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正輝 李則摯 張晨 洪武 苑成梅 汪作為吳志國 盧衛(wèi)紅 禹順英 方貽儒
亞綜合征抑郁 (subsyndromal symptomatic depression,SSD)是一種亞臨床狀態(tài),指患者同時有2個及2個以上的抑郁癥狀但少于5個,病程至少2周,卻并不符合抑郁癥(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 及心境惡劣障礙 (dysthymic disorder,DD)的診斷標準[1]。目前尚缺乏有關SSD的病因遺傳學研究,本課題組前期的全基因組外周血基因表達譜芯片分析顯示,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受體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基因在SSD中表達下降[2]。IGF1R是具有促進細胞增殖、分化等多種生物活性的生長因子受體,其與精神疾病的關系已引起研究者的關注[3],但其與抑郁障礙的關系如何,目前尚無相關的報道。故本研究應用實時定量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法(RT?qPCR),進一步驗證亞綜合征抑郁癥患者IGF1R基因外周血的差異表達情況。
1.1 研究對象 來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4月期間在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門診就診的亞綜合征抑郁患者。納入標準:①同時滿足《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4版修訂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Fourth Edition, Text Revision,DSM?Ⅳ?TR)有關抑郁障礙診斷標準中的2條或2條以上但少于5條的抑郁癥狀,大部分或全部時間存在;②病程至少2周;③罹患者社會功能受損,但不符合輕性抑郁(minor depressive disorder,MinDD)、復發(fā)性短暫性抑郁(recurrent brief depression,RBD)和心境惡劣障礙(dysthmic disorder,DD)的診斷標準;④年齡18~60歲;⑤漢族;⑥未服用過任何抗抑郁藥及抗精神病藥物。排除標準:①DSM-Ⅳ其他精神疾病及抑郁癥病史;②腦器質性疾病、較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及肝腎等重大疾病史;③妊娠期及產(chǎn)后1年。共入組47例,男10例,女37例;年齡 19 ~ 60 歲,平均(36.2 ± 5.8)歲;病程 0.5 ~ 9.0 個月,中位數(shù) 5.2個月;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7)評分(13.1 ± 1.7)分。
正常對照組來自我院及其他醫(yī)院的職工及家屬、研究生和進修醫(yī)生。年齡18~60歲;漢族;HAMD17評分 <7分;排除既往及訪談時存在的各類精神疾病、腦器質性疾病、較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及肝腎功能異常等重大疾病史、物質濫用等及精神疾病家族史。共入組52名,男12名,女40名;年齡18~ 60 歲,平均(35.9 ± 7.9)歲?;颊呓M和對照組之間性別與年齡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該研究通過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精神衛(wèi)生中心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受試者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臨床資料評估 采用DSM-Ⅳ-TR軸Ⅰ障礙定式臨床檢查 患 者 版 (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TR Axis I Disorders-Patient Edition,SCID-I/P)進行入組訪談,符合入組標準者采用HAMD17評定臨床癥狀。量表評定者為2名高年資醫(yī)生,一致性檢驗的Kappa值為0.87。
1.3 總RNA的提取及逆轉錄合成cDNA 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5 mL(抽血前1天忌食高油脂食物),2%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應用總 RNA 提取試劑盒(Trizol Reagent)(Invitrogen Inc,Carlsbad,CA)2 h內提取外周血總 RNA, 使用 752紫外光柵分光光度計測定每個樣本中總RNA的純度。使用逆轉錄試劑盒(Omniscript Reverse Transcription Reagents)(Qiagen,Chatsworth CA)和隨機引物(Promega CA)合成第 1鏈 cDNA,同時使用RNA酶抑制劑(TOYOBO,Japan)防止RNA降解。
