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仕威
李密的《陳情表》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宋代蘇軾說,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很多老師在教學這篇文章時,教學重點基本就定在“陳什么情”和“怎樣陳情”上,卻忽略了 “情”是建立在事實和道理的基礎上的?!蛾惽楸怼凡粏侮悺扒椤?,還有陳“事”,述“理”。
李密初仕蜀,官任尚書郎。蜀亡后,晉武帝征他出任太子洗馬。李密“辭不赴命”?!稗o不赴命”有他的苦衷,就是“終養(yǎng)”祖母。李密要把這苦衷轉化為拒絕皇帝的理由,這個理由必須充分。否則,抗旨不從,后果不堪設想。所以,首先,陳述內容必須真實可信,合情合理;其次,陳述態(tài)度必須真誠感人。
李密向晉武帝陳述了哪些事?為什么一定要陳述這些事?晉武帝一定就相信這是實情嗎?其實,李密主要向晉武帝陳述了跟自己密切相關的兩件事情:一是家事(與祖母),二是國事(與皇上)。首先,父喪母嫁,幼弱多病,祖母躬親撫養(yǎng),這是“上慈”。門衰祚薄,內外無人,在這種情況下,祖母多病,常在床蓐,孫兒當侍奉湯藥,這是“下孝”。李密陳述的這些事符合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的“上慈下孝”思想。“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這是眾人皆知的事實,是經得起調查的事實。其次,“沐浴清化”,“察臣孝廉”“舉臣秀才”;“尋蒙國恩”,“拜臣郎中”“除臣洗馬”,很明顯,皇上也是有恩于李密之人。按理,皇上有恩于臣民,臣民當盡忠于朝廷。這才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知恩圖報”的思想。李密不是不懂,只是目前還做不到。所以,在文中反復強調,“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李密向皇上陳“事”,這些“事”不僅事實本身合“理”,而且諸事之間也得合理,合邏輯。否則,事再“真”也無濟于事。李密主要依什么“理”?這個理站得住腳嗎?
李密始終圍繞“孝”字陳事說理。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薄靶ⅰ笔侨寮宜枷氲暮诵膬热?。李密對于這點很明確,因此他總是遵照孝道來行事。
“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盡孝既是一份親情,又是一份責任。這是其一;“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薄靶ⅰ奔仁橇?,又是基本的治國之策。這是其二;“少仕偽朝,歷職郎蜀;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庇帧巴鰢v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被噬蠈拺汛蠖龋剖幓识?。“密”當感激不盡,盡心竭力,遲早要盡忠報國是必然的。這是其三。只是,“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這種責任無法推脫。但是“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币簿褪钦f“盡節(jié)于陛下”的機會是很多的,也是一定要盡節(jié)的。因此,“愿乞終養(yǎng),辭不赴命”。
李密緊緊抓住“孝”字。自下而上,“孝”是人們的行事準則;自上而下,“孝”是治國之策。李密不僅在陳述自己實情,講明“辭不赴命”的緣由,更在為晉武帝宣揚“仁治”的社會思想。
李密向皇上陳的“事”,除了讓皇上信服,還讓皇上心動。以情動人,情感也要發(fā)自內心,不可矯情?!扒椤笔鞘聦嵑偷览淼拇呋瘎U鎸?、合理、感人諸要素綜合在一起,晉武帝才會同意李密的請求。如果沒有“情感”的催化,事實有可能被弱化,事理有可能被曲解。有了“情”,才能打動人,讓人信服。有了“情”作為根基,“事”就更具有信服力。
這些“情”,一是對祖母的“親情”和“孝情”,二是對皇帝的“恩情”與“忠情”。李密陳“孝情”,陳述與祖母之間的往事時,表現(xiàn)出非??陀^而又冷靜的記敘,沒有過多夸飾,不見濃烈抒情,甚至有點平鋪直敘。語言樸實自然。這正好是質樸自然的祖孫情意的體現(xiàn)。作為呈給皇上的表,必須客觀。因此,李密也是盡可能地抑制對祖母的“私情”,至少能讓皇上感受到這樣的決定不是一時糊涂,也不是感情沖動,而是出于對“事實”的充分思考和對“情理”的冷靜分析。所以在用語上,李密也十分注意分寸的把握與火候的拿捏。比如,文章多處提到祖母,在稱呼上就有變化,時而稱“祖母劉”,時而稱“祖母”,時而“劉”等。作者變化稱謂的用意何在?
我們發(fā)現(xiàn),李密在陳述祖孫間關系時多稱 “祖母劉”或“祖母”。比如,“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在陳述祖母的病情等其它情況時則多稱“劉”。比如,“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當把祖母與“皇上”相對時又多稱“劉”。比如,“臣欲奉詔奔馳,則以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笆浅急M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
稱“祖母”,體現(xiàn)出血濃于水的親情;稱“劉”,形同一般人。前一種稱謂體現(xiàn)出的是無法割舍的親情,后一種稱謂體現(xiàn)出的是無法割舍的社會責任。也就是說,即便她不是我的祖母,我也應該有責任照顧這樣一位無依無靠的老人。當然,我們還可以理解為李密在皇上面前盡可能地克制對祖母的依戀,盡可能地抑制內心對祖母的那份親情與孝情。然而這份“親情”和“孝情”越是被抑制,李密對皇上的“恩情”與“忠情”就表現(xiàn)得越濃烈,越能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