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萌萌,張洪君,翟所迪(.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藥劑科,北京 009;.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護理部,北京 009;3.北京大學藥學院臨床藥學與藥事管理系,北京 009)
上世紀60年代,Bowles G Jr提出藥師應當利用不斷更新的用藥信息支持護師的日常工作,并呼吁美國盡快立法保障藥護協(xié)作服務的實施。1972年,Hayes在一篇發(fā)表在《美國護理雜志》的文章中認為,護師需要藥師、藥師需要護師,而患者同時需要兩者。為了更好地為患者提供醫(yī)療服務,藥護雙方應當增加溝通與合作,才能解決藥、護服務重疊部分存在的問題[1]。1987年Hepler提出“藥學監(jiān)護(pharmaceutical care)”,倡導將醫(yī)療、藥學、護理有機結(jié)合。
數(shù)十年來,醫(yī)療服務理念由“以疾病為中心”轉(zhuǎn)為“以患者為中心”,極大地促進了“協(xié)作服務(collaborative care)”的發(fā)展。涉及到藥護協(xié)作服務的研究逐年增加,且這些研究證明,藥護協(xié)作服務可以更好地改善藥物治療效果,保證患者用藥的安全、有效、合理。
我國當前處于臨床藥學的過渡階段,藥師渴望走出藥房,為患者提供藥學服務,力求發(fā)揮專業(yè)潛能,更大程度地實現(xiàn)自我。藥師干預對藥物安全、合理使用的促進作用正在逐漸被認知和重視,有關藥學服務的各項研究處在蓬勃發(fā)展的階段。國外臨床藥學起步較早,關于藥護協(xié)作服務的研究較國內(nèi)更多、更全面,如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即進入了臨床藥學的過渡階段,1997年協(xié)作藥物治療管理制度(collaborative drug therapy management, CDTM)的建立使藥師的地位得到確認,臨床藥學發(fā)展已較為成熟。
目前,關于藥護協(xié)作服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慢性病管理中,這類患者病理狀態(tài)與用藥情況復雜,更加需要團隊協(xié)作達到治療目標。例如,Walsh等與Carter等分別綜述了1980-2003年與1970-2009年關于藥護協(xié)作服務進行血壓控制的文獻,兩個團隊得出的結(jié)論是一致的:改善高血壓控制的措施中,潛在能力最大也最常用的是團隊協(xié)作。Carter將結(jié)論進一步擴展,即涉及到藥師或護師的干預措施與血壓控制得到良好改善有密切聯(lián)系,同時擁有護師和藥師干預的高血壓管理項目相較于只有藥師或只有護師的項目得到的效果更好[2-3]。
療養(yǎng)院中的老人大多患有復雜的慢性疾病,瑞士一項將藥學服務用于療養(yǎng)院的研究證明了藥師與護師之間跨學科結(jié)合進行服務的效果良好[4]。2002 -2005年,瑞士將藥學服務用于療養(yǎng)院的試驗性實踐在42家療養(yǎng)院得到實施,這四年間瑞士療養(yǎng)院每人每年的用藥花費降低了16.2%[5]。這些研究的結(jié)果都表明,藥師與護師協(xié)作,不僅能夠保證用藥安全、有效、合理,同時也能夠獲得相應的經(jīng)濟效益。
國內(nèi)關于藥師與護師在臨床實踐中大規(guī)模、長時間協(xié)作的研究尚未開展,文獻中有關藥學監(jiān)護的病例分析中也基本沒有涉及藥師與護師協(xié)作的內(nèi)容、結(jié)果與評價[6]。
國外多采用將藥師與護師同時納入一個治療團隊參與患者的治療用藥,與未納入藥師或護師的參照組進行對比分析,以患者病情改善程度、二次入院率、住院期間醫(yī)藥費、出院后用藥差錯率、藥師建議采納率作為指標評估藥護協(xié)作服務的實際效果[7-11]。而國內(nèi)針對藥護協(xié)作服務的研究多采取教育培訓的方式對護師加以干預,干預效果以護師在干預前后的表現(xiàn)或認知程度作為指標,如一項關于藥護協(xié)作服務提高護理人員對高危藥品認知度的調(diào)查[12]。
