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jù)學生的生活、心理特點,把文本搬上舞臺,采用課本劇表演這一形式,既活躍課堂氣氛又提高課堂效率,成了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課本劇表演是學生在對文本有了一定的知識準備,認知上的理解及情感上的積累的基礎(chǔ)上刪繁就簡,或?qū)ν怀龅那楣?jié)、人物加以補充的一種活動,激發(fā)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語文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guān)鍵詞:實踐能力; 角色; 表演; 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1)11-058-00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應(yīng)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就是語文實踐。”根據(jù)學生的生活、心理特點,把文本搬上舞臺,采用課本劇表演這一形式,既活躍課堂氣氛又提高課堂效率。在推進語文課改,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小學語文課堂中,課本劇表演越來越受到學生們的喜愛,成了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教學《螳螂捕蟬》一文時,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研究文本,研究角色
語文課堂上的課本劇表演,是一種深讀課文、研究課文語言文字的過程,是一種特殊的閱讀理解手段。是學生與自我、與作者、與書中主人公交流的過程。如果讓學生在沒有讀懂的情況下就排演,那將使課本劇的表演成為一種形式,一種點綴,一種作秀。因此,在表演課本劇前,首先要反復閱讀課文,圈畫出重點的詞句,讀懂課文。其次,摳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等詞,然后在討論中研究角色。深刻把握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生動的對話、形象的動作及人物細膩的神情變化等內(nèi)容。教學時,我先讓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反復感知,使其對整個故事情節(jié)達到能復述的程度。然后讓學生著重討論少年與吳王對話的不同語氣、神態(tài),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少年勸說吳王的良苦用心。有了對課文的研究,對人物的大致把握,就為課本劇表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二、體驗角色,體驗感情
情感是表演的基礎(chǔ)。面對情感性很強的課本劇,就要讓學生體驗角色,體驗感情。在《螳螂捕蟬》一文的角色表演中,我讓學生自主選擇角色、選擇合作伙伴進行排練時,要求學生體會角色情感。比如,蟬自言自語,哼著小曲;螳螂、黃雀說的“你這個蠢貨,看你美的,你就要成為我的一頓美餐了。”還有少年說的“你們這些愚蠢的家伙,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卻不知道身后還有個我呢?!北硌菡咭桓陛p視又幸災樂禍的樣子,學生融入自己的理解、情感,聲情并茂,表演細膩,對角色進行了很好的體驗。
三、發(fā)揮想象,超越文本
表演的過程,也是學生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不僅包括對角色的創(chuàng)造上,還表現(xiàn)在課文劇本的再創(chuàng)造上。在表演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對劇本進行大膽的創(chuàng)造,使劇本顯示出表演者飛揚的靈性來,使學生再次超越自我。如對《螳螂捕蟬》一課結(jié)尾進行探究時,我讓學生展開想象,設(shè)想一下,當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有的學生設(shè)想:各位愛卿,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珊髞恚业胶蠡▓@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給我講了個“螳螂捕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說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準備捉它。那么螳螂拱著身子,舉起爪子,要去捕蟬,卻沒想到有只黃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聽了這個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國,其它諸侯國必然乘虛而入,那樣后果就不堪設(shè)想了!所以,今天,我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還有的學生設(shè)想: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國,擴大我國疆土,并對你們下了死命令。可是有一天早晨,我到后花園晨練的時候,遇到了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只螳螂發(fā)現(xiàn)樹上有一只高高在上、悠然自在的蟬,便想何不捉來做自己的一頓美餐呢?于是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一步步地向蟬靠近。但他卻沒想到,在它背后,有一只黃雀正和它一樣,也在打著它的主意呢!可笑的還在后頭,這只黃雀更不知道在它背后,這位少年正拿著彈弓瞄準它呢!寡人聽了這個故事后恍然大悟,若我們攻打楚國,不就和這個“螳螂捕蟬”的故事一樣嗎?所以,我決定,我們不打楚國了!諸位愛卿,還有何事,有事早奏,無事退朝!通過想象體現(xiàn)了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過程。
四、評價角色,發(fā)展主體
學生是語文實踐的主角。表演時,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實踐,其最終目的是為語文服務(wù)的。課本劇表演不僅是課文內(nèi)容的翻版,還是學生主體感受的再現(xiàn)。不僅要重視“演”的訓練,還要重視“評”的訓練。如《螳螂捕蟬》中當學生演到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學生評論說:“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閑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fā)現(xiàn)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jīng)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边€有的學生說:“這叫不露聲色,沉住氣!我覺得他很有計謀,很有方法。故意賣個關(guān)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這段對話,要說得不慌不忙,要很沉住氣,要不緊不慢地講?!薄绱艘粊恚瑢W生通過評析,再次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還說出了自己對課文的獨特體驗,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和鑒賞能力?,F(xiàn)代教育強調(diào)一切教育教學活動都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在課本劇的編排和表演過程中,在不違背該課本劇基本內(nèi)容的前提下,充分滿足不同程度及不同個性學生的需要,誘發(fā)他們的潛能,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總之,課本劇表演是學生在對文本有了一定的知識準備,認知上的理解及情感上的積累的基礎(chǔ)上刪繁就簡,或?qū)ν怀龅那楣?jié)、人物加以補充的一種活動。因此進行課本劇表演,將大大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語文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