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柏濤, 婁振山, 邵峰,2
人性即一切人所共同具有的特點,人性觀指對人性的基本信念和態(tài)度。所謂人性的復雜性是指人是復雜的還是簡單的,是難以理解的還是容易理解的。新兵對人性的認識會影響他在部隊的適應性,進而影響他的心理健康。在心理咨詢和治療中,人性觀是一切方法和技術的理論基礎[1]。新兵正處于青年早期,該期是個體心理、生理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是人性哲學觀形成、發(fā)展最重要的時期[2]。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兵人性的復雜性及其相關心理社會影響因素,為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詢與治療提供科學依據(jù),幫助新兵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性觀,進而保障我軍的戰(zhàn)斗力。
選擇2009年新入伍,且入伍時間不超過2個月的男性軍人,共600人,因填寫問卷不完整剔除38人,實際取樣562人,有效樣本率為93.67%。年齡15~24歲,平均年齡(18.45±1.99)歲。文化程度水平涵蓋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學(大專)。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以人性的哲學量表中的人性的復雜性分量表(complexity of human nature,CHN)、艾森克個性問卷(EPQ)、癥狀自評量表(SCL-90)、生活事件量表(LES)作為測量工具[3]。其中人性的復雜性分量表由14個條目構成,分正性(passive complexity of human nature,PCHN )和負性(negative complexity of human nature,NCHN)兩個部分構成,正性項目得分越高,則越認為人性是復雜的,其感覺、行為、動機是難以判斷、難以理解的;負性項目得分高,則認為人是簡單的,易理解的。將全部測驗量表裝訂成冊,在心理學工作者的主持下由被試新兵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獨立完成,對測得結果進行審核和校對。用SPSS 16.0進行秩變換方差分析及Spearman相關分析,Amos 7.0進行路徑分析。
不同文化程度的新兵CHN得分不同,新兵CHN總體得分13.06±10.20,其中小學文化26人得分11.92±9.00,初中222人得分13.58±10.09,高中(中專)271人得分12.94±10.59,大學(大專)43人得分11.81±9.07。由于數(shù)據(jù)不能滿足方差分析條件,故采用秩變換單因素方差分析方法,不同文化程度新兵PCHN得分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初中最高,而大學最低,進一步兩兩比較初中與大學(P<0.01)、中專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NCHN上的得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新兵人性的復雜性在文化程度上的差異比較 n,±s
表1 新兵人性的復雜性在文化程度上的差異比較 n,±s
指標(n=26) 初中 (n=222) 高中(中專) (n=271) 大學(大專) (n=43)文化程度小學F P PCHN 264.81±162.81 307.24±163.66 269.80±16 0.66 301.15±169.29 0.92 0.43 2.57 232.38±146.40 3.79 0.01 NCHN 270.21±175.18 269.01±161.22 289.69±16
新兵PCHN與EPQ各因子均具有顯著相關性,相關系數(shù)大小依次如下:精神質(zhì)(r=0.27,P<0.01)、神經(jīng)質(zhì)(r=0.21,P<0.01)、內(nèi)外向(r=-0.15,P<0.01)、掩 飾 性(r=-0.15,P<0.01);而 NCHN 與EPQ各因子均無顯著相關性。根據(jù)Eysenck氣質(zhì)類型學說可將新兵劃分為不同氣質(zhì)類型[4]。采用秩變換單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發(fā)現(xiàn)新兵在PCHN上的得分各氣質(zhì)類型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膽汁質(zhì)新兵得分最高(334.85±158.33),其次為抑郁質(zhì)新兵(322.69±141.28),粘液質(zhì)新兵得分較低(281.31±163.57),而多血質(zhì)新兵得分最低(263.31±161.60),進一步兩兩比較,發(fā)現(xiàn)多血質(zhì)新兵與膽汁質(zhì)新兵(P<0.01)、粘液質(zhì)新兵(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NCHN上的得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新兵PCHN上得分與SCL-90的總分(r=0.14)、人際關系敏感(r=0.17)、抑郁(r=0.14)、敵對(r=0.14)、恐怖(r=0.12)、偏執(zhí)(r=0.13)相關顯著(P<0.01),與軀體化(r=0.11)、焦慮(r=0.09)相關顯著(P<0.05);而NCHN則均無顯著相關性。
