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小娟(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西雙湖中學)
教師花大量的時間批改作文后,學生往往只是看了一下分數(shù)和評語即了事,這是傳統(tǒng)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霸u”與“改”兩個環(huán)節(jié)的脫節(jié),制約了學生整體作文水平的提高。葉圣陶先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試把古老的方式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呢?”我想,我們可以在研究學生寫作心理的基礎上,避免大講特講審題立意之類重復內(nèi)容的無效勞動,而從作文評改入手,輔以引導、觀察等手段,讓評價方式“活”起來,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素養(yǎng)。那么,如何對學生作文進行評價,又怎樣使評價成為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呢?我們不妨作以下嘗試:
在作文訓練中,學生不僅是被評價的客體,更應該是評價的積極參與者。學生通過作文評改可以了解自己的作文水平,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糾正失誤,從而更好地鞭策自己不斷取得更大的進步。
首先,要讓學生掌握評價的標準。學生在進行初次作文評價時,往往評得比較片面。比較有效的方法就是使其圍繞每一次的作文要求進行評價,這樣,目標單一,學生容易把握。隨著學生評價作文能力的逐步提高,可以教給學生全面評價一篇作文的方法,即給學生一個量表,從中心、選材、結構、表達、修辭等方面逐層量化,這樣,學生就容易掌握整個細致的評價過程。當然,在學生的作文評價能力達到較高的水平之后,可以不再用量表,而讓學生直接進行綜合性評價。
其次,要注意創(chuàng)設作文評改的良好氛圍。我們不應該讓學生覺得作文評改是一種負擔而敷衍了事,而要在作文評改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樂于參與、積極參與。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意見,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探討,同時不失時機地積極引導、熱情引導。每次改完作文后,要在班級中對評改情況及時作出總的評價,充分肯定學生的成功之處,從而使學生受到鼓舞,增強自信心。我曾經(jīng)在班級中當眾讀過一位學生的作文及同伴給他的評價,并進行充分的肯定,沒想到數(shù)日之后再翻閱這個班的作文,真讓人目瞪口呆:越來越多的奇思妙想式作文讓人忍俊不禁,滑稽幽默的小故事卻編得極有深意,更有甚者,用稚嫩的筆調大談希特勒、墨索里尼的文字足有十幾頁紙,儼然一個小小的“政論家”!
此外,每次作文后,還可以在班級“墻報欄”內(nèi)張貼一些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讓其他學生閱讀后進行評價,交流體會和收獲,同時達到交流的目的;還可以采取舉辦征文比賽、爭做合格“評審員”、選編優(yōu)秀作文選等方式來激發(fā)學生對作文評改的興趣。
作文教學應著眼于學生能力的發(fā)展。有的放矢的作文指導,可能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那么,如何在對學生的作文指導中落實“評”與“改”呢?
古人做詩,講究一個“煉”字,賈島苦吟“推敲”,杜甫“新詩改罷自長吟”,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典范。學生寫作文時喜歡一錘定音,不愿認真修改,因而作文水平提高不快。我們可以把指導學生寫作文的主要精力放在評改作文草稿上,多提建議并作具體指導,漸漸提高他們鑒賞和修改文章的能力。對于中考作文訓練,最佳的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是將專題訓練與主題訓練相結合,例如對于“說真話,抒真情”“錘煉絢麗多彩的語言”“多一些細節(jié),多一些描寫”等專題加以指導之后,我們的切入點不是在多讀幾篇范文上,而應從學生的練習著手,在草稿上下工夫,對學生作文有針對性地進行修改提高,哪怕只是一段精彩的對話描寫、一段攝人心魄的場面再現(xiàn),都有可能成為文章的亮點。
在作文評價方面,應根據(jù)學生作文的差異,有所區(qū)別,側重對待,優(yōu)秀生重“評”,特困生重“改”。因為優(yōu)秀生寫作文有了一定的基礎,需要錦上添花,所以,在文章立意、細節(jié)描寫、結構安排等方面需再進行細致的指導,側重于“評”,讓教師精到的點評啟發(fā)學生閃現(xiàn)智慧的思維火花,從而使文章不斷出彩。對于學習特困生,教師的側重點應放在作文批改上,找不足,尋對策。針對不足,具體指導,讓學生們重拾自信,走出作文困境。
一些平時寫作水平不錯的學生,考試時卻時常得不到高分,這是什么原因呢?一般來說,個人平時作文水平和考試時的作文水平應該是一致的。但是考試作文須加一些限制,這樣評卷才有共同的標準,才能顯示公平公正的原則。然而,同題作文真的能全面反映學生的作文水平嗎?在各種類似的檢測中,學生完全處于被動應付的地位。由于寫作時間短,學生擔心作文題目可能涉及自己不熟悉的內(nèi)容,因此事先會猜題,準備素材甚者背誦范文。檢測時果真遇到自己很難下筆的作文題,學生則往往會胡編亂造、文不達意,這樣的情形也是有的。前幾年中考、高考作文套作、宿構現(xiàn)象較嚴重,便是佐證。在這樣的評價模式下,考場作文往往會良莠不齊。我們可以嘗試多設計幾道作文題,讓學生選題進行寫作,這樣學生就可以選擇他們認為最值得寫的材料去寫,文章內(nèi)容自然就更真實,也能較準確地反映出他們應有的寫作水平。
在實際的學業(yè)測評中,受到評改時間的限制,教師在批改作文的時間上往往有所“縮水”,導致測評的結果不能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真實水平,一部分寫作好的學生也不能全面反映出自身的寫作實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此外,學生作文的考評除了期中、期末成績外,難道不能有其他的參考途徑?即便是最優(yōu)秀的作家,也難保出現(xiàn)寫劣作的現(xiàn)象。因而,一篇作文定成績的做法很不可取??茖W地衡量一個學生的作文水平,應多角度進行測評,可以嘗試加上態(tài)度分及獎勵分的做法。平時作文只看態(tài)度是否認真、是否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寫,能否達到專題訓練目標,作文是否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獎勵分是指作文在校級、市級、省級的報刊上發(fā)表或獲獎的都可以按規(guī)定加分。相信這樣的測評模式一定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讓學生長久保持寫作的積極性。
學生掌握了各類文體的寫作方法后,可以突破體裁限制來寫作文。同一道作文題,選用不同體裁來表達會有不同的效果。同理,教師在平時的作文訓練(尤其是調查報告類、觀察寫景類)中可以嘗試不再限定時間,而是事先公布要求,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調查、訪問,去觀察、思考,查閱相關資料,有足夠的時間反復推敲、修改,這樣寫出的文章含金量才會更高。
只有當學生把寫好作文當做自己的目標,并愿意為此盡最大的努力去獲取成功時,才能充分發(fā)揮寫作的積極性。因而,我們應努力讓作文評價方式“活”起來,讓學生的思想“活”起來,讓學生的作文“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