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3·15,又是一次喧嘩時。如今無論是商家層面,還是在消費者層面,都讓3·15變味了。就當下而言,損害消費者權益的活動有所減少,如換件衣服換雙鞋,已經(jīng)不再難了,但從整體的局面來看,形式依然未有根本性扭轉。如“衣食住行用”的方方面面,仍存在不少問題,也依然有維權難的尷尬,涉及的企業(yè)之多之大,都表明消費領域的權益損害正日益表現(xiàn)為一種整體化的損害。故而,3·15消費者權益日應朝著本真的方向努力回歸,媒體不忘監(jiān)督職責、工商部門應守好最后一道防線。各方合力形成的日?;S權,才能贏得公眾最大誠意的期許。3·15這一天,承載不起所有的希冀與期待。
(龍運燦)
近日,一則“北京上班族月收入7500元沒有安全感”的消息引發(fā)熱議。全國人大代表、西南財經(jīng)大學教授易敏利稱,中等收入群體是成熟社會的中堅力量,現(xiàn)在卻陷入了群體性焦慮。現(xiàn)在似乎已經(jīng)進入“全民焦慮”的時代。而我國民眾的焦慮既與社會轉型有關,但更多的是與公平、安全、社會流動機會匱乏、社會結構失衡有關,恰恰是后一種因素催生了“全民焦慮”這一社會表情。因此,如何破解“中等收入者陷入群體性焦慮”就關乎如何防止焦慮成為社會表情的大問題。附著在“中等收入者群體性焦慮”身上的社會表情值得重視,而跳出“中等收入者群體性焦慮”審視社會焦慮,同樣是一種必須。
(舒鋒)
據(jù)調(diào)查顯示,中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yǎng)小”現(xiàn)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養(yǎng)。有工作能力不工作,窩在家里靠父母養(yǎng)著,這樣的人不但沒出息,也是對父愛母愛的褻瀆。但社會上還有一部分人,雖然有工作,卻由于高房價、高物價而難以獨立擔負生活的重任,需要父母和家庭予以幫助。因房價、物價被迫“啃老”,這并非一個人、一個群體的不幸,折射了政府政策缺失,保障不周。對于這部分“被啃老族”,政府不是要取消其享受各種社會福利的資格,而是應該出臺針對性的保障政策幫助他們“減負”,降低他們的生活負擔,讓“被啃老族”不再向家伸手要,而是伸手給。
(桑隅)
“以家庭為單位納個稅,這是國際慣例!”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向全國人大提交了《關于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建議》。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我們黨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必然要求。一段時間以來,物價漲幅較大、股市低迷、薪資追不上CPI,這些都形成了現(xiàn)實的民生壓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就應該讓所有的社會成員公平享受改革發(fā)展成果。與按個人征收個稅相比,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稅的最大優(yōu)點,充分考慮了納稅人的實際支出狀況,有利于保證稅后結構公平,減輕一部分家庭的支出成本,切實緩解民生壓力。
(王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