新兵人性的復雜性與LES的家庭事件、工作學習事件及社交其他事件3個因素的正、負因子均無顯著相關性(r=0.02~0.06,P>0.05)。
表2 心理社會因素對新兵人性的復雜性影響的結構方程模型常用指標
采用結構方程建模技術,探討心理社會因素對新兵PCHN、NCHN的影響模式,經(jīng)過多次模型擬合與修正,最終模型如圖1。表2顯示了結構方程模型的常用指標,χ2/df<5,RMSEA<0.08,表示模型可以接受[5],其他擬合指數(shù) NFI、RFI、IFI、TLI、CFI均>0.90,揭示模型擬合較好[6]。心理社會各因素對NCHN的影響很小,而個性因素對PCHN的直接影響最大(β=-0.37),而其余因素的直接影響較小,如文化水平(β=-0.02)、生活事件(β=-0.05)、心理健康(β=-0.08)。但是經(jīng)過個性調(diào)節(jié)后,各因素對PCNH的總效應發(fā)生變化,包括文化水平(β=-0.10)、生活事件(β=0.06)、心理健康(β=0.12)。見圖1。
圖1 心理社會因素對新兵復雜性影響路徑分析圖
初中文化新兵PCHN得分明顯較高??赡茉蚴浅踔形幕卤R尚不夠豐富,對人和社會的認識比較刻板,認為人和社會難于理解;而高文化水平的新兵,如大學水平的新兵則傾向于人是復雜的,但可以通過相互溝通而逐漸理解。不同文化水平新兵在NCHN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有可能是隨著新兵年齡的增加,他們逐漸都認識到,人和世界都不能一個簡單區(qū)分。
多血質(zhì)新兵與膽汁質(zhì)和抑郁質(zhì)新兵相比,PCHN得分較低,表明多血質(zhì)的新兵認為人雖然是復雜的,但可以通過接觸來增進了解,這也與多血質(zhì)的個性特征相吻合,多血質(zhì)的人性格開朗、活潑、樂于與人交往。而抑郁質(zhì)的人通常內(nèi)向敏感,不善與人交往和表達自己的感情,這可能導致他們認為人是復雜而難以理解的。膽汁質(zhì)的人通常沖動外向、情緒暴躁,這也影響他們與人的交往,從而使他們認為人是復雜而難以理解的。
心理健康程度較差的新兵往往人際關系處理較差,從而加大了他們對人性復雜程度的認識,認為自己的同伴難以捉摸,甚至不可理喻。
由于新兵年紀比較?。ㄆ骄挲g18歲),生活事件量表的測試內(nèi)容和新兵實際生活相關性不高。
個性對PCHN的直接貢獻量最大,而文化水平、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因素對PCHN直接貢獻作用較小,經(jīng)過個性的調(diào)節(jié)后,其中文化水平和心理健康對PCHN的總影響變得明顯。這提示,加強對新兵的個性改造可能比提高新兵的文化水平更重要,也提示我們,需關注心理健康程度較差的新兵,幫助他們改變對人的認識。個性因素中貢獻量最大的是神經(jīng)質(zhì)(β=0.84),而高神經(jīng)質(zhì)的新兵情緒易沖動的特性容易使他們在人際交往中產(chǎn)生摩擦,進而對人性的認識發(fā)生偏差,認為人是難以相處的。這提示,有必要對新兵進行沖動性方面的專項心理訓練,以改善其個性結構。
綜上所述,不同因素影響著新兵對人性的復雜性的看法。其中生活事件對新兵的影響很低,但這可能是當前所用的生活事件量表不適用于18歲左右的青年人,需要另行開發(fā)專用量表。文化、個性、心理健康對新兵影響較大,為便于新兵的個人發(fā)展和部隊管理,有必要對新兵進行文化知識教育和心理訓練。楊國愉[7~9]的系列研究顯示,對官兵心理訓練能提高官兵的心理素質(zhì),而依據(jù)官兵的個性特點以及官兵的不同心理健康水平進行針對性心理訓練,尤其針對新兵的沖動性進行專項的心理訓練,能幫助新兵適應部隊,有利于提高部隊戰(zhàn)斗力。
[1]林孟平.輔導與心理治療[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4-13.
[2]婁振山,劉傳勇,顧一偉.新兵人性哲學特征研究[J].中國社會醫(yī)學雜志,2011,28(2):114-116.
[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175-180.
[4]婁振山,胡卉棟.影響飛行員自我和諧的心理社會因素分析[J].中華航空航天醫(yī)學雜志,2009,20(2):81-88.
[5]吳明隆.結構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和應用[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44-45.
[6]榮泰生.AMOS與研究方法[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123-129.
[7]楊國愉.心理素質(zhì)訓練對軍人心理健康和個性的影響[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5,14(10):929-931.
[8]楊國愉.心理素質(zhì)訓練對軍人個性的影響[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6,27(4):311-315.
[9]楊國愉.不同心理素質(zhì)訓練方式對軍人心理健康與個性的影響[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05,23(6):41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