比較國內(nèi)外的研究,國外藥護協(xié)作服務的實踐方式不再停留在藥師對護師進行培訓這一單一方式的干預,而是更強調(diào)藥師與護師的相互溝通與協(xié)作,干預手段更加符合臨床實際需求、與患者的接觸更為密切,能夠使藥師更加充分地發(fā)揮職業(yè)潛能。目前,對于國內(nèi)外這兩類干預方式的效果尚無對比研究,但藥護互動協(xié)作的方式應當較教育培訓這種單一方式對患者藥物治療效果的改善程度更大。同時,國外相關研究的評價指標多屬于終點指標,得到的結(jié)果更加直觀、科學、有說服力。
我國藥師進入臨床為患者提供藥學服務處于起步階段,藥師在臨床實踐中的地位尚未得到法律保護。藥師在工作中面臨的困難主要來自于醫(yī)療系統(tǒng)與法律法規(guī)、其他醫(yī)務工作者以及患者。同時,由于藥物信息更新快,加上日常工作繁忙,護師常常不能及時掌握正確的給藥方法,在專業(yè)操作技能、藥品存放與配制、藥物使用、用藥觀察與指導等方面存在問題,迫切需要相關的教育與培訓。因此,藥師與護師在工作中均需要對方的支持與幫助。
但目前國內(nèi)藥師與護師的合作主要局限在病房藥房、靜脈藥物配置中心,藥師僅向護師提供藥品,與藥品相關的指導和教育仍然較少。雖然國內(nèi)已經(jīng)有藥護協(xié)作服務的研究[12-13],但醫(yī)院藥學與護理人員溝通不足、相互了解不夠,以致無法有效合作的現(xiàn)狀仍然存在,需要相關部門盡快完善法律制度,共同推動藥護協(xié)作服務,進一步改善患者藥物治療效果。
藥師工作的重點是保證藥物使用合理、用藥監(jiān)測及時準確,而正確給藥與用藥監(jiān)護也是護師在臨床進行護理服務的主要組成部分。護理人員處在臨床工作的第一線,直接執(zhí)行醫(yī)囑對患者用藥,與患者接觸最為密切,能夠最先觀察與評估藥物作用,發(fā)現(xiàn)藥物不良反應,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反饋并糾正醫(yī)師、藥師的錯誤,是防止用藥差錯的最后一道防線。同時,護師擁有一套可以與藥師相互補充的技能,在患者教育與評估、溝通技巧方面受過專業(yè)培訓。而藥師受過系統(tǒng)的藥學教育,可以為護師、醫(yī)師提供合理用藥建議,對護師進行藥物保管與使用、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測等方面的教育,減少臨床用藥錯誤,增強患者依從性與自我管理能力(self-management),從而改善患者治療效果。因此,將二者結(jié)合納入干預團隊是非常適合且必要的[14]。
借鑒國外研究的經(jīng)驗,實踐中可以采用這些方法加強藥護協(xié)作服務:(1)增加日常溝通。增加藥劑科與護理部的交流,使雙方了解彼此的行業(yè)規(guī)定與操作流程,便于在工作中互相體諒與幫助。(2)增加培訓宣教。藥師向護師進行合理、安全用藥知識的宣教,針對不同藥物制定詳細的臨床操作規(guī)程與注意事項,加強藥物督查與管理;護師向藥師提供相關醫(yī)學知識、與患者溝通技巧、心理咨詢方面的培訓。(3)共同參與治療方案制定與用藥指導。將藥師納入臨床治療團隊,與醫(yī)師、護師協(xié)作共同參與患者治療方案的制定,對患者的臨床用藥進行定期評估,并將評估結(jié)果與醫(yī)師、護師及時討論。或者由受過相關培訓的護師參與到用藥評估、指導與教育以及藥物不良反應監(jiān)測等工作中。此外,在研究中應向患者發(fā)放問卷或進行隨訪,使用終點指標作為藥護協(xié)作服務的評價標準,確定協(xié)作服務對患者藥物治療效果的改善程度。
藥師與護師共同合作為患者提供醫(yī)療服務不僅僅體現(xiàn)了“以患者為中心”的醫(yī)療理念,同時也是真正實現(xiàn)醫(yī)、藥、護共同協(xié)作,有效改善患者藥物治療效果與提高患者生命質(zhì)量的有效辦法。通過借鑒國外醫(yī)療服務的經(jīng)驗,并在此基礎上結(jié)合國內(nèi)醫(yī)療現(xiàn)狀進行創(chuàng)新,找到適合的合作方法與模式將有力推動安全、合理、有效用藥在國內(nèi)的普及,減少用藥相關問題,為更多人提供優(yōu)質(zhì)的醫(yī)療服務。
[1] Hayes MH.Pharmacists need nurses, nurses need pharmacists,patients need both[J].Am J Nur, 1972, 72(4): 723-724.