1.4 IGF1R基因表達水平檢測 使用TaqMan MGB探針法在384孔ABI Prism 7900序列檢測系統(tǒng) (Applied Biosystems,CA)上進行熒光實時定量PCR擴增,分析IGF1R基因表達水平。為控制不同樣本間的基因表達水平的差異,使用管家基因3-磷酸甘油醛脫氫酶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Applied Biosystems,CA,USA)作為內對照基因,來標化目的基因的表達水平 (以GAPDH作為內對照基因,計算IGF1R基因mRNA相對定量即2-ΔCT)。每個樣本的IGF1R基因和內對照GAPDH基因均重復3次。每個熒光實時定量PCR擴 增 體 系 共 10 μL:TaqMan Universal PCR Mastermix 4.0 μL,TaqMan MGB 探針 + 引物 0.4 μL,RNase-free H2O 5.35 μL, cDNA 模板 0.25 μL。 熒光實時定量 PCR 擴增條件:50℃ 2 min,95℃10 min;然后 95℃ 15 s,59℃ 1 min,共 50個循環(huán)。采用比較循環(huán)數(shù)(Cycle threshold,CT)的方法進行相對 定 量[4],使 用 軟 件 SDS version 2.2 軟 件 (applied biosystems)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1.5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 SPSS 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2組的IGF1R基因表達量經(jīng)One-sample Kolmogorov-Smirnov Test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故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組間的比較。檢驗水準 α 為 0.05,雙側檢驗。
1.6結果SSD組IGF1R基因 mRNA相對表達水平為(0.21± 0.11),正常對照組(0.56 ± 0.37),兩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 39.54,P < 0.01)。SSD 組 IGF1R 基因 mRNA 表達水平比正常對照組降低 17.63%。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SSD組IGF1R基因mRNA表達水平(2-ΔCT)與患者HAMD17評分的相關無統(tǒng)計學意義(r= -0.29,P > 0.05)。
由于SSD可嚴重影響個體心理社會功能而受到人們的重視[5],目前該綜合征的病因仍不清楚,本研究在前期基因表達芯片的基礎上進一步驗證亞綜合征抑郁癥患者IGF1R基因外周血的差異表達情況。本研究發(fā)現(xiàn)SSD患者外周血IGF1R基因表達顯著低于健康對照,提示IGF1R表達量的下降在SSD的病理生理機制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IGF1R與SSD有關的機制尚不清楚。IGF1R可影響神經(jīng)損傷后的神經(jīng)保護作用,神經(jīng)再生,髓鞘、突觸和樹突生長等[3],而抑郁障礙發(fā)生的機制可能與神經(jīng)細胞的生存、生長、分化和凋亡調控功能的失調和突觸可翅性的異常有關,目前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SSD患者存在有另外一個調節(jié)神經(jīng)生長的因子BDNF的低水平表達[2],因此我們認為有調節(jié)神經(jīng)生長作用的IGF1R也可能與SSD有關。
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IGF1R外周血的表達量與HAMD17評分沒有相關性,提示其在外周血的表達量的多少并不能反映SSD的癥狀嚴重程度,可能與研究樣本量相對偏少有關,也可能與HAMD17量表并不適合評定SSD人群有關。
[1]Forsell Y.A three-year follow-up of major depression, dysthymia, minor depression and subsyndromal depression: result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Depress Anxiety, 2007,24(1):62-65.
[2]李則摯,禹順英,洪武,等.外周血白細胞腦源性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基因表達與亞綜合征抑郁的關系[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1,44(1):3-6.
[3]Gunnell D, Lewis S, Wilkinson J, et al.IGF1, growth pathway polymorphisms and schizophrenia: a pooling study[J].Am J Med Genet B Neuropsychiatr Genet, 2007,144B (1):117-120.
[4]李則摯,張晨,洪武,等.亞綜合征抑郁B細胞淋巴瘤白血?。?基因表達研究[J].中國神經(jīng)精神疾病雜志,2011,37(5):307-309.
[5]Judd LL, Rapaport MH, Paulus MP, et al.Subsyndromal symptomatic depression: a new mood disorder?[J].J Clin Psychiatry, 1994,55(Suppl):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