮到鞋底磨損特征會因穿著時間、鞋的種類(軟底鞋、硬底鞋)、鞋底花紋(花紋流向、間隙、粗細)、鞋跟高矮、磨損程度(輕度、中度、重度)等的不同,而出現的形態(tài)、數值上的偏差。在檢驗過程中要做到粗看與細看相結合、遠看與近看相結合、觀察與測量相結合、形象特征檢驗與步法特征檢驗相結合等,要多種方法綜合運用,要肯定當測量數值存在的誤差在一定范圍內時仍可以進行同一認定。
2010年3月14日19時59分,哈爾濱鐵路局管內運行的C86814次貨物列車在海拉爾站2號線發(fā)車后,機后51位、52位車輛發(fā)生分離,機車牽引機后第1至51位車輛駛出海拉爾站,機后第52至67位車輛遺留在海拉爾站外西側線路上,后自動順著鐵路線路溜逸進海拉爾站。機后51位、52為車輛折角塞門被人為關閉,車鉤被提起,風管被拉斷,致使列車分離。在現場勘查中,技術人員在現場雪地上發(fā)現提取立體足跡5枚。
這是一起人為的故意破壞鐵路運輸生產安全的案件,哈爾濱鐵路公安局依據案情迅速成立了“3· 14破壞案件”專案組。經過大量的偵查工作,一個鐵路內部職工郭某被確定為重點嫌疑人。專案組制作了郭某的樣本足跡與現場雪地遺留的足跡送交刑事技術部門進行檢驗。
1.中心現場提取的足跡3枚;
2.鐵路線護欄外提取的足跡2枚;
3.嫌疑人郭某穿鞋制成的行走樣本。
鑒定要求:送檢的中心現場提取的足跡和鐵路線護欄外提取的足跡是否為嫌疑人郭某所遺留。
1.現場提取足跡的檢驗。送檢的現場提取的足跡均遺留在雪地上,系穿鞋形成的立體足跡,分別為左、右腳遺留,拍照后用石膏灌注提取。鞋底由條形方塊狀花紋構成,足跡反映出腳掌部位的花紋結構形態(tài)及行走運動特征,具備鑒定條件。足跡長約27cm,前掌寬約9.5cm,偏內起腳,偏外落腳,前掌壓力面呈斜條狀,外實邊重壓明顯,反映出第五跖趾骨后端重壓。足弓壓呈長方形,寬約3cm,足拇趾壓前緣至后跟后緣的距離為23.5cm。后跟壓偏內,前掌外側前部形成不規(guī)則虛邊。
2.對嫌疑人郭某穿鞋制成的行走樣本的檢驗。送檢的樣本足跡系嫌疑人郭某穿鞋行走制作而成。拍照提取后用石膏灌注提取,鞋底由條形方塊狀花紋構成,足跡反映出腳掌部位的花紋結構形態(tài)及行走運動特征,具備鑒定條件。將現場提取的足跡與嫌疑人郭某穿鞋制成的行走樣本足跡進行比較檢驗,足跡長約27cm,前掌寬約9.5cm,偏內起腳,偏外落腳,前掌壓力面呈斜條狀,外實邊重壓明顯,反映出第五跖趾骨后端重壓。足弓壓呈長方形,寬約3cm,足拇趾壓前緣至后跟后緣的距離為23.5cm。后跟壓偏內,前掌外側前部形成不規(guī)則虛邊。
根據人體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的適應性,人體行走習慣動作、運步方式的特定性和相對穩(wěn)定性,人體重力在腳掌面上分布不均勻的特點以及腳型和穿用鞋子的相應關系等決定著腳掌面著力點、著力面、著力大小和穿用鞋子相應部位的磨損點、磨損面、磨損的輕重程度以及形成鞋印相應部位反映出的壓力點、壓力面、壓力大小相一致的原理,經比較檢驗,送檢的現場提取的足跡與嫌疑人郭某穿鞋制成的行走樣本足跡所反映出的鞋底重壓形態(tài)、部位以及行走運動出現的習慣動作特征均相吻合。這些特征的出現,構成了特定的同一,反映了特殊的本質,是其他人所不能重復出現的,構成了同一認定的科學依據。
送檢的現場提取的足跡是嫌疑人郭某所遺留。
在確鑿的鑒定證據面前,郭某如實供述了作案經過及作案動機和目的。我們根據在嫌疑人郭某家找到的郭某平時所穿的另一雙鞋子,通過鞋底壓力面的磨損特征,認定了嫌疑人就是作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