[2] Walsh JM, Sundaram V, McDonald K,et al.Implementing effective hypertension quality improvement strategies: barriers and potential solutions[J].J Clin Hypertens (Greenwich), 2008,10(4): 311-316.
[3] Carter BL, Rogers M, Daly J,et al.The potency of team-based care interventions for hypertension: a meta-analysis[J].Arch Intern Med, 2009, 169(19): 1748-1755.
[4] Locca JF, Ruggli M, Buchmann M,et al.Development of pharmaceutical care services in nursing homes: practice and research in a Swiss canton[J].Pharm World Sci, 2009, 31(2): 165-173.
[5] Brulhart MI, Wermeille JP.Multidisciplinary medication review:evaluation of a pharmaceutical care model for nursing homes[J].Int J Clin Pharm, 2011, 33(3): 549-557.
[6] 牟燕,王清,張勇,等.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患者的藥學監(jiān)護[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jiān)測,2011,8(1):24-25.
[7] Briggs M, Closs SJ, Marczewski K,et al.A feasibility study of a combined nurse/pharmacist-led chronic pain clinic in primary care[J].Qual Prim Care, 2008, 16(2): 91-94.
[8] Hadi MA, Alldred DP, Briggs M,et al.A combined nursepharmacist managed pain clinic: joint venture of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J].Int J Clin Pharm, 2012, 34(1): 1-3.
[9] Moczygemba LR, Goode JV, Gatewood SB,et al.Integration of collaborative 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in a safety net patient-centered medical home[J].J Am Pharm Assoc, 2011,51(2): 167-172.
[10] Pyne JM, Fortney JC, Curran GM,et al.Effectiveness of collaborative care for depression i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clinics[J].Arch Intern Med, 2011, 171(1): 23-31.
[11] Setter SM, Corbett CF, Neumiller JJ,et al.Effectiveness of a pharmacist-nurse intervention on resolving medication discrepancies for patients transitioning from hospital to home health care[J].Am J Health Syst Pharm, 2009, 66(22): 2027-2031.
[12] 宋福魚,翟所迪,張洪君,等.藥護結(jié)合提高護理人員對高危藥品認知度的調(diào)查[J].中國藥房,2011,22(40):3763-3765.
[13] 張華鋒,羅婷,彭桂清,等.臨床藥師參與指導護士靜脈輸注抗菌藥物的調(diào)查分析[J].中國藥業(yè),2011, 20(22):68-70.
[14] McLean DL, McAlister FA, Johnson JA,et al.A randomized trial of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pharmacist and nurse care on improving blood pressure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risk intervention by pharmacistshypertension (SCRIP-HTN)[J].Arch Intern Med, 2008, 168(21):2355-2361.
[15] Makowsky MJ, Schindel TJ, Rosenthal M,et al.Collaboration between pharmacists, physicians and nurse practitioners: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working relationships in the inpatient medical setting[J].J Interprof Care, 2009, 23(2):169-184.
[16] Ramalho de OD, Brummel AR, Miller DB.Medication therapy management: 10 years of experience in a large integrated health care system[J].J Manag Care Pharm, 2010, 16(3): 185-195.
[17] 廖曉玲,白建萍,許海玲,等.對醫(yī)院護理人員合理用藥認知程度的調(diào)查[J].護理研究, 2003,17(12A): 1377-1378.
[18] 余江平,周捷,楊安涯,等.臨床藥學與護理服務結(jié)合模式的實踐研究[J].中國藥房, 2011,22(2): 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